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4篇“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相关文章
- 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索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3例HP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98例,对照组95例,实验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总体有效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实验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9%,对照组89.5%,(P>0.05);对照组HP根除率略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两组治疗寒热错杂型HPAG总体疗效相当;但半夏泻心汤在改善HPAG临床症状方面更具优势,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
- 张海燕唐友琴
-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疗效分析
-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应用价值评估
- 2024年
- 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2023年2月-2024年4月收治的60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基于“信封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与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及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胃肠激素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胃肠激素代谢,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安全性较高。
- 蔡春雨露
-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胃炎
- 吕文亮基于温病“先安”原则辨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
- 2024年
- 吕文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疫病研究所所长,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指导导师。擅长善用中医经典思维,重视治未病理念的运用,巧融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活用经方,兼用时方,特别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
- 黄爱华吕文亮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治未病名医经验
- 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造模组(n=34),建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组、清热燥湿组、健脾和胃组、燥湿消痞组、模型组,每组6只。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4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吉姆萨(Giemsa)染色以观察Hp定植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饮食与饮水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胃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可见大量Hp定植,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升高(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Hp定植减少,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P<0.05),且在上述指标中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中清热燥湿组优于健脾和胃组和燥湿消痞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升高(P<0.05),健脾和胃组优于燥湿消痞组和清热燥湿组。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胃黏膜中幽门�
- 贾献玲王海霞邹佳辰王学健朱晶瑜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炎症
- 茯苓酸调节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对大鼠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茯苓酸(PA)对大鼠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Hp相关性胃炎大鼠模型;所有大鼠分为对照组(CT组)、模型组(M组)、PA低剂量组(PA L组)和PA高剂量组(PA H组)、PA H+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激活剂(740 Y-P)组;评估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UI),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细胞形态学,HE染色评价胃黏膜病理学特征,ELISA检测胃组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核因子(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与CT组比较,M组大鼠胃黏膜糜烂,上皮水肿、充血、溃疡严重,上皮细胞固缩,炎性细胞浸润,UI、IL-6、TNF-α、iNOS以及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L-10和SOD水平降低(P<0.05);与M组比较,PA L组、PA H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UI、IL-6、TNF-α、iNOS以及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IL-10和SOD水平升高(P<0.05);与PA H组比较,PA H+740 Y-P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损伤加重,上皮细胞固缩,UI、IL-6、TNF-α、iNOS以及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IL-10和SOD水平降低(P<0.05)。结论 PA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对大鼠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 徐璐张冬雨王瑞锋
- 关键词:茯苓酸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
- 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效果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炎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研究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总有效率[97.83%(45/46)]较对照组[80.43%(37/46)]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IL-8、IL-6水平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CD3^(+)、CD4^(+)水平高,CD8^(+)水平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2/46)]较对照组[17.39%(8/46)]低(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机体炎症,提升患儿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 魏莹亚于静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
-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19日,纳入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均视作有效)、Hp根除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消化道症状改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次要结局指标提取并合并数据。使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进行单个结局指标的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单个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10篇随机对照研究、1 181例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其临床有效率(RR=1.20,95%CI 1.12~1.30,P<0.000 01)、Hp根除率(RR=1.16,95%CI1.10~1.23,P <0.00001)、消化道症状改善(SMD=-1.74,95%CI-2.85~-0.62,P=0.002)、炎症因子IL-6(SMD=-3.68,95%CI-5.72~-1.64,P=0.000 4)、炎症因子CRP(SMD=-2.09,95%CI-2.44~-1.73,P<0.000 01)、炎症因子TNF-α(SMD=-2.58,95%CI-3.11~-2.06,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89,95%CI 0.60~1.32,P=0.55)。结论 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荆花胃康胶丸和四联疗法联用在临床有效率、Hp根除率、消化道症状缓解、炎症因子的改善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用四联疗法,中西联用方案和单用四联方案在不良反应方面无区别。由于目前临床研究质量不高,以上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
- 刘倩胡晶李博杨小静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荆花胃康胶丸四联疗法慢性胃炎META分析
- 连花清幽饮干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大鼠疗效及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索连花清幽饮干预CagA阳性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CHPAG)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西药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CagA+幽门螺旋杆菌菌液灌胃建立CHPAG大鼠模型。模型验证成功后,各组大鼠连续14天灌胃处理。其中,西药组按照2mg/kg剂量灌胃西药灌胃液,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按照1.8 g/kg、3.6 g/kg灌胃连花清幽饮(克数对应原药材药粉重量),中西药联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中药低剂量灌胃处理,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2ml。透射电镜鉴定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损伤特征;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实时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模型组胃黏膜透射电镜可见上皮细胞明显固缩,局部细胞膜破损,细胞器游离,胞内基质电子密度高,细胞器大量肿胀、空泡变;HE染色可见胃黏膜变薄,皱襞变浅,黏膜下血管明显,部分腺体轻微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等黏膜损伤表现。正常组未见明显异常。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及中西药联合组胃黏膜透射电镜和HE染色结果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中药高剂量组胃黏膜损伤程度改善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黏膜mTOR、AKT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mTOR、PIK3R1、AK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mTOR、PIK3R1、AK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P<0.05),且中药高剂量组低于西药组;中西药联合组mTOR、AK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1)。结论连花清幽饮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降低CHPAG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高剂量组效应更明显;中药低剂量与西药联合无协同作用。
- 刘誉华王修娟周素芳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胃炎AKT1MTOR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广藿香-佩兰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广藿香-佩兰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 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检索广藿香-佩兰的所有化学成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
- 任雪童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林晓洁采用中药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探讨被引量:5
- 2021年
- 回顾性分析林晓洁教授采用中药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有效病例的病案资料,采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其用药规律。收集中药处方220首,涉及中药36味,其中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50次的共24味,居前8位的高频药物为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聚类分析显示,24味中药聚为3大类。Ⅰ类药的太子参、山药、茯苓、甘草、白术、葛根、鸡蛋花、陈皮、谷芽、麦芽为林晓洁教授基于“胃气为本”治疗本病而创立的脾胃康方的主要组成药物。分析结果提示,林晓洁教授治疗儿童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主张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消食化积为治法,辅以调理肺、胃、肝等脏腑气机,同时注重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而选择用药。
- 陈丽军林晓洁
- 关键词: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消食化积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