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0篇“ 家庭照护“的相关文章
- 社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潜类别分析及与居家照护安全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类型,分析不同家庭照护类型对居家照护安全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镇江市436对社区失能老人及照护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Katz指数量表、简明精神认知状态问卷、照护者负担简明问卷、中文版家庭照护者照护能力量表和居家照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对社区失能老人及照护者的家庭照护类型进行潜类别分析,并通过稳健三步法探讨亚群划分的影响因素,采用Lanza方法探讨不同亚群的居家照护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识别出4种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类型:轻失能良认知-强照护型(15.1%)、重失能-中照护型(32.8%)、重失能-弱照护型(15.1%)、重失能良认知-中照护型(36.9%)。老人年龄、慢性病种类、子女数量、家庭经济状况及照护者性别、照护者文化程度、照护负担是亚群分类的影响因素(均P<0.05);重失能-弱照护型发生居家照护不良事件的概率最高(P<0.05)。结论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类型存在异质性,其影响了居家照护安全结局。根据家庭照护类型采取针对性策略是提升居家照护安全的关键。
- 曹松梅肖峰梁怡青黄欢欢柏素萍赵庆华
- 关键词:居家照护
- 时机理论构建的家庭照护模式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恢复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 探究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护理时开展时机理论构建的家庭照护模式的作用。方法 在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选择140例,按照Excel随机排序1~140号,单数序列术后开展常规护理(70例,对照组),偶数序列开展时机理论构建的家庭照护模式(70例,观察组)。针对两组患儿恢复期间心理状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照顾者护理质量评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日常生活管理)、并发症(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以及术后疼痛程度[行为疼痛评分(FLACC)和脸谱疼痛评分法(FACES)]等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SCARED、DSRSC、FLACC、FACE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各项照顾者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术后护理时开展时机理论构建的家庭照护模式,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升照顾者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
- 郑春英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理状态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不能独走期)家庭照护专家共识
- 2025年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神经肌肉病。近年来基因相关治疗药物相继进入临床,全病程照护管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为此,本共识通过系统查阅文献、专家论证、结合临床,最终形成对DMD不能独走期患者呼吸、心脏、康复、骨骼、营养、消化、皮肤、认知及心理等8个方面家庭照护的专家意见和建议,为DMD不能独走期患者的家庭照护提供指导与参考。
- 无高赛张淑刘华吴士文季星
-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家庭照护
- 新疆1型糖尿病患儿的家庭照护负担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照护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疆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家庭照护负担对其普适性及特异性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是否受到家庭照护能力的中介作用。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新疆3家三甲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T1DM患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注射次数、胰岛素泵使用情况、主要照护者是谁,收集患儿家庭照护者负担和照护能力数据,收集患儿普适性生存质量(包括生理情况、情感状态、社交情况及角色融入4个维度)和特异性生存质量(包括疾病相关症状、治疗依从性、疾病担忧感、沟通与交流4个维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T1DM患儿家庭照护负担、照护能力与患儿生存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验证家庭照护能力在家庭照护负担对患儿普适性及特异性生存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法分别检验家庭照护能力在家庭照护负担和患儿普适性生存质量、特异性生存质量及各维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59份。其中,男性患儿123例(47.49%);患儿年龄为(10.64±3.11)岁;HbA1c达标率17.37%(45/259);53.67%(139/259)的患儿每日注射胰岛素次数≤4次,15.06%(39/259)的患儿每日注射胰岛素次数>4次,31.27%(81/259)的患儿使用胰岛素泵;母亲为主要照顾者的比例为79.92%(207/259)。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照护负担与特异性生存质量、普适性生存质量、家庭照护能力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1、-0.306和-0.311,P均<0.001);家庭照护能力与特异性生存质量、普适性生存质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5和0.331,P均<0.001)。HbA1c与家庭照护能力呈负相关(r=-0.137,P=0.028)。家庭照护能力在家庭照护�
- 穆扎帕尔·麦麦提阿卜杜拉陈蕴雷瑞玲黄霞曹瑞马燕罗佳欣郭佳
- 关键词:糖尿病中介效应
- 0~3岁城市婴幼儿家庭照护特征、送托需求与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 2025年
- “幼有所育”已成为一项关系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民生议题。高质量的托育服务是完善生育配套支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婴幼儿家庭照护特征和送托期待是新时代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通过对合肥市1501个城市婴幼儿家庭的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隔代照顾已不足以应对精细化育儿的挑战,现代育儿理念的建立使婴幼儿多重维度健康引起家长关注,家庭从“重托”到“重育”的理性需求和育儿焦虑呼唤兼具公办低价、便捷灵活、保教融合、品质保障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新时代托育服务是一个价值诉求复合型行业,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福祉和婴幼儿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的永续发展。未来,应当秉持家庭发展、生育服务和儿童成长的整体视野,发展将婴幼儿置于服务核心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婴幼儿早期发展;二是丰富办托方式,增强普惠托育可及性;三是优化服务内容,促进托育供给精准化;四是提升保育品质,发展普惠托育新模式。
- 郭明雯蔡弘丁仁船
- 慢性病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家庭照护质量差异比较
- 2025年
- 目的探究慢性病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潜在类别及其与家庭照护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日常生活功能指数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量表(FCCI)对新疆乌鲁木齐市713名共病失能老人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3对其健康素养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运用SPSS 26.0软件,比较不同类别健康素养共病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质量差异。结果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可分为3个类别:高等型健康素养-高意愿型(35.5%)、中等型健康素养-接受良好型(47.7%)、低等型健康素养-低信息获取型(16.8%)。共病失能老人3个不同健康素养类别组的家庭照护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等型健康素养-高意愿型类别组的家庭照护质量总分最高为(47.47±0.128)、低等型健康素养-低信息获取型类别组的家庭照护质量总分最低为(40.28±0.315)。高等型健康素养-高意愿型类别组的家庭照护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2个类别,其中失能老人维度得分(28.03±0.053)、照护者维度得分(11.02±0.054)及家庭成员维度得分(8.42±0.062);低等型健康素养-低信息获取型类别组的家庭照护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其他2个类别,其中失能老人维度得分(24.78±0.176)、照护者维度得分(8.97±0.116)及家庭成员维度得分(6.53±0.101)。结论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存在3种潜在类别,不同潜在类别的共病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质量存在差异,建议基于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相同的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以期提高共病失能老人健康素养,进而改善其家庭照护质量。
- 杨雪霞马雪儿邓嘉琪何晓萱李琴贾茜茜任树风蔡雯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让经验传递,让爱心接力——残障人士家庭照护者喘息互助小组
- 2025年
- 小组背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S街道约有1370名残障人士,大多与家人共同生活。残障人士家庭照护者在日常照护中,不仅要承受残障人士的负面情绪,而且要承受长期繁重照顾任务带来的巨大心理和生理压力。厦门市海沧区乐群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需求。
- 林秀君
- 关键词:残障人士心理压力
- 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构建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改善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中138名老年痴呆患者及其家庭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照护者的照护负担、家庭关怀度以及患者的社会功能。结果:照护者饮食及睡眠、精神病性、恐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和躯体化等维度得分和SCL-90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2、6.00、4.12、10.86、9.27、13.18、8.90、16.41、12.15,P<0.05)。照护者角色负担得分和个人负担得分分别为(9.58±7.32)分和(9.74±5.42)分,照护负担总分为(37.42±16.38)分。感到无或者很少负担照护者仅占19.0%,33.0%的照护者为轻度负担,48.0%的照护者认为个人负担较重。照护者社会功能、家庭关怀和照护负担与其症状自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患者社会功能和照护者家庭关怀、社会支持和照护负担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负担、患者社会功能、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对家庭照护的心理健康总效应为0.118、0.114、-0.197和-0.016。结论:家庭照护者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照护者照护负担、患者社会功能、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与照护者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各项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有助于提高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水平。
- 田竹英杨亚星聂小华
- 关键词:老年痴呆心理健康
- 家庭照护者参与下的抚触保健操在轻型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研究在轻型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患者中引入家庭照护者参与下的抚触保健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苏州院区收治的64例轻型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施以常规护理,基于此,研究组(32例)施以家庭照护者参与下的抚触保健操,分析两组患者的睡眠效率、睡眠质量评分、脑损伤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4周后的睡眠效率(68.03±5.28)%、干预8周后的睡眠效率(84.32±4.27)%均高于对照组的(56.18±5.17)%、(72.29±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71,11.699;P均<0.05)。研究组干预后4周的睡眠质量评分(10.09±2.47)分、干预后8周的睡眠质量评分(6.75±1.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2.48±2.53)分、(9.63±1.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4,7.879;P均<0.05)。研究组干预后4周、干预后8周的脑损伤后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轻型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患者中引入家庭照护者参与下的抚触保健操有确切效果,可改善其睡眠质量、生存质量。
- 赵金玲
- 关键词:颅脑损伤睡眠障碍
- 基于IMB模型的认知干预应用于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照护者的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研究对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家庭照护者采取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认知干预后对患儿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家庭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疾病认知水平与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过敏与风湿免疫科收治的80例AD患儿及其家庭照护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行IMB模型的认知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及照护者干预前后AD认知水平、AD评分指数(SCORAD)、照护者满意度、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照护者的疾病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0,P<0.05);观察组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0,P<0.05);观察组照护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5,P<0.05);观察组患儿C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0,P<0.05)。结论:对AD患儿家庭照护者运用基于IMB模型的认知干预模式,可有效提升家庭照护者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认知水平,明显改善AD患儿的疾病症状,提高AD患儿家庭满意度和患儿生活质量。
- 杨正倩高迎霞厉励孙国丽史亚萍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认知干预
相关作者
- 熊吉峰

- 作品数:69被引量:232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贫困地区 生计 小农经济
- 张莹

- 作品数:249被引量:1,022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肠道病毒71型 慢性病 儿童 灭活疫苗 人二倍体细胞
- 陈涛

- 作品数:15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研究主题:照护 家庭照护 失能老人 签约 影响因素
- 顾东辉

- 作品数:85被引量:65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社会 社工 社会组织
- 胡献国

- 作品数:1,105被引量:933H指数:15
- 供职机构:远安县中医院
- 研究主题:蜜膏 膏方 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 生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