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81篇“ 建成环境“的相关文章
建成环境要素与机动车排放影响的关系
2025年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绿色低碳建成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使尾气排放问题成为城市绿色化、低碳化的一大阻碍。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道路运输排放计算(computer programme to calculate emissions from road transport,COPERT)模型推算路段中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基于各类建成环境要素,通过普遍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熵权法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客观影响程度;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分析尾气排放的显著影响要素。结果显示,工作日与休息日尾气排量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工作日的日均排放量明显高于休息日。在众多建成环境要素中,路段长度为影响机动车排放的最显著要素。
姚宝珍白东轩冯锐薛勇杰张宵恺
关键词:绿色低碳建成环境尾气排放
本期视点:健康老龄化与城市建成环境改造
2025年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21.1%,上海等地户籍人口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更是高达37%以上。在积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必须更多关注如此庞大人群的健康养老。相关研究表明,步行是对老年人健康进行主动干预的关键着力点,因此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导向改造设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期整理3篇研究文章,供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户籍人口主动干预老年人健康
基于多源轨迹的道路碳排放建成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轨迹的道路碳排放建成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多源车辆轨迹数据、城市路网数据、街景数据、兴趣点数据并进行预处理;计算道路尺度上不同污染物的交通碳排放,进行城市建成环境的多维度表征,计算...
张冠衡胡胜王振华杨中林陈子豪李文臣
集成城市信息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全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构建与前景探讨
2025年
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量化评价城市建成环境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城市信息模型(CIM)与生命周期评价(LCA)集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IM与LCA集成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在效果上具备增强效应,且符合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基于CIM平台数据,遵循LCA评价范式,探索构建了包括确定评估目标和范围、CIM数据提取、实景清单数据收集、环境影响量化评价与应用5个部分的城市建成环境CIM-LCA评价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在城市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潜在应用价值,如规划阶段推演城市环境负荷、建设运行阶段监测城市环境影响等,探讨了CIM与LCA工具化发展前景。
苏舒刘矗袁竞峰鞠婧宜
关键词:建成环境
基于建成环境评价的工业遗产更新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船厂片区为例
2025年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发展已经从增量规划步入更看重综合效益存量规划的后工业时代。与此同时,探讨世界范围内许多中心城区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实现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上海市杨浦滨江船厂片区地域为例,分析其更新背景、过程,归纳总结相应设计亮点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城市片区的保护和适应性相应策略,为更有效地为未来的城市更新设计工作寻求启示。
周惠容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更新建成环境评价后工业时代
老年人体力活动意愿的建成环境影响——基于感知与中介视角
2025年
人口老龄化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嵌套的过程。通过配套建设以适应老年人体力活动需要的建成环境,是城市空间主动式干预老龄健康问题的有效切入点。既有研究多关注于健康支持性建成环境要素识别,而较少对其感知功能进行定位,导致在具体规划实践中难以循章依据。为此,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通过构建涵盖老年人体力活动意愿、主观感知与住区及周边核心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关系模型,从感知与中介视角甄别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意愿的关键性建成环境要素,并获取老年人对其感知功能。研究发现:景观舒适性(β=0.332)、交通安全性(β=0.157)、出行通畅性(β=0.146)、交通便捷性(β=0.079)是老年人体力活动意愿形成的主观敏感性因素,治安安全性作用不明显。建成环境层面,社区开放形式(ɑ=0.117)、路网密度(ɑ=0.579)、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ɑ=0.172)、休憩与遮蔽设施(ɑ=0.128)具有正向效应,地块面积(ɑ=-0.168)、交叉口密度(ɑ=-0.572)存在负向效应,公交站点密度、公交站点时间可达性无显著相关性。中介效应表明:社区开放形式是影响老年人交通安全性的关键性要素,NDVI植被系数则会影响景观舒适性、出行通畅性的主观感知,进而影响老年人体力活动意愿的形成。研究结果能够为既有住区建成环境适老化改造提供决策参考。
李康康杨东峰姜莉
关键词:建成环境中介效应
成都市高密度社区建成环境对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
2025年
高密度空间设计引发了诸多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城市问题,休闲性体力活动是新时期重要的健康需求,也是空间主动干预公共健康的有效切入点。为探讨二者的科学关联,文章选取成都市6个高密度社区,在控制个人及社会要素的情况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探究建成环境要素对散步、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高等强度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混合熵、天空开敞度、街景美观度与散步活动水平呈正相关,土地利用混合熵与中高等强度活动水平呈负相关,活动空间美观性、康体设施密度与中等强度活动水平呈正相关,步行道尺度、商业设施密度与高等强度活动水平呈正相关。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路径布局、空间塑造和社交支持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胡又赵炜牛韶斐
关键词:建成环境
街道建成环境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分析--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为例
2025年
针对街道建成环境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进行精细化评估,能够合理引导非机动车道与自行车专用路建设,有效指导城市街道空间治理。构建街道建成环境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评价体系,包含客观物质环境和主观情绪感受两个维度共11项评价指标,并提出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关系分析方法。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一级环城绿道为例,以共享单车出行数据为研究样本来表征自行车出行特征,分析街道建成环境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结果显示:环生区自行车交通网络客观物质环境指数平均值仅为35.1分,表明路权保障和道路基础设施配套是影响自行车出行选择的首要条件;客观物质环境和主观情绪感受与自行车出行高度相关,且主观情绪感受影响更强;工作日和周末不同出行目的自行车出行路径选择呈现高度相似性,重合比例高于75%,表明自行车交通网络建设应强化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情绪感受的衔接。
刘丙乾于儒海鱼宁周垠
建成环境对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模式的影响——以上海为例
2025年
为揭示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和客流特征差异,以上海市404个地铁站点为样本,构建各站点的网络中心性和客流变化特征指标,选取特定时段的上海地铁站客流数据,并采用两步聚类再合成的方法划分出9种站点类型;同时,利用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讨非常态下站点类型与建成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24个建成环境变量中,道路密度、文化场馆、公共设施、教育学校、公司企业、餐饮服务和酒店宾馆数量等7个指标与非常态下的站点类型显著相关。具体而言,道路密度与多数站点类型显著负相关;文化场馆、公共设施与核心枢纽型、对外交通型站点显著正相关;教育学校对所有站点类型均呈负相关;公司企业对产业型和核心枢纽型站点正相关;宾馆酒店对居住型、对外交通型站点显著正相关;餐饮服务对强传导型、局部联系混合型和居住型站点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对揭示非常态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的复杂性和出行特征的适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丁鹏飞丁鹏飞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成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建成环境耦合模型研究
2025年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成为了交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轨道交通客流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其波动的影响因素。结合建成环境的构成与分类,研究了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路径及耦合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基于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客流的耦合关系,提出了基于耦合模型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与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王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成环境客流预测

相关作者

杨东峰
作品数:126被引量:934H指数:16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建成环境 城市 城市规划 邻里
王竹影
作品数:93被引量:608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建成环境 META分析 户外 低氧训练
何晓龙
作品数:52被引量:301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建成环境 儿童青少年 身体活动 GIS 健康
甄峰
作品数:488被引量:8,398H指数:5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大数据 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 城市网络
吴志建
作品数:32被引量:236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建成环境 META分析 户外 老年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