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8篇“ 川西坳陷中段“的相关文章
川西中段梓潼凹烃源岩品质和天然气来源及勘探前景被引量:1
2024年
梓潼凹是四川盆地川西中段唯一尚未取得规模性勘探发现的构造单元,目前对其烃源岩品质、天然气来源及勘探前景认识较为薄弱。研究表明:梓潼凹陆相腐殖型烃源岩主要位于上三叠统,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其中须家河组三段有机质丰度最高,TOC含量平均为2.46%;而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泥岩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海相碳酸盐岩TOC含量主体小于0.5%,未钻遇规模性有效烃源岩。MY1井须家河组四段天然气为典型煤成气,来自须家河组三段煤系烃源岩;而YX1井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为下伏龙潭组泥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后期发生裂解所形成。梓潼凹不同层系勘探潜力受烃源岩供烃能力、源储组合和输导体系制约,须家河组四段下亚段是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次为须家河组二段;中上侏罗统和雷口坡组勘探潜力受输导通道的制约。对中、上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潜力的认识分别有赖于对储层物性和台缘带分布范围的进一步研究。
吴小奇杨俊杨俊杨俊宋晓波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气源对比勘探前景
川西中段须四段储层综合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川西须家河组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勘探的首要目标是在致密背景下寻找相对高渗区,成岩相是现今储层面貌及品质的直接反映。针对川西中段须四段砂岩储层,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方法,开展定量成岩相储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以中粒岩屑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为微-细孔、微-细喉型,孔隙度、渗透率低,属致密储层;基于压实、胶结、溶蚀等3种主要成岩作用强度计算结果和分级标准,须四段储层以中强-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蚀为主要特征,发育6种主要成岩相类型且下亚段压实与胶结强度高于上亚段、溶蚀强度弱于上亚段。结合沉积相、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等将须四段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Ⅱ类储层为有利储层,分布在中江-洛带地区和新场构造带。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致密气提供地质依据。
陈贤良纪友亮杨克明
关键词:川西坳陷中段储层评价有利储层
川西中段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3
2022年
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中最常见的成岩矿物。应用激光微区取样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对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不同类型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查明了不同类型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中发育Ⅰ、Ⅱ、Ⅲ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Ⅰ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0.13‰~1.53‰,δ^(13)O_(PDB)值为-9.92‰~-6.41‰;第Ⅱ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2.44‰~1.85‰,δ^(13)O_(PDB)值为-13.97‰~-10.06‰;第Ⅲ期方解石的δ^(13)C_(PDB)值为-5.34‰~0.75‰,δ^(13)O_(PDB)值为-16.55‰~-14.44‰,第Ⅲ期白云石的δ^(13)C_(PDB)值为-0.97‰~-0.81‰,δ^(13)O_(PDB)值为-13.32‰~-12.91‰。从早期到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均表现为逐渐变轻,说明其沉淀温度逐渐升高,受有机流体影响逐渐加深。第Ⅰ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储层处于浅埋藏阶段,是从早期过饱和碱性孔隙流体中直接沉淀出来的,其“碳”源主要来自沉积水中溶解的CO_(3)^(2-)。第Ⅱ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早侏罗世,沉淀温度约45~70℃,其形成有少量有机流体的参与,有机轻“碳”、原始孔隙水中溶解的“碳”以及少量溶蚀作用释放出的重“碳”共同为该期碳酸盐胶结物提供“碳”源。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晚侏罗世,沉淀温度约100~140℃,其成因与有机酸性流体关系密切,有机成因的轻“碳”和部分由溶蚀作用释放的重“碳”是该期方解石的主要“碳”源;而该期白云石的沉淀受砂岩中碳酸盐岩岩屑溶蚀的控制更明显,由溶蚀作用产生的重“碳”是其主要“碳”源。
张庄庞江杨映涛操延辉戚明辉张烨毓张玲马森
关键词:碳酸盐胶结物川西坳陷中段
四川盆地川西中段构造演化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0
2021年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在四川盆地川西中段的金马—鸭子河构造提交探明储量千亿立方米,新场、马井地区同样也获得了工业气流并提交控制、预测储量,但区内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配置关系还不明确。通过对周缘露头、盆地内钻井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扫描电镜及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并结合构造解释,明确了川西中段的局部构造最早形成于印支早期,对雷口坡组油气成藏起关键作用的构造演化时期为早—中侏罗世;通源断层或“接力式”断层输导系统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局部古构造高点以及储层、输导系统等关键成藏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后期构造形变破坏弱的地区为最有利勘探区。
孟宪武刘勇石国山陈兰朱兰蔡左花
关键词:油气成藏雷口坡组中三叠统川西坳陷中段四川盆地
储层流体特征在天然气运移中的示踪意义探讨——以川西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下沙溪庙组气藏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川西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气藏为研究实例,通过分析地层水化学参数、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Fe–Mn元素含量差异明确了储层流体特征,并结合孔隙类型差异对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和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下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高矿化度、高Na+/K+、高Ca2+、高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低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方解石溶蚀孔为主;上沙溪庙组地层水表现出低矿化度、低Na+/K+、低Ca2+、低HCO3–的特征,方解石具有相对较高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低Fe、Mn元素含量,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流体特征差异表明,断层是龙门山前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天然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其中,下沙溪庙组气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大,天然气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上沙溪庙组气藏受下部热流影响较小,天然气以游离相和扩散运移为主。
阎丽妮杨映涛蔡李梅南红丽
关键词:川西坳陷沙溪庙组天然气运移流体特征
川西中段须四段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深入认识川西中段须四段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特征,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岩心、测/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须四段为一个三级层序,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并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依据沉积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种相类型,明确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平面展布及纵向演化特征:平面上,短轴物源自龙门山山前依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长轴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长短轴物源在合兴场—德阳—马井—新繁镇一带地区交汇;纵向上,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广泛,湖侵体系域时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建立了层序-沉积充填模式,指出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时期的长轴物源和长短轴物源交汇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
陈贤良纪友亮杨克明
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川西坳陷中段
川西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20年
为研究川西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标,探讨研究区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偏低,传统方法测得样品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大于2.0%,处于过成熟阶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具有中-低等古生产力水平;依据Sr/Ba、Sr/Cu、CaO/(MgO×Al 2 O 3)、V/Cr与V/(V+Ni)的比值特征推断雷口坡组当时处于炎热干旱、高盐度、低能、弱氧化-还原的环境。
王纯豪韩超韩梅钟文健
关键词:川西坳陷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古生产力沉积环境
川西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在对川西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H_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H_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H_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著差异。
王鹏朱童徐邱康陈刚范厚江潘树林
关键词:川西坳陷
川西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判别及地球化学差异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准确判别川西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的成因、明确产出水的地球化学差异,对该区气井生产数据与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研究区产出水的判别标准:凝析水——水气比小于0.2 (m3/104 m3),矿化度小于10 g/L;地层水——水气比大于0.2 (m3/104m3),矿化度大于10 g/L.同时发现研究区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矿化度——凝析水矿化度均小于10 g/L,且以小于1 g/L为主,地层水矿化度大于10 g/L,且以大于70 g/L为主;水型——凝析水以CaCl2型、MgCl2型为主,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主要离子含量——SO42-含量凝析水略高于地层水,其余离子含量地层水高于凝析水.由于研究区地层水与凝析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在开展地层水研究中必须首先区分地层水与凝析水,确保分析样品为地层水,才能保证结论可靠.
王鹏陈刚范厚江
关键词: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地层水凝析水
川西中段须家河组五段优质气源岩特征浅析
2018年
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利用烃源岩含气量检测数据及其相应的烃源岩地化分析数据,并结合烃源岩累计TOC贡献以及烃源岩累计相对厚度贡献的相关关系,对须五段优质气源岩特征进行研究。综合两种分析方法结果,确定川西中段须家河组五段优质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为1.8%。在平面上,须五段优质气源岩主要分布在须五段中亚段,优质气源岩厚度主要为40~120 m,厚度中心主要分布在成都凹,一般都在60~120 m左右,生烃强度在10×10~8m^3/km^2以上。
袁东山叶素娟李强
关键词:川西坳陷须家河组

相关作者

沈忠民
作品数:157被引量:1,332H指数:20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川西坳陷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 烃源岩 川西坳陷中段
刘四兵
作品数:83被引量:620H指数:16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中段 致密砂岩
吕正祥
作品数:76被引量:777H指数:19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研究主题: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 储层 天然气
庞雄奇
作品数:743被引量:5,908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纪友亮
作品数:309被引量:2,890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学 古近系 饶阳凹陷 沉积相 东濮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