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篇“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相关文章
- 视觉训练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人群中的应用
- 2025年
- 近年来,青少年的用眼压力与不正确的用眼习惯导致单眼近视和斜视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多数共同性内斜视病例中,调节因素、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以及双眼屈光参差是主要诱因[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突发性的内斜视,患者可能会迅速意识到复视和斜视的出现。通过规范的验光程序,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可以排除调节因素导致的斜视,而人为破坏双眼视觉平衡可能是疾病发作的触发因素。
- 卢晓婷
- 关键词:屈光参差双眼视觉视觉训练触发因素疾病发作斜视
- 压贴三棱镜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压贴三棱镜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39),对照组患儿采用压贴三棱镜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压贴三棱镜联合斜视矫正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患儿的斜视度变化情况、融合功能恢复情况、中心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近距离(33 cm)斜视度、远距离(6 m)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近距离(33 cm)斜视度、远距离(6 m)斜视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融合功能恢复正常34例,对照组恢复正常12例,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融合功能全部恢复正常,对照组恢复正常19例,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中心立体视恢复正常24例,对照组恢复正常4例,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中心立体视恢复正常29例,对照组恢复正常16例,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中心立体视恢复正常32例,对照组恢复正常23例,研究组中心立体视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压贴三棱镜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儿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的双眼视功能,减轻斜视度,并更快地恢复双眼融合功能与中心立体视功能。
- 孙艳群庞福强单洪雪
- 关键词:压贴三棱镜斜视矫正术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视功能
- 儿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Ⅱ型和Ⅲ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西京医院眼科儿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Ⅱ型和Ⅲ型31例。方法观察不同分型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前后斜视度、视功能、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比较。主要指标治疗前后斜视度、远近立体视。结果Ⅱ型患者(19例)年龄较小,远近斜视度无差异(P>0.05),Ⅲ型患者(12例)发病年龄大于Ⅱ型(P<0.05)且视近斜视度小于视远斜视度(P<0.05)。Ⅱ、Ⅲ型患者斜视度及立体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肉毒毒素注射及斜视矫正术斜视度明显下降、视功能改善。结论儿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Ⅱ型比Ⅲ型多见。Ⅱ型患者年龄小,远近斜视度相同;Ⅲ型患者年龄较大,视近斜视度小于视远斜视度。不同分型患者均存在视功能异常需尽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 张桂鸥张璐李娜敏周健郭长梅
- 关键词: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儿童
- A型肉毒素治疗不同病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比较A型肉毒素注射对不同病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西京医院采用A型肉毒素治疗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6例,根据病程分组:病程<6个月组(30例)、病程≥6个月组(26例)。观察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视功能,重复治疗率,治愈率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病程<6个月组和病程≥6个月组病程分别为0.5~5(2.7±1.3)个月和6~13(7.9±2.6)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程<6个月组和病程≥6个月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57.8±21.8)^(△)、(2.9±6.7)^(△)、(3.1±6.2)^(△)、(5.4±10.4)^(△)、(8.3±17.3)^(△)和(51.5±22.5)^(△)、(3.3±5.0)^(△)、(3.5±3.6)^(△)、(6.8±7.0)^(△)、(9.1±9.4)^(△),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斜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01);2组间各时间斜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病程<6个月组22例(73%)存在近立体视(Z=3.31,P=0.001)、24例(80%)存在远立体视(Z=4.03,P<0.001);病程≥6个月组16例(62%)存在近立体视(Z=2.72,P=0.006)、22例(85%)存在远立体视(Z=3.21,P=0.001),均较治疗前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重复治疗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中单次注射治愈者较重复治疗者初诊斜视度相对较小(P<0.05)。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对不同病程(≤13个月)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均有较好疗效,斜视度小者效果可能更佳。
- 张桂鸥张璐李娜敏张自峰郭长梅
- 关键词: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型肉毒素不同病程斜视度视功能
- 马氏杆试验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术中利用马氏杆精准指导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评价。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AACE患者,术前应用马氏杆联合三棱镜行斜视度测定,术中应用马氏杆点线重合原理指导调整手术量,并评价其术后效果。结果研究对象手术平均年龄(22.56±8.93)岁,发病至手术的平均时间(38.56±26.42)个月,术前远距斜视度平均为(63.28±20.42)PD,近距斜视度平均为(52.67±24.08)PD,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复视。4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三个月,角膜映光法检查恢复正位,马氏杆联合三棱镜检查斜视度平均为0(-3,0)PD,除1例患者视远有复视,其余患者术后复视均消失,手术成功率高达97%,手术前后患者斜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氏杆联合三棱镜检查术前可查出需要矫正的最大斜视度,马氏杆术中能精准地指导矫正AACE手术量,从而获得满意的眼位矫正效果,复视情况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 黄博之刘新华
- 关键词: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
-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2024年
-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多发生于青春期后的近视患者中。这种类型的斜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近视、集合-发散失衡、过度调节、内隐斜的失代偿、异常的解剖结构及视觉中枢功能异常有关,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注射肉毒素、配戴三棱镜、视功能训练,本文主要就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 谢昊彭惠张旎
- 关键词:近视复视视觉中枢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E)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BTA注射治疗的ACE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等常规眼科检查和斜视专科检查,包括斜视度数、眼球运动状况和双眼视功能。将患者按治疗前斜视度数分为小斜视度数[≤60三棱镜度(PD)]和大斜视度数(>60 PD),两种类型的患者均按注射剂量分为2.5 U组和5.0 U组。单眼注射者均为非主导眼注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6个月随访时的斜视度数。记录各组治疗有效患者占比。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具有各级视功能(包括同时视、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例数,观察随访期间内并发症的情况。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4.0,8.3)岁。小斜视度数患者37例,其中2.5 U组25例,5.0 U组12例;大斜视度数患者33例,其中2.5 U组18例,5.0 U组15例。小斜视度数和大斜视度数ACE患者中2个组的年龄、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BCVA、SE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斜视度数患者中,治疗后1和2个月时,5.0 U组的斜视度数分别为-20.00(-37.50,-7.00)和0.00(0.00,0.00)PD,小于2.5 U组的0.00(-10.00,4.50)和5.00(0.00,6.50)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和6个月时2.5 U组的斜视度数分别为5.00(0.00,15.00)和2.00(0.00,6.00)PD,5.0 U组分别为0.00(0.00,4.50)和0.00(0.00,3.75)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 U组20例治疗有效,占80.0%,5.0 U组10例有效,占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U组和5.0 U组具有各级视功能的例数占比分别为同时视76.0%(19/25)和10/12,近立体视48.0%(12/25)和7/12;远立体视44.0%(11/25)和7/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王颖郎丽娟许丽敏荣军博郭可心张陆希张炯李志刚李莉
- 关键词:急性病内斜视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及相关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立体视觉功能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共12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屈光度、斜视度、双眼视觉功能(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觉功能、近立体视觉功能、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等眼部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看远和看近斜视度,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远立体视、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立体视觉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7例AACE患者中,正视6例,远视14例,近视107例。初次发病年龄4~57(22.2±12.4)岁,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为2~16(8.3±3.0)h。看远斜视度为+30^(△)(+19^(△),+45^(△)),看近斜视度为+25^(△)(+15^(△),+45^(△)),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P=0.002)。所有患者中存在同时视功能126例,存在融合功能116例,存在远立体视觉功能71例。近立体视觉功能方面,存在中心立体视17例,周边立体视42例,立体视盲68例。动态立体视觉功能方面,33例低速通过,26例高速通过,68例高速不通过。发病年龄早、眼位偏斜角度大是远立体视觉功能[OR=1.05,95%可信区间(CI):1.01-1.10,P=0.024;OR=0.96,95%CI:0.93-0.98,P<0.001]、近立体视觉功能(β=-0.16,t=-2.00,P=0.048;β=0.51,t=6.29,P<0.001)和动态立体视觉功能(OR=1.05,95%CI:1.00-1.09,P=0.032;OR=0.95,95%CI:0.92-0.98,P<0.001)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AACE患者立体视觉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病年龄早和斜视角度大是立体视觉功能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 孟昭君付晶郝洁陈嘉煜李慧健王美旭李蕾
- 关键词:立体视觉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斜视度发病年龄
- 利用屈光足矫和视功能训练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案例分析
- 2024年
- 视功能训练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斜视度,提升3级视功能。分析1例采取屈光足矫、在院视功能训练等措施治疗的孕晚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案例,评价视功能训练对该患者斜视度、融像范围和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患者在院接受了8次视功能训练后,双眼调节力、同时视、融像范围、立体视基本达到正常,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例数量较少,治疗观察时间短,还需进一步总结治疗经验。
- 吴鑫李中明高明璇
- 关键词:孕晚期视功能训练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目标斜视角测量方法比较及术式选择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测量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手术目标斜视角的差异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连续性AACE患者39例(56只眼)。其中,男性32例(46只眼)、女性7例(10只眼);年龄5~50岁;平均年龄(18.7±11.2)岁。术前斜视角测量均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PACT)、马氏杆加三棱镜法(MRPT)、base-out恢复点(BORP)和三棱镜适应试验(PAT)4种方法,并以视远和视近最大斜视角的平均值作为手术目标量。采用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退(MRc)术或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缩短(RR)术。分析不同方法测量斜视角的差异以及不同术式手术效果的差异。手术成功标准为视远和视近斜视角均≤±8△且复视消失。等效球镜和斜视度采用正态性检验,采用±s或M(Q1,Q3)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术前4种方法测量斜视角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Ⅱ型和Ⅲ型AACE患者术前斜视角增量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MRc术和RR术的实际手术增量之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手术前后融合功能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前PACT测量视远和视近斜视角分别为(33.5±12.4)△和(34.6±15.6)△。MRPT测量视远斜视角较PACT增大(6.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视近斜视角增大(5.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BORP测量斜视角与PACT视远差值和视近差值分别为(12.5±7.4)△和(16.9±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1,4.00;P<0.05)。PAT测量斜视角与PACT视远差值和视近差值分别为(11.8±7.8)△和(16.5±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23;P<0.05)。BORP与PAT测量视远或视近斜视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0.08;P>0.05)。PAT平均用�
- 唐凯邹莺英丁美华李忠恩祖培培卢秀珍
- 关键词: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斜视手术
相关作者
- 戴鸿斌

- 作品数:68被引量:146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共同性斜视 斜视手术 斜视 手术方式
- 蔡春艳

- 作品数:28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视 病因分析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 屈光参差性弱视
- 刘江

-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棱镜 度数 美学效果 美学
- 强俊

- 作品数:13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 研究主题: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青少年 上斜肌麻痹 三棱镜
- 王欢燕

- 作品数:18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柳州市眼科医院
- 研究主题:弱视 儿童 斜视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