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4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相关文章
- 温室气体、气溶胶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的共同作用
- 2024年
-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孕育并滋养了亚洲多条重要的河流.亚洲高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在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高山区水循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冰川退缩、积雪减少、多年冻土消融等问题.亚洲高山区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这与过去几十年该地区降水的“双核型”变化有关[1].多源观测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北部降水增多,而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则减少[1,2].
- 江洁周天军
- 关键词:温室气体冰川退缩多年冻土空间异质性
- 孟加拉地区夏季水汽变化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联系被引量:2
- 2023年
- 孟加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中间地带,是亚洲季风爆发率先影响的区域,孟加拉地区的水汽变化对亚洲南部以及东亚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采用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分析孟加拉地区夏季(6—9月)大气可降水量(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APW)变化成因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孟加拉地区APW在亚洲南部同纬度最大,夏季APW占全年50%以上,且夏季平均APW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孟加拉地区4个边界整层的水汽收支和水汽收支垂直廓线来看,西边界与北边界的水汽收支趋势不利于该区域水汽增加,而东边界与南边界的水汽收支趋势利于该区域水汽增加。孟加拉地区夏季APW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当IPO为正位相时,对流层低层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盛行西风(东风)异常,对流层高层与之相反,表明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Walker环流减弱;对流层低层的赤道印度洋南北两侧呈Gill型反气旋环流异常,印度季风偏弱,阿拉伯半岛至孟加拉一带盛行西北风异常,西风气流不利于水汽向孟加拉地区输送,同时反气旋型环流伴随的下沉气流不利于该区域水汽汇聚,使得孟加拉地区APW减少。反之,当IPO为负位相时,则有利于孟加拉地区夏季APW增加。
- 郭静妍肖栋
-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水汽输送海表面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 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其的相对贡献被引量:5
- 2022年
-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年2月(冬季)中国陆地降水趋势以及年代际振荡的相对贡献。通过对中国降水及中低纬度地区海温进行奇异值分解发现,不论冬夏,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模态是全球变暖,其次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估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方差贡献及各因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夏季,三者可以解释西北和华北大约30%的年代际降水,其中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最大、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次之;冬季,三者可以解释东北42%、西北和华北30%左右的年代际降水,东北和西北以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为主、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辅,华北仍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辅。
- 杜佳玉陶丽许承宇
- 关键词:全球变暖
- 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海温强迫及其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可能联系
- 2022年
- 本文利用1958~2018年期间海表面温度(SST)异常和湍流热通量异常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其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相关的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在不同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黑潮—亲潮延伸区(KOE)表现为显著大气强迫海洋,赤道中东太平洋表现为显著海洋强迫大气;在年代际尺度上,PDO北中心表现为大气强迫海洋,加利福尼亚附近则表现为显著海洋强迫大气。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利福尼亚附近区域是北太平洋准12年振荡的关键区域之一,与PDO准十年的周期类似,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冷(暖)海温对应其上有反气旋(气旋)型环流,赤道中太平洋海水上翻和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区域经向风应力的变化是北太平洋准12年振荡的另外两个重要环节。
- 张海燕陶丽徐川
-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湍流热通量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和全球变暖对北美地区降水的相对贡献被引量:1
- 2021年
-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冬(12至次年2月)、夏季(6~8月)北美地区的陆地降水与中低纬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得到对北美陆地冬季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主要海温模态为IPO(42.33%)和AMO(23.21%),夏季则为AMO(32.66%)和IPO(21.60%)。其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种信号分别对北美冬、夏季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及对北美陆地不同区域降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AMO对夏季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最大,IPO次之,冬季则相反,GW对冬夏季北美陆地降水都有一定的贡献。夏季期间阿拉斯加地区AMO的贡献最大,约占65.8%,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约占44.5%,美国本土及墨西哥地区三者贡献基本一致;冬季期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分别为62.3%和44.7%,美国本土和墨西哥地区IPO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7.9%和71.5%。进一步利用信息流方法,验证了IPO、AMO、GW对降水的敏感性区域。最后运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 4.6进一步确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在AMO和IPO对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作用中至关重要。
- 徐川张昊陶丽
- 关键词:全球变暖
- 全球变暖情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基于CMIP5多模式中的历史情景与全球变暖情景资料以及观测海温数据,利用EOF分析,回归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区域冬季海—气耦合系统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的变化。通过对比观测资料中1934年前后的PDO时空特征,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PDO强度得到加强,PDO模态的频率向高频移动(周期变短);再用泰勒图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方法评估13个CMIP5模式对20世纪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估良好以上的9种模式对比分析不同增暖情景下的PDO时空特征变化,发现模式中PDO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 陈广超陈峥黎鑫黎鑫
- 关键词:全球变暖PDOEOF功率谱分析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代际预测方法被引量:1
- 2020年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变率的主模态。由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的显著影响,其合理的预测结果可以带来多方面收益。然而,针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及其有关的海表温度的年代际预测,目前气候模式的预测水平还十分有限,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增量方法。一系列的验证结果表明,增量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其中包括成功预测出其振荡的年代际转折。增量方法的预测过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1)采用5 a滑动平均得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代际变率;(2)利用3 a增量形式的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预测3 a增量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DI_PDO);(3)将预测得到的DI_PDO加上3 a前的观测PDO,得到最后预测的PDO。增量方法亦可以应用到气候系统年代际内部变率的其他模态(如: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和其他气候变量的年代际预测(如:海表温度)。
- 黄艳艳黄艳艳
- 关键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对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的贡献被引量:5
- 2020年
- 基于1961-2013年中国台站的均一化气温数据、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CMIP5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气候统计手段,定量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PDO的年代际序列与年代际滤波后的最低气温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即PDO负位相时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偏低,反之偏高。2006年后中国冬季最低气温变暖减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变率起到的降温作用,而自然变率又主要由PDO起主导作用,约占自然变率贡献的40%左右。PDO对温度的贡献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变暖减缓期对升温有明显的负贡献,且负贡献逐渐增大至超过50%。
- 王岱孙银川孙银川
- 关键词: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
- 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关系及可能物理机制被引量:8
- 2020年
- 利用降水、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等多种再分析资料和偏相关方法,研究了1951—2007年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SPD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即PDO,本文称为NPDO)分别与华北盛夏(7—8月)降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及其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去除SPDO和NPDO的相关性之前,它们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关系均偏弱;但在去除两者相关性之后,SPDO(NPDO)与华北盛夏降水存在显著正(负)相关关系.去除两者相关性之后,当SPDO处于正位相时,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显著偏暖,这将在对流层中下层从热带西太平洋—东亚沿岸激发出“气旋-反气旋-气旋”的负位相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波列,该波列导致东亚夏季风异常增强,有利于低纬地区水汽输送至华北地区,从而使得华北盛夏降水异常偏多,反之,当SPDO处于负位相时,华北盛夏降水异常将偏少;对NPDO来说,当其处于正位相时,不仅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显著偏冷,而且印度洋大部分海温异常显著偏暖,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流层中下层从热带西太平洋—东亚沿岸出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正位相EAP波列,这将引起东亚夏季风异常减弱,不利于低纬地区水汽输送至华北地区,华北盛夏降水异常因此减少,反之,当NPDO处于负位相时,华北盛夏降水异常将偏多.
- 李刚李崇银李崇银晏红明江晓华
- 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协同作用被引量:16
- 2020年
-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海洋年代际变化模态。在此前提下,本文首先阐述了AMO对亚非夏季风的强迫作用与遥相关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在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年代际转型中的作用;其次讨论了PDO与冬春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雨带的协同作用;最后综合分析了AMO、PDO与IOBM(Indian Ocean Basin Mode,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的协同作用,指出印度洋海洋模态在年代尺度上独立于AMO与PDO的相关组合,主要起着加强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作用。
- 丁一汇李怡王遵娅司东柳艳菊
相关作者
- 朱益民

- 作品数:40被引量:619H指数:10
-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ENSO PDO 海表温度
- 杨修群

- 作品数:240被引量:2,706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ENSO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北太平洋 模态
- 薛峰

- 作品数:61被引量:78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南极涛动 季节内变化 副热带高压 ENSO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马柱国

- 作品数:122被引量:3,765H指数:3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土壤湿度 降水 干湿变化 干旱化
- 琚建华

- 作品数:118被引量:1,507H指数:26
-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MJO 季节内振荡 年代际变化 降水 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