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85篇“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相关文章
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工具的初步研究
2023年
目的:初步探索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工具的建立方法。方法:在文献整理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集105例弥漫性间质疾病患者的临床四诊和辨证信息,初步分析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经过诊断条目筛选,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构建量化诊断模型,采用回代法对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构建的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工具对气虚、痰和血瘀的临床诊断符合率>90%,且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阴虚证诊断符合率达到85.71%,但敏感度偏低。湿证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构建的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工具具备可行,但对个别证候要素诊断能力不足,需进一步方法学提升。
刘锡曈刘强张宗学焦以庆王玉光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证候要素条目筛选德尔菲法专家问卷
益气活血法治疗弥漫性间质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弥漫性间质疾病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经验;实验研究方面基于补活血胶囊干预纤维化小鼠模型,探讨益气活血法对于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方面:基于理论研究与王玉光教授临床应用益气活血...
姜博涵
关键词:补肺活血胶囊蛋白激酶B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益气活血
从“怪病多痰”论治弥漫性间质疾病被引量:11
2019年
弥漫性间质疾病(DILD)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它作为许多急慢疾病的共同结局,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特发纤维化(IPF)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弥漫性间质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的趋势逐年升高。DILD归属为祖国医学'痿''痹''咳嗽''喘证''胀'等范畴。此病患者病久体虚,、脾、肾三脏脏腑虚衰,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日久又可致瘀,并进一步加重了虚,痰瘀热毒在其基础上形成,有相互胶着,使疾病的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近些年来临床上治疗DILD一般多采用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效果。古书有'怪病多痰'一说,'痰'是人体之津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会导致机体内水液停积、流溢而出为痰为饮,并进一步变生百病,需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方能要到病除。DILD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均为疾病中的难治疾病。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文章从'怪病多痰'论治DILD,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启发。
李斐然张伟
关键词:怪病多痰弥漫性肺间质疾病DILD
弥漫性间质疾病加重期61例中医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总结61例弥漫性间质疾病加重期(AE-DPL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AE-DPLD患者61例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中医证候与西医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61例AE-DPLD患者所占比例较高的前5位证候类型包括:脾气虚证、痰湿内阻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内阻证、中气下陷证,寒证、虚证所占比例较高,病位在、脾者所占比例较高。接受中药内服治疗者60例,共涉及38个方剂,以益气养阴、温阳化湿为主要功效者所占比例最高。临床表现为发热的患者,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影像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炎(UIP)患者,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影像学表现为机化炎(OP)患者,热证、表证所占比例高于UIP及非特异间质炎(NSIP)患者。低氧血症患者中脾气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病位累及肾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应用机械通气者。转归差者以虚证为主。结论气虚、痰湿是AE-DPLD患者的主要证型表现,、脾是主要病位,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化湿为主。
郭丽娅焦以庆王玉光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急性加重中医证候特征
从“三焦”论治弥漫性间质疾病被引量:8
2016年
弥漫性间质疾病是以弥漫性实质、泡炎症、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变化的疾病,由多种因素交织引起的急慢疾病的共同结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1]。目前现代医学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指南。近年来中医药在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临床诊治方面尚存在分歧。弥漫性间质疾病归属祖国医学"痹"、"痿"等范畴,虚、痰、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本文从"三焦"论治弥漫性间质疾病,并深入挖掘祖国医学精华,以期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为其诊疗开拓思路、提供指导。
王英管梦月张伟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三焦祖国医学
从“治痿独取阳明”谈“培土生金法”在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应用被引量:11
2016年
弥漫性间质疾病(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是以弥漫性实质、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变化的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疾病的共同结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DILD属祖国医学"痹""痿""咳嗽""喘证"等范畴,从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出发,通过"培土生金法",补益脾胃,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能免疫能力以及御邪能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诊治本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提供指导。
王英孙宇鹏张伟
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培土生金法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弥漫性间质疾病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间质疾病证候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为弥漫性间质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病数据库》和《现代期刊病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频数的统计描述。结果:共提取26个证素,其中病证素18个,病位证素8个。病证素中,主要以气虚、血瘀、痰和阴虚为主,4种病证素累积构成比共占65.0%;病位证素中,主要以、脾和肾为主,3种病位证素累积构成比共占95.5%。病证素组合时,以单一病、二病、三病和四病组合较为常见,按照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三病、二病、四病和单一病。结论:弥漫性间质疾病主要病机是虚、瘀、痰、热,其主要病位在、脾、肾。
徐向宇张瑞白云苹李建生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证素
111例弥漫性间质疾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弥漫性间质疾病( 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DILD,简称ILD)的疾病谱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收集111例2006-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弥漫性间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功能、血气分析及病理特征等。结果患者以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近一半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弥漫性间质疾病与继发结缔组织疾病相关弥漫性间质疾病( CTD-ILD)相比杵状指的发生率较高,而后者有特殊接触史者较多( P<0.05)。83.9%的患者存在限制通气功能障碍。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主要表现为斑片、淋巴结肿大、毛玻璃样改变、胸膜病变、结节和网格影。特发间质炎(IIP)与继发ILD相比,后者结节影发生率更高(P<0.05)。 ILD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异间质炎(NSIP)(19.8%)、外源过敏泡炎(18.9%)、CTD -ILD (11.7%)、结节病(8.1%)。结论明确不同弥漫性间质疾病的临床特征可减少漏诊、误诊及误治,提高诊疗水平。
龙雄郭树彬邓春涛杜铁宽
关键词: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
弥漫性间质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的建立弥漫性间质疾病的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结合DILD的临床特点而开展中医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研究。DILD的证候分类有基础证和临床常见证。DILD以虚证为主常多兼...
李建生王至婉李素云李亚王明航晁恩祥王永炎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候
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通过对住院病例的回顾调查,探讨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以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根据对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临床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订《弥漫性间质疾病回顾研究调查表》,并据其建立弥漫性间质疾病证候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收集到合格病例475例,中医证候诊断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痰热壅证(37.47%)、痰瘀阻证(32.00%)、肾气虚证(31.58%)、痰湿(浊)阻证(17.89%)、气阴两虚证(14.32%)等;根据各主要证候的症状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候的判别准确率达74%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痰瘀阻证、痰湿(浊)阻证、痰热壅证、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个基本类别。结论:弥漫性间质疾病主要证候有痰瘀阻证、痰湿(浊)阻证、痰热壅证、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等,可作为进一步开展弥漫性间质疾病中医证候研究参考和依据。
李亚李素云李建生王明航王海峰邓丽赵栋梁田燕歌姜素丽杨小静
关键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中医证候回顾性调查

相关作者

李建生
作品数:1,342被引量:7,734H指数:41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龄大鼠 证候 脑缺血 脑缺血再灌注
李素云
作品数:464被引量:3,698H指数:32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证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急性加重期 中医证候
王明航
作品数:283被引量:2,571H指数:29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证候 稳定期 中医证候
赵栋梁
作品数:31被引量:254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证候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中医证候 证素 肺结节
李亚
作品数:224被引量:1,130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调补肺肾 补肺益肾 补肺健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