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98篇“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的相关文章
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HLA分型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2000年
目的 探讨适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组织配型新技术。方法 建立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含链反应(微量SSP法)的方法,对肾移植供、受者SSP-HLA-DRB/DQB 基因分型,并与单克隆抗体一步法分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应用两种方法对142份标本进行HLA-Ⅱ类抗原/基因分型,结果完全相符,微量SSP 法不但快速、需血量少,而且分辨率高、结果准确。结论 微量SSP法具有快速、准确、省血等优点,适合在临床器官移植配型中推广应用。
李留洋钱俊岳良升赵明
关键词:基因分型肾移植
南昌汉族人群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3(HNA-3)基因频率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3(human neutrophil antigen-3,HNA-3)在南昌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265例南昌地区献血者进行HNA-3的基因分型和多态性分析。结果HNA-3a/3a、3a/3b、3b/3b基因型在南昌地区分别为119例、126例、20例,实验结果符合Hardy-Wenberg遗传定律。HNA-3a和HNA-3b在南昌地区的频率分别为0.69和0.31。HNA-3a同种免疫风险为8.84%。结论南昌汉族人群HNA-3分布具有多态性,抗HNA-3a可能导致的同种免疫风险应引起临床关注。
熊莉刘强周小英
关键词:多态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ABO血型基因变异体引起正反定型不合1例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合1例,为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ABO血型血清学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法。提取全血DNA,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ABO基因分型;用PCR法扩增ABO基因1~7号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A101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血型表现为正反定型不符,正向鉴定为O型,反向鉴定仅发现有抗-B凝集素,结果为A型。患者红细胞和抗-AB单克隆抗体有微弱的凝集。ABO PCRSSP基因分型表明患者为杂合O1/A基因型,进一步对外显子扩增测序发现ABO第6外显子存在248A>G误义突变,导致糖基转移83位天冬氨酸被甘氨酸替代(Asp83Gly)。用自行设计的引物采用PCR-SSP法对350例献血者进行248A>G突变频率调查,未发现阳性。结论 ABO基因248A>G变异体和缺乏抗-A凝集素以及A抗原极低水平表达相关。
赵领军
关键词:ABO血型基因分型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基因变异体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HBV感染者KIR基因多态性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应用恩替卡韦疗效差异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60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试验组)和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KIR基因进行基因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60例患者中18例为治疗完全应答者(完全应答组),42例为非完全应答者(非完全应答组),比较2组之间差异。结果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16种KIR基因分析,框架基因KIR2DL4、3DL2、3DL3和3DP1存在于所有个体中,其基因频率均为1.0。试验组KIR 2DS2和KIR2DS3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值依次为0.038和0.035);完全应答组KIR2DS1、KIR3DS1和KIR2DL5基因型频率高于非完全应答组(P值依次为0.010、0.029和0.018)。结论 KIR2DS2、KIR2DS3可能是HBV的易感基因型,KIR2DS1、KIR3DS1、KIR2DL5可能与恩替卡韦抗HBV治疗有效应答有关。
孙迪杨建刘祥忠赵守光宋哲胡克义徐明华苏洁刘金玲庄云龙
关键词: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恩替卡韦无应答
PCR-SSP技术在红细胞ABO血型快速基因分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PCR-SSP技术用于临床标本红细胞ABO血型快速定型的可行性。方法利用PRIMER 5软件针对A101等位基因c DNA第261、703 SNP位点不同的碱基设计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温度梯度PCR反应确定各个引物对的最佳退火温度;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来评价PCR-SSP的性能;用100例临床盲样的SSP结果与其相应的血清学结果的比对来观测该方法临床应用的有效性;选择26例血清学定型结果有疑问的临床疑难标本进一步考察该法的性能。结果确定261G、261A、703A以及703G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70℃、64℃、60℃、64℃;通过随机抽取5例不同反应格局的标本进行第6、7外显子基因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4对引物可以对261位点G缺失情况以及703位点G/A的分布情况进行有效鉴别;100例的临床盲样检测与血清学完全一致;26例血清学定型有疑问的标本通过该法可以为血清学实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结论 PCR-SSP基因分析技术在红细胞ABO血型快速鉴定方面具有可行性,在临床常规标本血型方面性能可靠并可作为ABO定型临床疑难标本进行进一步的DNA测序的依据。
梁伟周建霖杨亮许德义黄丹丹邓刚梅传亮韩新乐张哲
关键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ABO血型基因分型
山东地区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和白细胞抗原C基因与梅毒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山东汉族梅毒(Syphilis)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梅毒发生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山东汉族231例梅毒患者和247例健康个体KIR和HLA—C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检测的全部个体中,框架基因KIR2DIA、KIR3DL2、KIR3DL3和KIR3DPI的表型频率均为100%。抑制型K/R基因的表型频率在梅毒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梅毒病例组激活型KIR2DS3和KIR3DS1基因的表型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0,P=0.038),而KIR2DS5基因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OR=0.575)。梅毒病例组纯合子(homozygote)HLA—C1C1基因型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0,OR=0.667)。梅毒病例组HLA—C1C1-KIR2DL3基因型的表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OR=0.647)。结论KIR2DS3、KIR3DS1基因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基因、KIR2DS5基因,HLA—C1C1和HM—G1C1-KIR2DL3基因型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基因(型)。
乔文本刘丽庄云龙刘虹周娟竺青张毅刘艳聂向民宋永红朱传福王大见
关键词: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梅毒
山东地区汉族人群HLA-C基因分组与梅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HLA-C基因分组与梅毒的相关性,以期发现梅毒的抗性基因型。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山东汉族231例梅毒患者和247例健康个体的HLA-C基因分组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梅毒患者组HLA-C1C1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LA-C1C2和HLA-C2C2以及HLA-C1组和HLA-C2组的基因型频率在2人群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山东汉族人群中HLA-C1C1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基因型。
刘丽庄云龙乔文本刘虹张毅刘艳聂向民宋永红朱传福王大见
关键词: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梅毒
孝感地区RhD阴性个体分子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孝感地区RhD阴性个体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血清学检测为RhD阴性的标本,通过PCRSSP的方法对RHD特异性外显子7及内含子4,启动子及外显子10进行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筛查RHD基因特异性外显子3、4、5、6、7、9及RHD1227A,即DEL。结果在94例RhD阴性标本中,66.0%(62/94)为RHD基因完全缺失,23.4%(22/94)含完整的RHD基因,其中21例为RHD1227A,占22.3%(21/94),10.6%(10/94)为RHD基因部分缺失。结论 RHD基因缺失为孝感地区RhD阴性个体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DEL为次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
戈勇涂同涛柯秋高邓曦柯卫泽栾玲峰魏晴
关键词:RHD阴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检验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可靠性。方法根据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原理,通过对HLA数据库上HLA—B位点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选择出B27特异序列合成引物,进而对PCR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摸索优化,自制HLA-B27基因检测试剂盒,同时以北京思而成B27基因检测试剂盒为对照试剂盒,对254例疑似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葡萄膜炎等患者EDTA抗凝血的B27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和对照试剂盒进行比较,分析其一致性。结果自制试剂盒疑似患者的HLA-B27阳性检出率为35.8%,对照试剂盒的检出率36.6%,经配对x^2检验,x^2=0.125,P=0.727〉0.05,两试剂盒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试剂盒的成本低,具有一定的实验室研究应用价值。
郭华张海祥孙丽君王海芳赵院利梁导艳刘杨胡军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强直性脊柱炎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性粒细胞抗原的基因频率与其分子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uman neutrophil antigens,HNA)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其分子特征。方法:使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对上海地区326名随机健康献血者的HNA-1(-a,-b,-c),HNA-3(-a,-b),HNA-4a(+,-)和HNA-5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验证其分子特征;并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另外91份随机健康样本HNA-2a抗原表达。结果:本研究成功分析HNA-1、3-5各系统基因型。发现3例FCGR3B的变异体,其中2例为FCGR3B*01等位基因发生227 A→G和349 G→A的突变,另1例为一条染色体上的FCGR3B*02等位基因发生277 A→G的突变。HNA-1a、1b、1c、3a、3b基因频率分别为0.620、0.380、0、0.653和0.347,HNA-4a(+)、4a(-)、5a(+)、5a(-)基因频率分别为1、0、0.896和0.104,流式结果证实HNA-2a抗原频率为1,所测个体均具有HNA-2a阳性粒细胞,但不同个体具有不同比例的阳性粒细胞。这些分布与高加索人群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与广东人群相比,主要是HNA-3系统分布有差异。结论:中国上海人群HNA具有独特的多态性,需要引起输血实践的注意。
朱傲雪杨颖张嘉敏杨启修高欢欢朱自严
关键词:基因频率抗原频率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

相关作者

庄云龙
作品数:155被引量:511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血小板 人类白细胞抗原 血站 汉族人群 生物传感器
张毅
作品数:51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 汉族人群 HLA DRB1
刘艳
作品数:76被引量:144H指数: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 汉族人群 HLA DRB1
朱传福
作品数:93被引量:235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等位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汉族人群 DRB1
聂向民
作品数:66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等位基因 汉族人群 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