搜索到1049 篇“ 推荐施肥 “的相关文章
太子参原原种氮磷钾推荐 施肥 量研究 2025年 为提高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产量,以柘参1号原原种为试验对象,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探讨氮、磷、钾不同施肥 量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 改善了太子参原原种种参单株叶数、株高、茎粗、分枝数、株冠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和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鲜重、最大块根鲜重、最粗块根直径、块根平均长度等地下部分产量性状。氮、磷、钾单因素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增产效果影响顺序为氮>钾>磷。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中纯N、P2O5、K2O的推荐 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28.0、198.7、364.7 kg/hm^(2)。 蒋元斌 林丛发 郭慧慧 徐绍翔 任彦莲关键词:太子参 原原种 推荐施肥量 智能化推荐 施肥 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 施肥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 量,调查不同施肥 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产量、实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 处理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民习惯施肥 (FP)三大肥料(N-P_(2)O_(5)-K_(2)O)施用量161,59和106 kg·hm^(-2),智能化推荐 (N-P_(2)O_(5)-K_(2)O)施肥 量为151,56和69 kg·hm^(-2),减施氮、磷、钾纯用量分别为10,3和37 kg·hm^(-2)。各处理之间的生育进程、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都存在一定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2的成熟期最早,为9月1日,与FP的相差2 d;处理3三大肥料的PFP都是最高的,分别为73.98,199.49和161.91 kg·kg^(-1),比FP的分别高8.86,21.78和63.00 kg·kg^(-1)。4个处理在减肥条件下均实现增产,处理3实际增产最高,产量达到11171.67 kg·hm^(-2),增产量686.73 kg·hm^(-2),增产率6.5%,各处理增产、肥料偏生产力高低顺序相一致。说明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闵凡华 徐新朋 何萍 王西亚 李庆飚 郭震 袁海龙 张明关键词:寒地水稻 推荐施肥 生物有机肥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 施肥 对江西早籼-晚粳模式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5年 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系统(NE)推荐 的施肥 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 施肥 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副处理为施肥 处理,设农民习惯施肥 (FP)、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NE)、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不施氮肥(NE-N)、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不施磷肥(NE-P)、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不施钾肥(NE-K)、不施肥 (NF)等处理。连续测定2年4季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综合分析肥料产量反应和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 相比,使用NE推荐 施肥 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P<0.05),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14%~9.43%、9.58%~14.69%。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早籼晚粳处理的双季稻产量显著增加(P<0.05)。早籼晚粳模式下,NE处理双季稻总产量较FP处理增幅为15.10%~19.71%。NE推荐 施肥 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早、晚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49%~24.71%、10.18%~15.51%、6.21%~7.94%和13.16%~29.92%、9.45%~23.37%、11.89%~24.42%。NE推荐 施肥 模式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肥料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与农民习惯施肥 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47.79%、33.04%~169.96%。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在早籼晚粳模式下,晚稻季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88%~34.04%、9.28%~17.01%、11.37%~15.98%,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6.13%~47.33%、35.17%~64.43%、52.68%~163.92%。养分专家推荐 施肥 模式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肥料利用率;与传统双季籼稻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在提高双季稻的产量、晚稻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李大明 胡志华 胡丹丹 徐小林 宋惠洁 柳开楼 吴艳 吴成彧 余喜初关键词:养分吸收 一种简单高效的甜瓜氮肥推荐 施肥 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简单高效的甜瓜氮肥推荐 施肥 方法,按照下述方法进行,(1)确定甜瓜目标产量;(2)确定氮的产量反应;(3)确定氮肥农学效率:由步骤(2)中获得氮产量反应之后,根据公式计算相应的氮肥农学效率;(4)确定氮肥施用... 闫淼 胡国智 熊韬 吴婷 毛建才 何萍 徐新朋 陈谭星 李俊华 王豪杰 杨君妍基于“3414”试验的切花芍药氮磷钾推荐 施肥 量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针对切花芍药生长过程中盲目施肥 的现状,以二年生芍药‘向天歌’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试验施肥 方案,结合隶属函数法,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对切花芍药生长的影响,探讨切花芍药生产适宜的肥料用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 处理对芍药株高、茎粗、蕾径、分株数和切花数影响显著(P<0.05);氮、磷缺素区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小于无肥区,缺钾区大于无肥区,对芍药生长的影响为氮>磷>钾;N2P2K1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最大,为0.61,芍药植株生长最好;对各处理的综合隶属函数值和施肥 量进行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一元二次、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为非典型模型,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肥料推荐 量。综合分析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的推荐 用量及相应的综合隶属函数值,本试验切花芍药推荐 施肥 量为N 212.7 kg/hm^(2)、P_(2)O_(5)46.2 kg/hm^(2)、K_(2)O 49.9 kg/hm^(2),施肥 配比为1∶0.21∶0.23,可用于本试验区切花芍药生产的施肥 参考。 赵俊福 何晗颖 张明泽 米明 赵文双 王连祥 马海林 司东霞关键词:肥料效应函数 雪茄烟楚雪10号施肥 效果及推荐 施肥 量研究 2024年 为探究雪茄烟楚雪10号品种的适宜氮、磷、钾肥用量,采用田间“3414”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料处理对雪茄烟楚雪10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 可不同程度提高雪茄烟株高、茎粗、叶长、叶宽、有效叶片数等农艺性状,且雪茄烟对氮的依赖性最强,施氮能显著提高雪茄烟单位面积产量,而磷、钾对雪茄烟产量影响不明显;氮、磷、钾对雪茄烟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低磷、中钾水平利于氮肥效果的发挥,中氮、低钾水平利于磷肥效果的发挥,中磷、低氮水平利于钾肥效果的发挥;根据产量和农艺性状等得出最大产量下的施肥 量为纯N 180 kg/hm^(2)、P2O560 kg/hm^(2)、K2O 360 kg/hm^(2)。说明适当控制氮肥和钾肥施用量,增加磷肥施用量,同时将三者进行合理配比,对提高雪茄烟产量有重要意义。 周浩远 饶雄飞 李小坤 杨丞 杨春雷 廖世鹏关键词:雪茄烟 农艺性状 互作效应 肥料效应函数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 施肥 方法在白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化肥对粮食和蔬菜增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合理推荐 施肥 是提升粮食产量提升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关键途径,然而如何确定最佳的施肥 量一直是施肥 技术的难题和挑战。养分专... 李伟杰关键词:白菜 施肥推荐 肥料利用率 小麦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取值范围及推荐 施肥 量分析 2024年 为完善小麦施肥 技术参数,确定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取值范围,实现小麦平衡施肥 ,采用全国各地96个“3414”小麦肥效试验数据,分析小麦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其对应的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的相关性,筛选拟合土壤氮磷钾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的最佳数学模型,确定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的取值范围,并依据小麦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量计算施肥 量。经过分析表明:碱解氮的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取值范围为30%~63%,对应的碱解氮含量为185 mg/kg~55 mg/kg,推荐 施氮量为10.05 kg/亩~20.73 kg/亩;有效磷的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取值范围为70%~155%,有效磷含量为24 mg/kg~6 mg/kg,推荐 施磷量为2.76 kg/亩~11.17 kg/亩;速效钾的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取值范围为40%~80%,速效钾含量为160 mg/kg~50 mg/kg,推荐 施钾量为3.70 kg/亩~11.97 kg/亩。采用筛选的3个最佳数学模型可依据土壤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估算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精准计算土壤供肥量,制定科学的施肥 方案,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 提供技术支撑。 肖欢欢 陈小虎 邓海关键词:土壤有效养分 肥料利用率 数学模型 小麦 推荐 施肥 量下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生产力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习惯尿素施肥 量(U,N 180 kg/hm^(2));尿素推荐 施用量(U1,减N 20%,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20%(C1,N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30%(C2,N 126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40%(C3,N 108 kg/hm^(2))。在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成熟期调查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开花期和成熟期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均以C1和U1处理最高,C1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显著高于U1。C1处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1和C2处理显著高于U处理。C1处理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U分别显著提高了11.54%和12.41%。C1处理的高粱产量最高(晋渝糯3号6611 kg/hm^(2),金糯粱1号569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5.40%~18.66%;其次为C2和U1处理,二者的产量均显著高于U和C3处理。各施氮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NPFP)差异显著,其NAE和NPFP均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处理U;控释肥各减氮处理的NPFP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推荐 量处理U1。C1处理较U处理大幅提高了NAE、NPFP和氮肥利用率(NUE),晋渝糯3号分别提高了58.54%、39.61%和59.28%,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80.97%、48.30%和63.08%;与U1处理相比,晋渝糯3号的NPFP、NUE分别提高了5.38%和22.19%,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5.82%和4.42%。【结论】推荐 施氮量下,用控释肥替代普通氮肥增加了高粱开花期和成� 李泽碧 黄娟 张亚勤 王秋月 周瑜关键词:控释氮肥 氮肥用量 稻麦复种模式下氮肥与稻秸互作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及推荐 施肥 研究 被引量:3 2024年 优化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为途径的农业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发表的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氮肥和秸秆投入下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变化的文献,运用随机森林建模,定量分析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设置进行了特定地点的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模拟,同时评估了碳排放强度(CEE)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NEEB)。结果表明,建立的区域尺度小麦产量与N_(2)O排放对氮秸互作响应的随机森林模型,验证结果R^(2)分别为0.66和0.65,RMSE分别为0.70和1.11。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达到最大产量所需的氮肥量为208~212 kg hm^(-2),达到最小CEE所需的氮肥量为113~130 kg hm^(-2),达到最高的NEEB所需的氮肥量为202~205 kg hm^(-2),其中在6.75 t hm^(-2)的秸秆投入下施用202 kg hm^(-2)的氮肥可以获得最高的生态收益1.37万元。优化氮肥和秸秆投入具备减少作物碳排放强度并获得最大净生态环境效益的潜力。 陆汝华 王文轩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关键词:推荐施肥
相关作者
章明清 作品数:183 被引量:927 H指数:18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氮磷钾 推荐施肥 土壤 施肥 水稻 李娟 作品数:140 被引量:778 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氮磷钾 推荐施肥 土壤 轮作 施肥 何萍 作品数:250 被引量:4,113 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养分需求 玉米 养分 马铃薯 冬小麦 徐新朋 作品数:153 被引量:841 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养分需求 养分 专用肥 土壤肥力状况 推荐施肥 张福锁 作品数:1,232 被引量:25,815 H指数:8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小麦 土壤 冬小麦 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