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5篇“ 护理信息化“的相关文章
- 智慧医疗背景下医院康复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应用
- 2025年
- 引言。为提高医院康复护理服务质量,应优化康复护理模式与流程,积极引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康复护理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护理团队能够迅速获取患者的详细信息和病情概况,确保患者及时接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和准确,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阮弘毅吴汀昕
-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操作医院康复护理服务质量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
- 利用思政教育提升护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策略
- 2025年
- 本研究聚焦探讨从思政教育角度来提升护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思政教育对护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护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护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中的策略3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能为护理信息化领域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高品德的优秀人才,推动护理事业在信息化时代高质量发展。
- 葛晨希
- 关键词:护理思政教育信息化
- 基于三维质量和戴明环理论构建介入护理信息化文书及应用
- 2025年
- 目的总结以三维质量控制理论和戴明环(Plan-Do-Check-Act,PDCA)理论为模型构建介入信息化护理文书的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以三维质量控制理论及PDCA循环理论为理论框架,成立护理信息化小组,构建介入治疗患者信息化的全流程;应用临床护理信息化的评价量表回顾比较研究2021年未采用护理信息化文书和2022年、2023年使用护理信息化护理文书书写的完整率、经济费用、护士使用的满意度及依从性等指标。结果构建了基于物法环的介入患者信息采集模式;构建形成了信息化的介入术前交接单、亚病种介入护理记录单、介入清点单、介入治疗安全核查单、介入患者信息登记单及介入术后交接单等15类表单;形成了介入治疗的文书质控新模式;介入室护士对该系统模式的总体满意度维度得分为(4.44±0.61)分,使用依从性得分为(4.45±0.53)分;文书书写完整率由未使用前的94.63%提升到使用后的97.66%;单个病例平均纸张等相关费用由未使用前的2.80元降低到1.56元,使用前后的护理文书完整率及单个纸张的费用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两大理论构建的电子护理文书能够提高医护的依从性、满意度及电子护理文书书写的完整性,节省时间,减少纸张等费用消耗,能够促进介入室的护理信息化文书的发展。
- 张明波王仲霖罗芳黄家杰李坤耀罗巧莹
- 关键词:介入治疗护理文书
- 基于Delphi法的三级医院手术室护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 2025年
- 采用SWOT分析法探索医院手术室护理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策略,明确三级医院手术室当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素,以及持续发展过程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等,根据SWOT分析矩阵形成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三级医院建设发展应以持续创新理念为指导,提升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注重多学科之间团队协作,通过有效数据资料提取分析,以提升手术运营效率和患者安全为重点,实现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 安辉云王曾妍方敏
- 关键词:DELPHI法SWOT分析矩阵分析手术室
- 护理信息化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目的综述国内外护理信息化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在重症患者护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为ICU护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ICU护理信息化内容、远程护理、AI护理及ICU护理信息化教育简述国内外ICU护理信息化发展现状,总结当前重症患者护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建议。结果国外关于ICU护理信息化建设优于且早于国内,AI技术发展早且相对成熟;国外着重关注于发展护理人员的信息学能力,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以培养多学科人才,为重症护理学发展提供强有力工具。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多集中于预警系统、电子化记录单、AI预测模型及综述等研究,对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尚处于构建阶段。结论我国ICU护理信息化技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人才教育、培训及管理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广泛汲取国外优秀信息化建设及培训方案,以促进护理信息化发展。有待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护理信息学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重症护理信息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此外,各级政府、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适应相关政策,以三方协作模式促进重症护理信息化发展。
- 于尚平李飞刘颖吴辉
- 关键词:ICU护理信息重症护理
- 护理信息化模式下持续人文护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恢复及再次就诊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护理信息化模式下持续人文护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恢复及再次就诊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信息化模式下的持续人文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炎症反应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胃肠激素水平[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统计两组再次就诊率。结果: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及CRP、WBC、PCT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GAS、MTL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次就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信息化模式下持续人文护理可以促进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恢复,缓解患者疼痛,降低炎症水平和再次就诊率,提高胃肠道功能。
- 李瑞杰崔丹青冯金娣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护理信息化管理水平。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确定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最终构建的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8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5,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65、0.219(P<0.05)。结构、过程、结果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均为0.3333。结论构建的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为护理信息化管理质控提供参考。
- 伍苑晨李金学李小玉何梅
- 关键词:护理信息化护理管理德尔菲法
- 基于护理信息化模式的持续人文护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探讨
- 2024年
- 分析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提供基于护理信息化模式的持续人文护理的意义。方法 抽取样本的时间设置为2023年全年,收录样本制定为11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常规组,各56例,一组接受基于护理信息化模式的持续人文护理、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结果 炎性因子反应、生活质量、胃肠激素水平、心理状况等指标提示,研究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佳(p均<0.05)。结论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而言,给予其基于护理信息化模式的持续人文护理,这种方式获得的效果更佳。
- 宁庆连
-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生活质量
- 大数据视域下护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路径探析
- 2024年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信息系统承担着处理、存储护理数据的重要任务,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优化护理信息体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护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对我国护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展开回顾性综述,从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在护理信息化中的应用情况,以标准化护理术语、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安全为切入点,分析了大数据视域下护理信息化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应对策略,旨在推进大数据和护理信息化体系的深度融合。
- 刘哲
- 关键词:大数据护理信息化
- 基于护理信息化平台关联性在护理程序中的构建与实践
- 2024年
- 临床护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临床护理的准确与便捷化,成为临床护理乃至医院建设发展的主导方向。信息化成果PDA外接移动设备,进行数据自动采集,直接对接到电子病历系统中,生成患者的完整护理记录。我院护理信息管理平台中,护理计划模块采用台湾CCC2.0版照护系统,其包含21个要素、182个护理诊断、198个护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护士为患者制订护理计划需从海量的资源中选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护士还给患者,我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护理程序的关联性设计,将疾病的症状/体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关联;同时,制订科室个体化、具体有针对性的护理记录模板,优化护理计划模块。本文旨在探究该护理信息化平台中关联性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应用效果。
- 丁爱红薛静杜婷婷
相关作者
- 王建荣

- 作品数:312被引量:4,659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老年人 护士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 程艳爽

- 作品数:101被引量:686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误吸 质量指标 护士 护理质量
- 冯志英

- 作品数:66被引量:1,346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护士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质量指标
- 黄静

- 作品数:75被引量:31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患者 护理 腹透 演习
- 高远

- 作品数:162被引量:5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老年人 老年髋部骨折 护理管理 骨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