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篇“ 微生物化石“的相关文章
- 吉南地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伸纪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工作利用岩石切片法在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燧石中发现微生物化石6属9种,其中丝状蓝菌1属4种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S.solidum;球状蓝菌3属3种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Gloeodiniopsis lamellosa,Scissilisphaera bistratosa;分类位置未定2属2种Glenobotrydion majorinum,Globophycus rugos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为开展万隆组古环境分析及生物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显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组合以发育管鞘藻席(Siphonophycus mat)为主要特征,丝状蓝菌呈横向展布,长可达400μm以上,显示原地或近原地埋藏的特点。生物群落古环境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形成于潮下带或潮间带下部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
- 张德军张德军刘鹏举尚晓冬
- 关键词:新元古代微体化石
- 湖南慈利高化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化石
- 2023年
- 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极大地重塑了地球上的生物面貌,古生代浅海中盛行的后生动物遭受到了重创,在早三叠世变得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分布的微生物岩。微生物岩代表着生物大灭绝后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其形成及其中微生物的组成对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的复苏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二叠纪-三叠纪(P/T)之交,中国华南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洋低纬地区,广泛发育多种微生物岩。本文选取湖南慈利高化剖面,聚焦P/T界线附近的地层,对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中的后生生物化石和微生物化石展开镜下观察。结果显示,长兴组顶部生物化石丰富,含介形类、藻类、苔藓虫、?类有孔虫和其他有孔虫等,其中有孔虫丰度较高。在大冶组底部生物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仅剩少量介形类和有孔虫,另发现牙形类和微型腹足类。此外,在高化剖面微生物岩中首次发现了球形微生物和Gakhumella型微生物化石。Coccoids型化石保存了更完整的轮廓,这些球状化石与现存的附生蓝藻Stanieria有关,本文中鉴定为Stanieria,而Gakhumella型化石外部轮廓基本消失,但仍清晰可见由内部层节堆叠而成的柱状外形。通过对比发现高化剖面中的微生物化石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时代发育的微生物岩类似,但保存状态有所差别,这种差异应该是不同的矿化和保存条件造成的。
- 陈宗霞华杰群邢安娜姜红霞王青春贺萍王丽娜
- 关键词:微生物岩
- 冀西南古元古界赵家庄组石英碎屑颗粒中首次发现微生物化石
- 2022年
- 冀西南古元古界赵家庄组发育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沉积地层,近年来在其碎屑岩中识别出“叠层”砂质MISS这种新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之后,寻找微生物化石的方向更加清晰。本文通过普通岩石薄片的详细观察,在赵家庄组砂岩的石英颗粒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化石,尽管部分样品并不太典型,但化石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及个体大小与元古宇汝阳群的Plicatidium比较一致,其个体的直径大小也在元古代微生物化石范围之内。通过保存状态和特点分析,认为本文在石英碎屑颗粒中发现的微生物化石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期,也有可能来自太古代末期的风化产物,地质时间约为2 530~2 000 Ma或更加古老。石英碎屑颗粒中微生物化石的发现,证明冀西南古元古界赵家庄组地层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微生物信息,碎屑岩的碎屑颗粒也可作为微生物研究的理想对象,这为前寒武纪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
- 王青春贺萍申方乐惠婧杨克基马宝军
- 关键词:古元古代微生物化石
- 陕南宁强寒武纪底部宽川铺组硅质岩及微生物化石研究
- 下寒武统宽川铺组位于扬子台地西北缘,以盛产多门类小壳化石和立体保存的后口动物化石而受人瞩目。然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宽川铺组中上部的灰岩段,对其下部的硅质岩层普遍缺乏关注。本论文通过岩石切片的方法,在宽川铺组下部的硅质岩中...
- 崔琳浩
- 关键词:寒武纪微生物化石硅质岩
- 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微生物化石与相关显微结构
-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宏观和微观的环境都有密切联系。微生物及其相关的化石记录的研究,不仅能全面揭示史前生物和生态面貌,也能对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新的信息。在寒武纪早期这一关键的地质历史阶段...
- 杨晓光
- 关键词:寒武纪早期生物群微生物化石显微结构化学成分
- 新元古代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微生物化石研究
- <正>产出于陕西南部宁强地区的埃迪卡拉纪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碎屑白云岩中的高家山生物群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除了熟知的管状化石Cloudina、Sinotubelities,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化石材料的积累,大量的蓝细菌和藻类化...
- 闵筱; 华洪; 孙勃;
- 关键词:灯影组新元古代
- 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中超微生物化石的发现
- 深海锰结核富含Mn、Cu、Ni、Co等元素,又称多金属结核,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自1873年在大西洋发现锰结核以来,各国学者对它的成因众说纷纭,目前仍以非生物成因观点占主导地位。自1994年6月起,获奖者以电子显微镜为主...
- 张富生林承毅边立曾周旅复陈建林沈华悌韩喜球杜德安赵晓宁洪建明
- 关键词: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微生物
- 豫西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核形石中的微生物化石
-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核形石。对核形石的微观分析表明,其核心及包壳等各个部位均大量保存有微生物化石Girvanella丝状体。这些丝状体为任意弯曲、不分节、不分枝的管状集合体,单管直径约...
- 代明月齐永安张喜洋李妲
- 关键词:核形石馒头组
-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微生物化石及其钙化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微生物的钙化机理是当今微生物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观条件下,在豫西寒武纪碳酸盐岩叠层石中发现了大量微生物化石,形态特征明显,为典型蓝细菌属的丝状葛万菌(Girvanella)和球状肾形菌(Renalcis)。根据豫西寒武纪叠层石明暗纹层中微生物化石的赋存状态及相关化石证据,可以判断叠层石的钙化分为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2种作用方式,其中物理钙化有2种钙化途径,而化学钙化又有化学诱导和化学控制2种钙化模式和多种钙化途径。在扫描电镜下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种钙化方式的结果和微生物主动营造作用所留下的证据,即磨圆度较低的颗粒物和深色灰泥等。结果表明叠层石的有机成因和水动力条件对其钙化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 常玉光孙凤余郑伟
- 关键词:叠层石微生物化石寒武纪
- 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微生物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9
- 2014年
- 叠层石的生物成因是地质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以豫西寒武纪叠层石为研究对象,以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为手段,发现了豫西寒武纪碳酸盐岩叠层石中赋存大量微生物化石,形态特征明显,为典型蓝细菌属的丝状葛万菌(Girvanella)和球状肾形菌(Renalcis),且具有明显的组合特征,分别表现为片状或席状组合、球状组合、蜂窝状组合和格网状组合等。研究发现叠层石微生物化石及其组合的分布状态与宏观形态和明暗纹层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建立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微生物化石及其4类10种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同时表明,叠层石的生长环境特别是水动力条件是叠层石微生物化石组合保存及其分布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常玉光白万备齐永安孙凤余王敏
- 关键词:寒武纪
相关作者
- 李江海

- 作品数:341被引量:2,553H指数:3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新太古代 塔里木盆地 古板块 盆地 洋中脊
- 冯军

- 作品数:41被引量:2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研究主题:海底黑烟囱 微生物化石 地震 生命起源 黑烟囱
- 初凤友

- 作品数:188被引量:1,18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富钴结壳 中太平洋 海山富钴结壳 南海北部 西南印度洋中脊
- 钱迈平

- 作品数:74被引量:23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新元古代 白垩纪 叠层石 三叠纪 蛋化石
- 边立曾

- 作品数:110被引量:2,184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 海相烃源岩 深海锰结核 锰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