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25篇“ 微形态“的相关文章
黄土与风成红黏土土壤形态对比研究——以西安和董湾为例
2025年
黄土高原新近纪风成红黏土和第四纪黄土是重建古气候的良好载体,黄土和红黏土中土壤发育特征是理解古气候的基础。长期以来,对红黏土土壤发育强弱及其代表的古环境还存在争论,而形态是认识土壤发育特征的直观途径。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第四纪黄土中土壤的发育特征已得到统一认识,选取西安任家坡黄土剖面上部五层古土壤和五层黄土层典型样品进行形态分析,揭示不同土壤发育程度的形态特征。同时选取了甘肃董湾红黏土剖面中不同发育特征的红黏土层、钙积层、红黏土上覆黄土层等典型样品,与西安黄土-古土壤形态对比研究,进而加深对红黏土形成环境的认识。本研究认为:(1)风成沉积形态中碳酸钙的淀积形式和黏土的光向定性是判断黄土和红黏土土壤发育的基础;黄土层中碳酸钙以针状或棒状、网状和结核状为主,黏土光性定向不显著,而在古土壤层碳酸钙少,以条带状和泉华状黏土胶膜为主,成壤程度明显高于黄土层。(2)红黏土中碳酸钙淀积显著且形式多样,形态显示经历了沿裂隙的快速淀积和较长时间的水分饱和状态,成壤程度相对较弱。(3)红黏土中大部分黏土颗粒不具有光性定向,表明红黏土的颜色不是沉积后成壤形成,部分红黏土层中少量的黏土胶膜说明成壤稍强,但远不及西安第四纪古土壤。(4)红黏土自身的滞水性和胀缩性影响其发育,以此可更好地理解红黏土土壤发育弱、钙积层多种成因和地层空间对比难等关键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形态判断风成沉积土壤发育特征的依据,为更加准确理解红黏土的成壤特征和古环境提供直接参考。
王练毛学刚刘秀铭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红黏土微形态钙积层
一种基于胶原纤维组织形态的仿生网状结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胶原纤维组织形态的仿生网状结构,属于仿生结构设计领域。仿生网状结构由细观单胞通过空间阵列而成。基础单胞结构通过仿胶原纤维组织形状的结构沿立方晶系的三根结晶轴方向,连接立方晶系相对面的中心点实现。单...
刘丽彭光远陈睿孙妍孙瑞然
金沙江巧家段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风成成因的形态证据
2025年
金沙江巧家段干热河谷分布有一定规模的黄土状物质,尽管前人从宏观岩性特征和粒度分析的角度推测它可能是风成成因,但还缺乏形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通过注胶切片-偏光显观察和石英颗粒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的方法对比了巧家晚更新世黄土状物质(厚度约0.5 m)与典型风成沉积物(兰州九州台马兰黄土)和典型水成沉积物(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间的差异,发现巧家黄土状物质与九州台马兰黄土在形态结构上十分相似,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支架孔隙结构,碎屑颗粒多呈点状接触和支架排列,且常有淀积胶膜包裹和团粒状集粒相伴,石英颗粒表面具有碟形坑、麻坑、新月形撞击坑、弯曲脊、裂纹等结构,而水成成因的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则完全没有这些特征。这一研究结果为巧家黄土状物质的风成学说补充了形态学方面的证据。
张殷豪苏怀董铭
关键词:微形态
11种1变种单叶花楸的叶表皮形态
2024年
为探讨叶表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以中国产花楸属(Sorbus)冠萼组(sect. Aria)和落萼组(sect.Micromeles)11种1变种单叶类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如下:单叶花楸的叶表皮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边形细胞的垂周壁平直或弧状,不规则形细胞的垂周壁弧状或波状;表皮细胞面积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且上表皮细胞面积均大于下表皮细胞;细胞表面纹饰有脊状、条状、皱褶、次生加厚、局部加厚,蜡质纹饰有壳状、颗粒状、片状、线状;叶光滑或具毛,毛被的位置、颜色、疏密和类型是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气孔均为无规则型,分布于下表皮脉间区,保卫细胞具环形外缘、两极有或无T型加厚;气孔的长、宽、面积、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由此,叶表皮形态特征对单叶花楸的物种界定和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魏雪妍谭宝梅张弛李嘉宝陈昕
关键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山茶属瘤果茶组10种植物的花粉和叶表皮形态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瘤果茶组1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和花粉形态,该研究利用光学显镜和扫描电镜对花粉和叶表皮形态进行观测,并分别依据花粉特征和叶表皮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为该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分类鉴定等提供依据,其中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为近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或三裂近三角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梭形,极赤比(P/E)为0.85~1.16,萌发沟类型为三孔沟;外壁纹饰特征差异较显著,为颗粒状、皱沟状或皱波状至颗粒状形态,有较为重要的分类价值。(2)通过对测量指标提取主成分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4.5时,得到4个分类群,部分分类结果和宏观形态学分类一致。(3)10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为无规则形和多边形,种间形态差异较大;曾氏瘤果茶和荔波红瘤果茶的上下表皮均有腺体;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均为环列型;垂周壁样式呈现出浅波状、波状、直曲形和深波状。(4)叶表皮形态的细胞大小和气孔器特征(大小、密度)在种间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形态在瘤果茶组中类型多样,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群的依据。
颜超肖旭冉朝辉李志
关键词:山茶属花粉形态叶表皮微形态系统学意义
材料形态图案加工及可视化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近年来纳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对材料纳尺度下的形态结构进行设计与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材料形态观可视化,这在半导体与电子、仿生表面构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纳米材料发展过程及具体分类出发,探讨其观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并阐述了以飞秒激光为主的热点纳加工制造方法,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带来的不同材料特性差异,以及典型功能化应用。同时,藉由形态图案等观可视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创作内涵,开展观艺术审美解析与探讨。
郑皓华刘家伟邓雅洁薛志杰魏阳阳
关键词:微形态微纳加工
湖北省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2024年
【目的】楠属(Phoebe)各物种在形态学方面差异甚,种间界限模糊,物种的识别鉴定较为困难,尤其在缺少花、果的时期。叶形态特征对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楠属植物叶显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方法】利用体视显镜、光学显镜对湖北省楠属8种及1变种的叶形态形态进行观察,并测定分析各物种气孔、表皮毛的质量和数量性状,以期为楠属植物的识别和鉴定提供必要依据。【结果】楠属植物叶形态有大型叶、中型叶、小型叶和不规则叶4种类型;毛被类型有粗短柔毛、细短柔毛、长柔毛、混生短柔毛和长柔毛(脉上被长柔毛)4种。毛密度在湘楠(200根/mm^(2))与闽楠、浙江楠、紫楠(低于100根/mm^(2))之间差异显著。表皮细胞类型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浅波或波状。气孔除披针叶楠、闽楠、裂叶白楠为近圆形外,其余物种均为宽椭圆形。气孔密度以紫楠最高,山楠和湘楠最低。此外,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之间,毛长度与毛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叶形态形态的特征组合可作为9种楠属植物鉴定和区分的必要依据,可为楠属植物识别和种间界定提供参考。
熊雪芬周本庚毛春燕胡蝶
关键词:叶形态微形态特征数量性状物种鉴定
兴县碧村遗址土壤形态初步研究
2024年
碧村遗址是黄河东岸一处重要的石城聚落,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后一套布局规整结构严密的大型门址。本文对碧村遗址城门东门址处建筑的土构部分开展了土壤形态研究。薄片观察显示,碧村先民对周边可利用的土料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意采集黏土含量较高的褐土用于铺垫和制作土坯,并且对采集的土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加工。
李春霞张海张光辉庄奕杰
关键词:土壤微形态生土建筑土坯
中国杨属叶表皮毛状体形态特征
2024年
为讨论叶表皮毛状体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借助体视显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杨属(Populus)33个物种的叶表皮毛状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杨属物种叶片毛状体整体上是非腺状的、简单的、基底固定的;除胡杨(P.euphratica)叶表皮没有毛状体外,其余物种叶表皮均被有毛状体,但毛状体的分布、形态、长度等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毛状体外形(圆柱状至条带状)、弯曲程度(直立至曲卷)、相对于叶表皮表面的方向(伏贴或不伏贴)及毛状体长度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结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的进化框架,本研究认为杨属叶表皮毛状体特征在亚属水平难以区分,但胡杨亚属(subg.Turanga)和白杨亚属(subg.Populus)在种间水平可区分很多物种,尤其是白杨亚属内的物种毛状体差异大;脂杨亚属(subg.Tacamahaca)内叶片毛状体相似且稳定,但不同分支上的叶片毛状体在长度上有差异。毛状体特征整合后可划分为以下类型:无毛、毡毛、绢毛、短柔毛和长柔毛。
吴恙崔兴勇苑福林张志翔尚策
关键词:杨属微形态特征系统学
盘龙城遗址商代灰坑的土壤形态观察
2024年
本研究对盘龙城遗址王家嘴、杨家湾北坡两个地点灰坑内堆积进行了土壤形态观察。通过薄片观察,我们确定研究涉及的灰坑均为倾倒废弃堆积的场所,但因所处功能区不同,坑内堆积在包含物和土壤发育程度上均存在差别。王家嘴居址区内的H15、H16包含物杂,杨家湾北坡H63坑内堆积来自周边祭祀遗迹,其包含物以与燃烧相关的红烧土和炭屑为主,且土壤发育程度稍高,指示其低于居址区灰坑的使用频率。此外,薄片中观察到的细碎动物骨骼以及可能与灰烬相关的迹象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李春霞张海庄奕杰
关键词:盘龙城遗址土壤微形态灰坑

相关作者

庞奖励
作品数:311被引量:1,788H指数:27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全新世 古洪水 汉江上游 滞流沉积物 黄土
孙京田
作品数:54被引量:263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扫描电镜 花粉 扫描电镜研究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观察
李法曾
作品数:108被引量:1,192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植物 植物区系 微形态 十字花科 盐生植物
何毓蓉
作品数:134被引量:1,15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紫色土 土壤 土壤退化 长江上游 土壤系统分类
刘剑秋
作品数:155被引量:1,007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红色素 化学成分 营养成分 稳定性 矿质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