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52篇“ 家庭因素“的相关文章
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家庭因素影响机制与对策
2025年
家庭住址是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治理的首要场域,且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因素错综复杂。为了明确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家庭因素,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影响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家庭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运用扎根理论对与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和46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探索性分析、演绎、提炼,构建了影响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家庭因素模型。经分析发现:家庭因素包括家长认知转化、家庭赋能、家庭体育文化、家庭环境、家庭社会人口学特征,家长认知转化因素是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内驱力,家庭赋能因素与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分别是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基础和支撑,家庭体育文化和家庭环境分别是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中介因素和诱导因素。基于此演绎出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家庭影响因素的治理框架:家庭赋能作为基础和支撑,纵向整合和横向协同其他各个因素,并通过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在其他几个因素间产生核心效应,形成适宜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家庭住宅内外环境与家庭体育文化,通过家长的认知转化对其青少年子女进行体育文化代际熏陶,最终改善青少年的校外身体活动。
王启树吴尽李采丰李中华
关键词:家庭因素扎根理论
新时代家庭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
2025年
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家庭家庭规模结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都出现深刻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变小、婚姻观念异化、家庭关系简单、隔代教育普遍、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家庭居住环境改善、家庭生产劳动减少、家庭生活方式趋向智能自动、过高的家长期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学校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淡化”的家庭学习氛围影响较为明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通过注重家庭建设,培育家庭婚育新风;提高家长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创设和谐氛围,增强情绪调适能力;注重家校协同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素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姚丽琴
关键词:家庭因素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5年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0~18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因素方面,学历水平越高,家庭职业水平越处于优势地位、家庭结构类型越完整、家庭体育运动习惯越持久,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越高。反之,青少年学生的偏食问题、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足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网瘾问题、近视问题、人格独立问题、终身锻炼意识养成问题等就越突出,其所导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就越差。为长效应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还需以法制政策促进,深化“家-校-社”的综合改善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周玉亮
关键词:家庭因素青少年体质健康
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伤自杀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37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BI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评估患者的非自杀自伤性行为、冲动性人格特征、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父母教养方式的质量。根据患者过去1年是否有自伤自杀行为,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组(n=46)和自伤自杀组(n=91)。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自杀组≤16岁患者占比高于无自伤自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P=0.046);与无自杀自伤组相比,自伤自杀组患者BIS运动冲动性[(29.44±7.23)分比(24.96±7.06)分]、s-EMBU拒绝维度母亲和父亲[(11.52±5.08)分比(9.53±3.36)分,(11.08±4.51)分比(9.50±3.81)分]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6、2.380、1.989;P<0.05);与无自伤自杀组相比,自伤自杀组BIS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分别为(29.84±7.84)分比(34.02±8.08)分,(27.64±8.94)分比(31.93±8.54)分]、FAD总的功能因子[(28.59±3.14)分比(29.96±3.15)分]、s-EMBU情感关怀维度父亲和母亲[分别为(17.03±5.80)分比(19.18±5.07)分,(18.33±5.52)分比(20.33±4.73)分]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2、-2.682、-2.385、-2.082、-2.083;均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阳性(OR=3.061,95%CI=1.086~8.632)、BIS运动冲动性因子评分高(OR=1.090,95%CI=1.028~1.156),FAD总的功能因子(OR=0.861,95%CI=0.749~0.990)和s-EMBU情感关怀-父亲评分低(OR=0.914,95%CI=0.846~0.987)是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家族史阳性、性格冲动、父亲对孩子的情感接纳与支持差、家庭功能差的青少年心�
孟庆鹏周丹娜杨丽娟尹力王丹
关键词:青少年心境障碍自伤自杀家庭因素
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变化及家庭因素影响的研究综述
2025年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角色和责任方面的期望与要求。本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父亲在位情况和家庭结构等家庭因素与个体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发现,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大学群体中双性化和未分化的比例增多,单性别人数相对减少。在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双性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未分化群体最差。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双性化角色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未分化的性别角色。在父亲在位上,父亲对子女成长和心理教育参与水平越高,其子女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概率越高。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有显著影响,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更多地表现出性别角色异性化,而非单亲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形成未分化的性别角色类型。关于独生家庭对子女性别角色的影响尚未有统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文章讨论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比例发展变化的原因,并从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的作用路径、家庭因素影响个体性别角色的内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且就家校共育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教育建议。Gender roles refer to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garding their behavio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gender ro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such as parenting styles, the presence of a father, and family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gender roles. The study finds that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proportion of androgynous and undifferentiated roles among the college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single-gender ro
张希晨潘晨成张莉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海南省2107名小学生的调查分析
2025年
通过调查海南省2107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海南省小学生中有1项及以上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被试占总体的35.55%,检出率较高。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不同兄弟姐妹排行、父母职业类型和父母文化程度上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独生子女、父亲博士学历、母亲为小学学历、父亲无工作、母亲务农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较大。By investigating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2107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stud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family factor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35.55% of the tot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ainan Province exhibited one or more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detection rate. Additional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sibling ranking, parents’ occupation types,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s. Children who are only children, have a father with a doctoral degree, a mother with only a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 unemployed father, or a mother engaged in farming tend to have more significant mental health issues.
黄伊甸武丽平秦雪平房娟
关键词:家庭因素小学生心理健康
基于深度学习的通勤碳排放家庭因素研究
2025年
通勤对于全球气候挑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家庭对通勤行为的影响。通过整合常见的家庭特征,并采用TabNet模型对温岭市的5663份居民出行日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特征在大多数出行者的通勤碳排放中扮演着相较于个人特征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中,家庭中的主要出行方式、交通工具拥有量以及家庭成员的平均出行次数在这一影响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结果还显示,这一影响在女性、未成年、高龄和低收入人群中并不明显,而在男性、中青年和高收入人群中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低碳政策的制定应针对不同人群的家庭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的变化反过来评估低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
沈倍丞袁鹏程肖湘佳
关键词:城市交通家庭特征
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其情绪行为问题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3—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10所幼儿园中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并使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评估家长心理健康状态,家长教养压力简表(PSI/SF)评估家长教养压力。应用χ2检验比较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家长心理健康状态及教养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家长教养压力在家长心理健康状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0%(173/912),不同生活行为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不同;家长心理健康状态不良和家长教养压力增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8.0%(164/912)和20.0%(182/912);家长心理健康状态不良(OR=2.73,P<0.001)和家长教养压力增高(OR=6.62,P<0.001)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有关。家长心理健康状态可以通过家长教养压力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产生影响(β=0.25,P<0.001)。结论家长心理健康状态不良和家长教养压力增高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关。早期识别并干预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缓解家长教养压力对预防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有积极意义。
肖语涵陈天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龄前儿童家长
影响幼儿科学学习动机的家庭因素研究
2025年
科学学习动机对个体科学活动参与和职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吉林省长春市2所幼儿园的283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童科学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童,父母科学信念总体态势积极,父母科学参与频率较低;母亲科学参与频率显著高于父亲,父母对男童的科学期望水平均高于女童;母亲科学效能感、科学参与对幼儿科学效能感水平和科学兴趣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科学期望、科学效能感对幼儿科学效能感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王晓冉于冬青何芮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困扰的影响研究
2024年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以期为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更深入的视角。本文通过对207名厦门大学大学生问卷调研的分析,发现家庭组成结构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然而,父母与社会外界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和父母的家庭关怀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且母亲的人际关系情况更容易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造成影响,而父亲的家庭关怀程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比母亲更大,这表明家庭环境在塑造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孟旭涂佳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家庭因素家庭关怀

相关作者

王智勇
作品数:170被引量:519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近视 青少年 学校卫生 视力 问卷调查
陶芳标
作品数:1,034被引量:7,722H指数:3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研究主题:儿童 青少年 精神卫生 队列研究 抑郁
王宏
作品数:270被引量:1,740H指数:1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 中学生 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
张天成
作品数:167被引量:707H指数:15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 健康危险行为 少数民族学生 青少年 土家族
张瑞玲
作品数:8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研究主题:家庭因素 农村居民 技术环境 新制度主义 民间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