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5篇“ 总和生育率“的相关文章
- 家庭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生育率是生育行为的统计结果,为了研究家庭支持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以探讨能否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总和生育率的可能性问题,该研究收集了经合组织35个国家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家庭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现金补助对生育率起显著正向作用,k-means聚类分析发现,“社会民主模式”下的现金补助方式效果更稳定。然而,结合世界208个国家人均GDP分析显示,在高收入国家群体中,家庭现金补助政策对总和生育率发挥的作用效果小,家庭现金补助金额占GDP的比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总和生育率提高2.1个千分点。另外,家庭实物与服务福利对总和生育率无显著影响。
- 程丹丹唐加山
- 关键词:系统GMM总和生育率K-MEANS聚类
- 三十年来关于生育水平的争论和对总和生育率的重新估计被引量:17
- 2023年
-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31,这一结果得到官方和学者的普遍认可。此后历次调查和普查直接得出的总和生育率均被认为严重低估,也未被官方所承认。这期间学者们依据相关数据对总和生育率做过很多估计,也有很多讨论和争论,但均未形成共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总和生育率为1.3,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官方第一次承认直接调查得出的总和生育率是准确的。利用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结合2000年和2010年普查数据,在对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生人口估计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从1986年到2020年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将估计结果与以往学者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判断: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92年就开始低于2.1的更替水平,1999年开始首次低于1.5,进入超低生育水平。如果这一结果在当时就能够被确认,可能在2000年之后就应该把调整生育政策纳入议事日程,而不需要等到2015年才放开“全面二孩”政策,更不至于在2022年中国人口就进入了负增长。
- 乔晓春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生育水平
- 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与总和生育率的相关关系研究——东亚及欧洲主要国家为例
- 2023年
- 进入现代化后,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生育率的持续降低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转、劳动力市场的补充、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日韩的生育持续走低,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欧美,同样也经历过“低生育率”的社会问题。近年来,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低生育率”的警示。本研究聚焦于东亚主要国家中日韩、美国、以丹麦为首的北欧国家以及同属欧美体系但身处南太平洋的澳洲,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以上国家1990至2020年间的人类发展指数(下文简称HDI)与生育率Fertility Rate(数据来源于OECD,下文简称TFR)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给我国的未来人口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 唐淑婷
- 关键词:人类发展指数低生育率
- 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被引量:32
- 2021年
- 本研究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总和生育率分解模型,定量测算女性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对总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女性婚姻推迟现象十分明显,女性已婚比例的持续下降始终对总和生育率产生拉低作用且拉低作用的强度在不断增大;婚内生育率对总和生育率总体上产生提升作用,但在部分年份受生肖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拉低作用。分年龄来看,育龄妇女已婚比例对年龄别生育率的拉低作用体现在30岁以下的绝大多数年龄上且发挥拉低作用的峰值年龄在不断提高;年龄别婚内生育率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主要在20岁至35岁这一年龄段,除部分年份受生肖效应等因素影响为负向作用,其他时期大多发挥了较强的提升作用。女性已婚比例和婚内生育率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幅度在2011年之后显著增强,2011年以来是中国女性婚育特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时期,这可能是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青年女性婚姻推迟现象显著,生育旺盛期女性在婚比例不断下降,婚内生育率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随着育龄妇女队列结构的变化,婚姻推迟将成为引起中国低生育率风险的重要因素。
- 李月张许颖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对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研究
- 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我国人口的发展及变化规律成为了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影响机制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国内外学者对人口问题的研究中,总和生育率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低总和生育率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受到了...
- 陈艺文
-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
- 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推延和补偿的博弈被引量:28
- 2020年
- 目前对于我国生育水平的讨论主要关注对"真实生育水平"的估计,而较少关注为什么生育水平越来越低。本文根据推延效应和补偿效应博弈的原理,以图对我国生育水平不断走低给予人口学的回答。本文考察了2000年、2010年、2015年三次普查/小普查的分年龄生育率的变化,表明年轻人口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年长人口生育率的微弱上升导致了生育率的不断走低。对2000—2017年的年度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也表明,推延效应强劲和补偿效应微弱并不是普查时点的一时现象而带有一贯的趋势性。只要这种趋势没有根本扭转,中国的生育水平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走低。此外,高龄生育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生育现象。
- 顾宝昌侯佳伟吴楠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生育水平
- 我国是否存在生肖偏好--基于总和生育率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是否存在生肖偏好的问题是生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分析发现,总和生育率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生肖偏好的最佳指标,具体的实证分析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总和生育率的生育堆积指数,逐年分析是否存在生肖偏好导致的生育堆积或回避现象;二是按生肖的惠普尔指数,从长周期来分析各生肖的生育堆积状况。分析1950-2017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据发现,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人口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因生肖偏好而发生的生育堆积或回避现象。
- 郭显超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 数据漏报对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确定性函数关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根据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确定性函数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了四种出生人口数据漏报模式下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的关系系数。并与官方公布数据(有数据漏报)情况下估算的关系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出生数据漏报对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关系系数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因此,可以认为出生人口数据漏报对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具有同等的影响,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系数没有影响。并利用不受数据漏报影响的K值,估算出中国1990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研究结果是官方和非官方都可以接受的生育水平。最后,文章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朱宝生乔晓春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出生率人口统计
- 如何利用(粗)出生率来估计总和生育率?被引量:19
- 2018年
- 根据(粗)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定义,通过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函数,提出了利用出生率来估算总和生育率的方法。二者的关系可以由公式中给定的系数K来确定。利用普查数据和"小普查"数据估算出系数K,然后利用官方公布的历年(粗)出生率数据估计出相应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系数K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乔晓春朱宝生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人口普查
- 基于曲线拟合模型的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年鉴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抽样调查和普查数据,在假设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具有确定性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假设,推导求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系数K值计算公式,对统计数据缺失年份的K值,利用已知相邻年份的K值,通过移动平均算法求出,并通过已知年份的K值与移动平均算法估算出的K值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移动平均算法估算缺失年份K值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曲线拟合方法绘制K值时间序列趋势曲线图,通过数据分析和拟合曲线趋势分析,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研究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对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作了阐述。
- 朱宝生乔晓春
-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出生率
相关作者
- 陈卫

- 作品数:121被引量:2,477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总和生育率 生育率 中国人口 低生育率 生育率下降
- 郭志刚

- 作品数:85被引量:1,805H指数:3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总和生育率 生育水平 家庭户 生育政策 生育率
- 翟振武

- 作品数:168被引量:2,961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人口 中国人口 流动人口 总和生育率 人口老龄化
- 曾毅

- 作品数:128被引量:2,058H指数:24
- 供职机构:杜克大学
- 研究主题:老年人 高龄老人 人口老化 总和生育率 出生性别比
- 邬沧萍

- 作品数:140被引量:1,402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人口老龄化 人口问题 老年人 老年人口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