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970篇“ 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文章
- 急性脑血管病被引量:6
- 2010年
- 余华峰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基底动脉闭塞脑循环障碍脑功能缺损弥散性
- 急性脑血管病
- 本书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概述、检查、护理、康复、预后及各类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作了重点阐述。
- 孙彦荣
-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急性病诊疗
- 急性脑血管病
-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同时简要的介绍了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 胡学强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风
-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作用研究
- 2025年
-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5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低,肌张力优,步态(步宽、步速及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步行能力,降低凝血状态,值得借鉴。
- 孙丽梅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治疗步态
- 早期康复措施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5年
- 探析早期康复措施于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症状改善的作用表现。方法 以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抽签法使用下得到各自纳入20例病患的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按照正常流程护理对照组,将早期康复提供给观察组,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凝血因子(D-二聚体)、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数进行比较。结果 经干预后观察组NHISS明显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干预1d后、3d后的D-二聚体数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1d后、3d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估维度的分值在对照组之上,不同组别相关指标上的差距极大(P<0.05)。结论 早期康复措施会以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病情状况进行适当的变化,提倡患者尽早进行运动,在康复训练的参与中可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凝血因子的生成数量,还能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苏宏图
- 关键词: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 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4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25例常规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其是否有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将其分为2组,合并症组(n=80)、无合并症组(n=45);25例常规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TEG检测及血液凝固指标评估,比较3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TEG参数[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时间(K时间)、α角(α)、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记录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不良事件,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关系,运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基础病患者血液凝固异常的相关因素;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合并症组CI值、MA、α角均大于无合并症组、对照组,K时间、R时间短于无合并症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FIB、D-D、PAgT水平均高于无合并症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7.50%)高于无合并症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时间、R时间与不良事件呈负相关,CI值、MA、α角、FIB、D-D、PAgT与不良事件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合并症组(n=80)患者分为血液凝固异常组(n=62)和非异常组(n=18);异常组K时间、R时间均低于非异常组,FIB水平高于非异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异常组(P<0.05);CI、MA、α角、D-D、PAg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良事件发生、FIB、K时间、R时间均是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基础病患者血液凝固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联合检测的AUC(0.915)高于单独检测的K时间(0.782)、R时间(0.853)、FIB(0.772)
- 邱翠李晓蕾艾敏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急性脑血管病血液凝固
- 循证护理在防治重症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
- 2025年
- 观察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后对并发症控制的影响。方法 我院2023年3月~2024年11月开展循证护理研究,共计4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诊断标准者,依据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比组(20例,普通护理)与观察组(20例,普通护理基础上行循证护理),观察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护理后护理质量、情绪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生活质量、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循证护理下对护理质量评价更高,情绪更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高。
- 杨静
- 关键词:满意度急性脑血管疾病循证护理生活质量并发症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脑CT灌注检查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脑CT灌注检查后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后处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北京市延庆区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给予颅脑CT灌注检查,根据应用后处理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工组和AI组,各60例。比较两组后处理时间、后处理图像质量及重组后各血管合格条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AI后处理及人工后处理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的后处理时间为(4.26±0.83)min,短于人工组的(6.95±1.17)min(P<0.05)。AI组图像质量中小动脉细节显示、图像噪声及静脉污染评分分别为(3.89±0.06)分、(3.88±0.05)分、(3.82±0.07)分,高于人工组的(3.81±0.09)分、(3.72±0.15)分、(3.65±0.12)分(P<0.05)。AI组中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及左椎动脉血管合格条数多于人工组(P<0.05)。AI后处理技术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640)高于人工后处理技术(Kappa=0.368)。结论:将AI技术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CT灌注检查后处理中,可优化图像质量,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 尹振琪任慧杰吴俊峰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后处理技术
-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临床研究
- 目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方法:本研究以本院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15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梗死75例,脑出血61例,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 曹亚娜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特征
- 识别急性脑血管病,不再“卒”不及防
- 2024年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脑卒中”这个词,它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伏在许多人的健康之路上。急性脑血管病,也称“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它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应对措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 韩臻臻耿晓坤童燕娜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功能损害脑卒中健康之路残疾
相关作者
- 郭洪志

- 作品数:259被引量:1,269H指数:19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脑出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脑白质疏松症 延髓内脏带
- 王琳

- 作品数:84被引量:599H指数:1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 血管性痴呆 急性 脑血管病患者
- 曲方

- 作品数:223被引量:79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脑出血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急性 磁共振成像
- 张广生

- 作品数:62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 尸检分析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患者
- 李义召

- 作品数:269被引量:1,412H指数:20
- 供职机构: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 研究主题:脑梗塞 偏头痛 脑血管病 脑出血 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