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4篇“ 异动症“的相关文章
- 基于“阳虚风动”理论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观察巴苁归芍颗粒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帕金森病并发异动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常规服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组同时服用巴苁归芍颗粒,对照组同时服用金刚烷胺,每4周观察1次,观察8周。研究采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异动症的改善情况,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Ⅲ(UPDRSⅢ)、Ⅳ-A(UPDRSⅣ-A)。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UPDRSⅢ、UPDRSⅣ-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6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苁归芍颗粒对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异动等症状具有较好疗效。
- 邓颖吴雅文巫遥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中医治疗
- 女性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调查女性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航天中心医院PD专病门诊符合PD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病例资料,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数据: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UPDRS-Ⅲ、UPDRS-Ⅳ及认知、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评分、是否合并异动症、发生异动症单次左旋多巴剂量(LD),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PD患者异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146例女性PD患者,出现异动症30例,发生率20.5%;异动症组与无异动症组临床特征比较,异动症组发病年龄更早[(54.3±12.5)岁vs(62.7±10.0)岁,P<0.001]、病程更长[(9.9±3.7)年vs(4.5±3.7)年,P<0.001]、病情更重[H-Y分期(2.65±0.58)vs(2.35±0.83),P=0.03]、LD服用时间更长[(7.5±3.2)年vs(3.2±2.6)年,P<0.001]、LEDD更高[(703.2±203.9)mg vs(442.1±226.3)mg,P<0.001]、体重更低[(54.1±8.2)kg vs(60.0±8.7)kg,P=0.001]、BMI更低[(20.9±3.1)kg/m^(2)vs(23.4±3.1)kg/m^(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高(OR=0.770,P=0.005)是女性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保护因素,而病程长(OR=1.304,P=0.001)、LEDD高(OR=1.003,P=0.012)是女性患者出现异动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PD患者有较高异动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高BMI是保护因素,病程长、LEDD高是其异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赵静王彦宏陈佳琦马少辰李继来王培福杜继臣冯涛万志荣
- 关键词:帕金森病女性异动症左旋多巴
- 帕金森病并发异动症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Nomogram模型建立
- 2025年
-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并发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并依此建立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324例PD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2∶1比例将病人分为建模组(216例)和验证组(108例),根据是否发生异动症将病人分为异动症组和非异动症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D并发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Nomogram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omogram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女性、运动不能-肌强直型、发病年龄较早、病程及左旋多巴使用时间较长、单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大均为PD病人并发异动症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对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Nomogram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值分别为0.832,0.821,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建模组Nomogram模型预测PD病人并发异动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0.830,0.921],敏感度为84.13%,特异度为84.97%;验证组Nomogram模型预测PD病人并发异动症的AUC为0.870[0.792,0.927],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4.62%。决策曲线显示,建模组风险阈值概率为4%~89%,有较高的净获益值;验证组风险阈值概率为2%~97%,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女性、运动不能-肌强直型、发病年龄较早、病程及左旋多巴使用时间较长、单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大均为影响PD病人并发异动症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效果。
- 刘鹏李静波杨爽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
- 帕金森病患者异动症状态下丘脑底核β、γ振荡特征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LID)状态下β、γ振荡的特征。方法选择自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STN-DBS)治疗的17例晚期特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前不伴LID状态的PD患者11例(PD组)、术前伴LID状态的PD患者6例(LID组)。对2组患者术前STN的电生理数据如β、γ振荡的功率谱密度曲线下面积(PSD-AUC)及其爆发时的瞬时振幅、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D组患者中25~35 Hzβ振荡的PSD-AUC(60.39±1.00)明显大于LID组(54.33±0.55),LID组患者中65~85 Hzγ振荡的PSD-AUC(97.31±1.84)明显大于PD组(41.52±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患者β振荡爆发时的瞬时振幅[(8.52±1.00)au]、持续时间[(13344±2069)ms]均较LID组[(1.09±0.13)au、(1442±128)ms]明显增加,LID组患者γ振荡爆发时的瞬时振幅[(5.03±0.55)au]、持续时间[(12276±5011)ms]均较PD组[(0.14±0.01)au、(1741±233)ms]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N内β-γ振荡失衡参与了LID的病理机制。
- 张保建王朋飞刘晗赵有让陆卫风许予明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丘脑底核
- 用于防治帕金森病以及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药物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防治帕金森病以及帕金森病中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的药物,活性成分包括GHSR‑1a偏向激动剂,优选还包括美多芭、左旋多巴等临床抗帕金森病药物。本发明提供的药物能够通过偏向激活GHSR...
- 姜宏乔振杜希恂李焕焕曹秀
- 帕金森病异动症2例临床观察
- 2024年
- 帕金森病(PD)是临床上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主要表现有行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疾病晚期的姿势步态异常。针对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左旋多巴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最主要的药物,但是在长期、大剂量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动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剂峰异动症、双相异动症、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累及头面部、四肢、躯干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或肌张力障碍样的动作,患者常有静坐障碍,其中以剂峰异动症最为常见,异动症的出现,明显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对生活质量会产生负面影响,与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波动相关,并带来残疾、平衡问题和跌倒的风险增加,也增加了看护者的负担。
- 杨坤军洪婷婷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左旋多巴
-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医案1则
- 2024年
- 左旋多巴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1],但有研究发现左旋多巴与异动症的关系密切[2]。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LID)是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接受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一种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为舞蹈样运动,头、颈、躯干、肢体均可受累,有肌张力障碍症状,甚至伴有疼痛。本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特点,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在该病方面的临床疗效较显著。现整理马睿杰教授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医案1则,介绍如下。
- 余涵梁梦雅郑梦怡何克林马睿杰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电针麦味地黄汤医案
-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左旋多巴(LD)是治疗本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但长期使用该药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舞蹈样、肌张力障碍样等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即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LID)。LID的出现可不同程度加重PD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LI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LID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LID是PD治疗的一个难关。近年来中医药对LID也展开了一定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故中医药治疗LID是一个切入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相关国内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预防、中医药治疗三个方面对PD相关LI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周恬恬李春燕张婧高晗李文涛
- 关键词:异动症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
- 不同剂量美多芭联合金刚烷胺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临床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美多芭联合金刚烷胺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112例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金刚烷胺+美多芭(初始剂量125 mg/次,3次/d)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将美多芭剂量增加至250 mg/次,3次/d治疗,研究组则将美多芭剂量增加至375 mg/次,3次/d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认知功能[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MMSE)评分]、生活质量[帕金森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及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5-HT、DA、NE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MoCA、MMSE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PDQ-39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250 mg/次美多芭相比,375 mg/次美多芭联合金刚烷胺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更高,可改善神经递质,促进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提升,安全可靠。
- 陈亮
- 关键词:帕金森病异动症美多芭金刚烷胺
- N-乙酰半胱氨酸调控ΔFosB介导的氧化应激改善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机制的研究
- 目的: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在6-羟基多巴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基础上,经长期左旋多巴给药,构建LID模型。在HEK293细胞系转染过表达ΔFosB(OE-Δ...
- 张钊源
- 关键词:氧化应激N-乙酰半胱氨酸
相关作者
- 孙圣刚

- 作品数:737被引量:2,83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脑缺血 多巴胺能神经元 帕金森病大鼠 左旋多巴
- 曹学兵

- 作品数:183被引量:74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异动症 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重症肌无力
- 刘振国

- 作品数:479被引量:1,646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帕金森病患者 左旋多巴 震颤性麻痹
- 徐岩

- 作品数:45被引量:14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异动症 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大鼠纹状体
- 何建成

- 作品数:518被引量:2,479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证候 中医药疗法 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