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8篇“ 审美愉悦“的相关文章
审美愉悦为抓手的“欣赏·评述”教学研究——以水墨画《老人与牛》的欣赏评述为例
2024年
在义务教育阶段“欣赏·评述”教学中,以审美愉悦为抓手,遵循审美愉悦的产生规律,让学生将对美术作品的理性分析与主观感受进行意义关联,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去探究作品的形式特点和主题内涵,逐渐形成对美术本质的深度理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梁冬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评述审美愉悦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电子游戏沉浸体验的视觉快感制约与审美愉悦转向
电子游戏的沉浸体验可以转化成为独特的审美体验。玩家以视觉作为主要接收感官,持续观看游戏视觉影像带来的视觉快感,会让玩家追求欲望。为强化游戏沉浸,玩家需要发挥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多感官联合的通感、填补游戏文本空白、逐步...
叶文浩陈能军
关键词:电子游戏审美愉悦
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被引量:4
2023年
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是心灵不为物欲所累时的自由情感,它是中国古代对美感或审美愉悦的称谓。获得清乐的主要方式是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把玩与鉴赏而获得;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产生一种“纯粹愉悦”。清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自觉—自律的标识。
刘旭光
关键词:清乐审美审美愉悦美感
审美愉悦度相关研究--不同视角中的倒“U”形曲线
2023年
随着欧洲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快速发展。在艺术审美领域,众多心理学家对艺术审美问题展开了研究。
陈恩年
关键词:审美愉悦心理学物理学生理学
物理环境秩序对审美愉悦的影响及其机制
人们在欣赏自然风景、建筑、艺术品及其他人类创作的作品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如愉悦的体验,即审美愉悦。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对象,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以往的研究者将环境作为影...
程雪晴
关键词:审美愉悦
物理环境秩序对审美愉悦的影响及其机制:来自行为与脑电的证据
审美愉悦是个体欣赏自然风景或艺术品时产生的愉悦体验。审美体验模型提出外在所处周围环境或者情境会影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愉悦体验。环境中的整齐混乱程度也称环境秩序是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者未关注到物理环境...
陈柳杜邦程雪晴李开云贾凡路侯婷婷
关键词:审美愉悦流畅性控制感抽象艺术
当代工笔花鸟画中审美愉悦性的表现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享受丰富繁华都市生活的同时,经济压力以及精神焦虑等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情绪。因此,人们对于情感释放和心情愉悦充满了渴望,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愈发强烈,具体表...
王艳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审美需求审美愉悦
心理学观照下的审美愉悦度研究——多重视角的倒“U”型曲线结构模型解析及个体感知差异问题探讨
2022年
文章首先对瓦伦汀的审美熟悉度研究、信息论审美心理理论、期待理论与唤起理论进行概述,以倒“U”型曲线结构模型为基础,提出“已知”与“未知”“信息密度”与“经验量度”两对因素,将其与审美愉悦度的关联为依据,对“信息比率值”的横坐标变量进行思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生理性差异、狭义的经验性差异与广义的经验性差异三个层面对“信息比率值”对应的主体个体“已知信息量”差异——个体感知差异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小诺陈恩年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审美差异
商业电影激发观众审美愉悦的新思路——以电影《扬名立万》为例
2022年
《扬名立万》是一部将短视频创作方法与传统电影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悬疑喜剧电影。它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成功的原因值得探究。首先,本片采用了平衡式的叙事策略,通过喜剧类型与悬疑类型的创新性融合使其符合观众多样化的审美期待。其次,本片通过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和传统悬疑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平衡影片的风格形式,从而使各部分都达到观众的审美阈值。最后,凭借着统一的悲剧内核和反复出现的母题,维系了整部电影观影的统一性,避免了电影割裂的风险。
吴昊秦宗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神经美学视角的审美愉悦加工机制被引量:13
2021年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神经美学研究表明,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张璇周晓林
关键词:审美愉悦

相关作者

石修银
作品数:279被引量:118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写作 作文 语文 说理 作文教学
苏静
作品数:18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研究主题:红色文化 新媒体 《巴黎圣母院》 《阿Q正传》 悲喜交融
李天义
作品数:74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
研究主题:音乐 电影 创意思维 艺术 艺术教育
张德明
作品数:170被引量:729H指数:14
供职机构:湛江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诗歌 新世纪诗歌 中国新诗 诗歌创作 叙事策略
邹永常
作品数:21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研究主题:现代主义 文学课 新浪漫主义 戏剧 《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