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95篇“ 审定品种“的相关文章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 2024年
- 为提升福建省鲜食大豆的生产效益与品种优化,本研究对2003—2022年间审定的22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了系统性农艺性状分析。通过测定14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茎粗、采收日数、有效分枝数等,并运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性状间的显著相关性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4个主要农艺性状间存在着丰富变异,变异系数介于3.36%~24.65%之间。茎粗与采收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二粒以上标准荚数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平均单荚粒数、单株荚重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二粒以上标准荚数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kg标准荚数与标准荚长、鲜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荚产量因子、标准荚饱满度因子、株型因子、荚型因子、生育期因子、标准荚数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15%,基本反映了22个品种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可以此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筛选综合性状得分较高品种。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4.86处可将22个品种划分为5大类群,主成分综合得分较高品种大多处于第Ⅲ类群。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本研究筛选出了‘闽豆9号’、‘兴化豆5号’、‘闽豆10号’、‘交大11’、‘闽豆7号’、‘兴化豆1号’及‘兴化豆618’等7个品种供福建省鲜食大豆主要生产应用和育种亲本选择。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福建省鲜食大豆品种的资源库,也为未来的品种改良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 李清华顾智炜林海峰颜墩炜郑龙陈子琳柯庆明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综合评价农艺性状
- 2003-2022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2003-2022年福建省审定的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中间材料、育成品种×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地区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 李清华陈子琳林海峰顾智炜唐超凡柯庆明
- 关键词:鲜食大豆审定品种系谱
- 十年来吉林省玉米审定品种主要病虫害分析
- 2024年
-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生物逆境,选育抗性玉米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2012-2021年十年间吉林省审定的普通玉米品种的抗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病虫害表现分析,玉米品种抗病虫害能力高低顺序为:抗茎腐病、抗玉米螟、抗穗腐病、抗灰斑病、抗丝黑穗病、抗弯孢菌叶斑病、抗大斑病;从不同熟期品种的表现来看,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抗性级别达中抗以上的品种比例分别为62.1%、57.4%、49.3%、7.8%、5.4%和0.5%,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品种的总体抗性水平好于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从年度变化趋势分析,玉米品种整体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应引起广大育种者的重视。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玉米品种十年来的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水平,为今后品种选育、品种审定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支撑我国玉米种业健康发展。
- 王振南路明苏义臣苏桂华王绍平岳尧海
- 关键词:玉米抗性选育病虫害
- 中国棉花审定品种SSR指纹库的构建与综合评价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棉花是一种异源四倍体作物,基因组结构复杂,常异花授粉的繁殖方式也导致棉花品种难以实现高度纯合;棉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技术手段,品种多乱杂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纤维品质一致性。构建中国近20年棉花审定品种标准样品的DNA指纹库,探索棉花品种高通量SSR身份鉴定模式,为棉花品种真实性鉴定和新品种特异性鉴定提供依据;分析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为棉花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鉴定和培育适应新环境的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多重PCR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使用筛选得到的60个SSR标记构建1 015份棉花审定品种标准样品的DNA指纹库,通过植物品种DNA指纹库管理系统对审定品种SSR指纹进行两两比对,分析审定品种的遗传差异,筛选用于品种鉴定的核心SSR位点。利用聚类分析法和群体结构分析法分析1 015份棉花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结果]60个SSR标记在1 015个审定品种中共扩增出216种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6,平均PIC值为0.37。1 015个审定品种的SSR指纹进行两两比较,共产生513 591组结果,样品间最大差异位点数为58个。差异位点百分比主要集中在41%-70%,涉及428 115组,占83.36%;其中,差异位点百分比在51%-60%时,涉及组数最多,为197 829组,占38.52%。品种间差异位点百分比大于20%时,占所有品种两两比对组数的99%以上,差异位点百分比低于20%的比对结果只占0.58%。基于组合鉴定法,筛选一套包含10个SSR位点的核心位点组合,在1 015个品种中鉴别能力达到99%。聚类结果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1 015个品种被清晰地划分为5个亚群,G1(n=240)为早熟棉亚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内陆地区,该亚群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19。G2(n=277)亚群为中熟棉亚群,分布于长江流域,该亚群杂交种较多,亚群�
- 吴玉珍黄龙雨周大云黄义文付守阳彭军彭军
- 关键词:棉花SSR标记DNA指纹库综合评价
- 2014—2023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晚籼稻审定品种产量及品质分析
- 2024年
- 华南双季稻作区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生态区域之一,广西作为华南双季稻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稻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0%。广西桂南稻作区生态条件适宜,是广西主要的双季稻区,其中晚籼稻区是广西主要优质稻米产区,故分析其近年来审定的晚籼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特点,以期为广西未来晚籼稻育种提供科学、精准的指导。对近10 a桂南稻作区晚籼稻组通过审定的品种产量特征和品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总结,结果表明,2014—2023年桂南稻作区晚籼稻组共审定了386个品种,审定品种年度间平均产量处于7338.60~7948.65 kg/hm^(2)之间,相较于对照品种总体平均增幅在5%左右,产量特征上年度间无明显提升。感温品种逐渐增多,感光品种逐渐减少,且感光品种中约70.50%为弱感光品种。稻米品质逐年提高,2023年达到部标或国标优质稻米的品种比例提升至90.91%。外观品质上,与2014年相比,2023年的垩白度降幅达57.5%,长宽比增幅为19.11%。食味品质上,胶稠度略有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基本稳定,碱消值稳步提高,整体上呈现更为软化、适口性更好的趋势。总的来说,广西桂南稻作区晚籼稻审定新品种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感温型品种成为主导,在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大幅地提高了稻米品质,为丰富稻米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 彭德马志广邓国富周维永李经成陈韦韦伍豪戴高兴
- 关键词:水稻晚籼稻
- 广东省近40年常规水稻审定品种特性分析被引量:9
- 2023年
- 广东省常规水稻育种具有辉煌的历史,近40年(1982—2021年)共通过审定359个常规稻品种。本研究将这40年分为8个时期,对各时期审定品种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产由5313.0 kg/hm^(2)稳步提升至6882.2 kg/hm^(2);平均株高逐渐增加,有效穗数明显下降,穗长和穗粒数明显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明显改变;直链淀粉含量由26.1%下降至16.5%;审定品种总体优质率75.2%,近3年(2019—2021年)审定品种的优质率达85.2%,其中国标1级优质稻占比达39.5%;稻瘟病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85.8%,白叶枯中抗及以上品种占比44.0%;通过审定的359个品种来源于406个亲本,其中有8个亲本直接衍生10个以上品种,黄广油占和五山丝苗分别衍生25个和21个品种,而这8个亲本均衍生自当前我国籼稻育种中重要骨干亲本丰八占;推广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共55个,其中12个品种超过66.67万hm^(2),黄华占和双桂1号推广面积均在333.33万hm^(2)以上。
- 潘阳阳黄道强王重荣王志东李宏周德贵陈宜波赵雷龚蓉周少川
- 关键词:常规水稻优质稻审定品种
- 2021年度河南省玉米审定品种研究报告
- 本书汇编了2021年河南省玉米品种试验总结报告,包括区域试验报告、生产试验报告、抗病鉴定报告、品质检测报告、DNA检测报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试验考察意见等内容,着重介绍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
- 河南省种子站编
- 隆平高科水稻绿色通道2016—2021年审定品种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综合分析了隆平高科自水稻绿色通道品种试验以来审定品种的数量变化、品种类型、主要亲本、产量、抗性以及米质等基本情况。结果表明,隆平高科水稻绿色通道品种审定数量位居同期企业之首;审定杂交稻占比远大于常规稻,其中以两系杂交稻品种为主;审定品种亲本持续更新;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相对稳定,抗性和品质显著提升,绿色优质品种快速增加。高产、绿色、优质新品种的审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 吴涛邓宏中赵迎曦杨琛郭昱赵有权谢志梅张立阳杨远柱
- 关键词:水稻审定
- 东北春大豆区不同年代审定品种主要性状演变分析被引量:10
- 2023年
- 东北地区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随着种植年代的推移,东北大豆品种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趋势。这种趋势反映了人们对于大豆育种选择的倾向以及大豆性状与环境协同的内在联系。因此针对主要性状进行演变分析,对于指导大豆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1941—2019年东北春大豆区育成的335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信息,并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春大豆区大豆品种随着年代增加,平均分枝数降低,1940s最高,3.50个,2010s最低,降至0.86个。平均株高在1980s之前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之后平稳上升,2010s最高,为88.20 cm,1950s最低,为73.50 cm。平均生育期在20世纪70年代最长,为123.86 d,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在2010s降至116.67 d。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只在20世纪60~70年代间有所升高,其他相邻年代间均呈下降趋势,在1940s最高,为41.40%,在2010s降至39.48%,平均脂肪含量波动较大,在1940s最高,为21.90%,1990s最低,为20.05%。平均百粒重在1990s最高,达到21.03 g,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0s最低,为19.17 g。平均单产随年代变化持续增加,由1940s的1770.00 kg·hm^(-2)增长到2857.06 kg·hm^(-2)。育成品种的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百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大豆育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 孙星邈谢建国郑海洋郭梦瑶赵雨轩王曙明张井勇
- 关键词:主要性状
- 从审定品种看陕西省小麦种业“卡”在何处被引量:1
- 2022年
- 新品种选育在小麦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品种审定是连接选育和生产的桥梁。分析2010—2021年陕西省审定的小麦品种概况、亲本来源、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性状等品种信息发现,陕西省小麦育种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育种方法传统、亲本资源创新不足、品种综合抗病性不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不足等方面,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建议。
- 张少杰赵婷王利荣王轩
- 关键词:小麦品种审定抗性
相关作者
- 鄂志国

- 作品数:86被引量:88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水稻品种 数据库 审定品种 抗性
- 庞乾林

- 作品数:74被引量:44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水稻品种 稻文化 审定 审定品种
- 林海

- 作品数:52被引量:2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水稻品种 稻文化 审定 审定品种
- 刘华荣

- 作品数:25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 研究主题:蔬菜 审定品种 大白菜 选育单位 生长期
- 王志刚

- 作品数:94被引量:778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水稻 稻文化 水稻品种 审定品种 机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