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0篇“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文章
- 手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2例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行手术治疗的不同眼压状态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52例A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积极降眼压治疗2周后,根据眼压控制情况分为高眼压组(眼压>21mmHg, 21例)和正常眼压组(眼压≤21mmHg, 31例),随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术前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评估术中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观察术后前房闪辉渗出和角膜水肿情况。结果 高眼压组结膜充血率高于正常眼压组(P<0.05)。高眼压组术后1 d、1周、1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P<0.05);正常眼压组术后1周和1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P<0.05)。高眼压组术后1 d、1周、1个月眼压较术前降低(P<0.05);正常眼压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仿(P>0.05)。高眼压组术中NRS评分为(5.57±1.83)分,高于正常眼压组的(3.16±1.00)分(P<0.05)。高眼压组术后前房闪辉渗出和角膜水肿发生率高于正常眼压组[(66.7%vs.19.4%)和(42.8%vs.12.9%)](P<0.05)。结论 不同眼压状态APACG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高眼压患者术前结膜充血发生率较高,术中疼痛较重,术后易出现前房闪辉渗出和角膜水肿。
- 施立新徐金华杨颖柏玉洁夏颖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
- 前房穿刺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采用前房穿刺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治疗的85例(85眼)急性PAC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3例,采用前房穿刺术联合LPI治疗)和对照组(42例,采用药物降压联合LP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水肿分级、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范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41±0.09)logMAR比(0.47±0.10)logMAR、(0.26±0.05)logMAR比(0.31±0.06)logMAR、(0.30±0.07)logMAR比(0.34±0.08)logMAR,(14.3±3.6)mmHg(1 mmHg=0.133 kPa)比(16.5±3.2)mmHg、(15.0±3.9)mmHg比(17.6±3.6)mmHg、(17.4±3.5)mmHg比(20.0±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范围均较术前升高,并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2.94±0.46)mm比(2.72±0.45)mm、(3.01±0.50)mm比(2.89±0.48)mm、(2.93±0.44)mm比(2.81±0.47)mm,(244.0±26.0)°比(236.1±29.5)°、(256.5±27.4)°比(248.3±30.3)°、(250.7±29.0)°比(241.5±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水肿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3 d角膜水肿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为14.29%(6/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P>0.05)。结论急性PACG患者采用前房穿刺术联合LPI治疗更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眼压、改善视力、恢复前房深度,临床疗效肯定。
- 王亚明赵雯唐凯
- 关键词:前房穿刺术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角膜水肿最佳矫正视力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效果
- 2024年
-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与房角分离术应用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el Closure Glaucoma,APACG)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接诊的APACG病例20例,手术时间2022年4月~2024年3月,基于疗法分2组,均行超声乳化吸除术,10例/组,对照组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3个月,回顾评估眼部情况、手术疗效。结果 观察组眼部情况较好,前房角宽度、前房深度较高,最佳矫正视力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较好(P<0.05)。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与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可以缓解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症状,可有效调节前房条件,改善视力,提高疗效。
- 石亭亭张振江尤昌俊
-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
- 三种术式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对比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三种术式的效果。方法:筛选2020年2月—2023年2月南昌普瑞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急性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复合切除组(34例)、小梁切除组(32例)、房角分离组(30例)。比较三组眼科相关参数、并发症与远期生活质量。结果:复合切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前房深度(CAC)、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角(TIA)、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P<0.05),眼压(IOP)、房角形态分级、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房角粘连范围(PAS)均低于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P<0.05),三组周边前房深度分级(PAC)、晶状体厚度(TL)、眼轴长度(AL)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BCVA、IOP、CAC、PAC、房角形态分级、TL、AL、AOD500、TIA、TCPD、PA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94.12%(32/34),高于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的71.88%(23/32)、66.67%(2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低于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的28.13%(9/32)、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组、房角分离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PACG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较显著。
- 周新洪邓微娜万阳燕王卫星涂雪华
- 关键词:白内障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术复合小梁切除术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黔东南五州眼科医院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眼压水平、矫正视力水平、眼科指标(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水平、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矫正视力水平和眼科指标水平,降低眼压水平、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 石斌王春桂卢大召
- 关键词: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吸除房角分离术
- 基于PHACO+IOL分别联合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通过对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最佳疗法,将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与PHACO+IOL联合房角分离术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所取样本是64名来自我院顺利接受治疗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观察组采取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取PHACO+IOL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房角开放范围、ACD、LogMAR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以及RNFL厚度等指标,与动手术前相比,皆有统计学价值差异(P<0.05),且观察组在所有指标上表现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并发症总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9.4%的观察组明显低于28.1%的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与PHACO+IOL联合房角分离术相比,前者疗效更为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 姜超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进展
- 2023年
- 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最常见的原因。它的特点是进行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功能障碍。研究发现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常见于亚洲,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为10.4/10万~12.2/10万,是欧美国家的2~5倍。其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和地理因素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2]。
- 陈奇奇袁均张勇
-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手术
- 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LPIP)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本研究纳入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31例(33只眼)APACG,采用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比较治疗后1、2、6 h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眼前节变化。结果治疗后1、2、6 h眼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2、6 h BCVA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1、2、6 h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角度(ACA)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LPIP治疗APACG在降低眼压以及提升视力方面较为迅速,可以改善ACD、ACA。
- 崔宏宇郭黎霞吕爱国张志宏路平张新杨艳萍申然曹志刚王立芳胡建华范肃洁
- 关键词:激光虹膜成形术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视力眼前节
- 青光安颗粒剂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应用价值
- 2023年
- 探讨分析青光安颗粒剂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择院内手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100例,2019年1月-2023年5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术后对症治疗,研究组50例术后使用青光安颗粒剂,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局。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视力、视野,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视力、视野,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手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术后青光安颗粒剂治疗,可改善患者视力、视野,调节症状表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价值较高。
- 周新洪邹蕾宋景兴高东霞胡雪平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安颗粒剂
-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发作后1年内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的变化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首次发作后1a内视盘周围脉络膜厚度(pCT)的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10/2019-09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APACG患者31例(发作眼组31眼,对侧临床前期眼组31眼),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三组均在APACG发作期,术后1wk,1、3、6mo,1a测量pCT。结果:发作眼组pCT在术后1wk时比发作期增厚,之后1a内持续变薄(P<0.05)。发作眼组pCT较其余两组:在发作期,术后1wk时增厚,1a时变薄(P<0.05)。发作眼组发作期平均pCT与高眼压持续时间正相关,与前房深度负相关(P<0.05)。结论:首次发作的APACG患者,pCT在发作期和术后1wk弥漫增厚,1mo恢复正常,1a时变薄。发作期平均pCT与高眼压持续时间正相关,脉络膜厚度在APACG的发作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张青唐广贤王姝蕊侯英李凡
-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