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95篇“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文章
- 芒果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2025年
-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局部氧化应激环境导致移植细胞存活率低、细胞移植效率不佳等问题。目的:探究芒果苷在氧化应激状态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浓度梯度0,20,40,80,160μmol/L加入芒果苷孵育2 h,然后加入含400μmol/L H_(2)O_(2)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及相应浓度的芒果苷继续培养12 h及24 h,以常规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正常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情况,按照试剂盒操作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过氧化氢酶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的存活能力显著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H_(2)O_(2)组相比,芒果苷组细胞的存活能力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1)。芒果苷在20μmol/L浓度以上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抗氧化应激保护活性,且在160μmol/L以下无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抗氧化剂芒果苷可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氧化活性,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供一种新的预处理策略。
- 李晓峰赵朵欧阳钦庞子翔李育泉陈前芬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芒果苷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
- 叶黄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分析
- 2025年
- 目的:研究叶黄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挑选5周龄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代后进行细胞流式鉴定;细胞增殖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叶黄素(1.25、2.5、5 μmol/L)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确定叶黄素的最终使用浓度。后续实验分三组:对照组(α-MEM培养基)、成骨培养基组和结合组(成骨培养基+叶黄素)。成骨诱导分化第7、21天时,分别用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法研究成骨细胞矿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矿化结节生成;成骨诱导第5天,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第3代细胞表面抗原中CD29、CD90的阳性表达率为97.7%、74.8%,CD34、CD45阴性表达率为0.03%、1.61%;CCK-8细胞增殖实验发现,随着叶黄素浓度的增加至5 μmo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由此确定叶黄素最终使用浓度为2.5 μmol/L;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叶黄素能抑制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降低骨矿化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叶黄素可使RUNX2、BMP2、OPN蛋白表达量下降。结论:叶黄素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郭莎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敏姚志涛
- 关键词:叶黄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
- 补肾活血汤对地塞米松处理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基于刺猬(Hh)信号通路探讨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对地塞米松(Dex)处理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贴壁法提取大鼠BMSC,评估纯度和活性。将大鼠BMSC分为8组:对照组、补肾活血汤低、中、高剂量组(0.662、1.323、2.646 g/kg补肾活血汤灌胃大鼠血清)、Dex组、Dex+补肾活血汤低、中、高剂量组(Dex+0.662、1.323、2.646 g/kg补肾活血汤灌胃大鼠血清)。干预48 h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BMSC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BMSC迁移,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BMSC中成骨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蛋白(COLⅠ)、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及Hh信号通路因子[音猬因子(Shh)、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1(Gli1)、Gli2]mRNA表达。结果:贴壁法提取的BMSC具有较高纯度和良好的分化潜能,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能显著逆转Dex对BMSC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潜能的抑制作用。与Dex组比较,中剂量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上调BMSC中成骨因子(ALP、COL I、RUNX2)和Hh信号通路因子(Gli1、Gli2、Shh)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5),中、高剂量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上调OPN蛋白表达(均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能通过上调Hh信号通路因子,促进Dex处理后BMSC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
- 刘浩骆帝阎伟李金松闫德志
- 关键词: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地塞米松细胞迁移
- 小分子药物TD-198946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2025年
- 背景:小分子药物TD-198946是一种能诱导干细胞形成软骨的高效软骨生成剂,但目前尚不清楚其对成骨分化的作用。目的:探讨小分子药物TD-198946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CCK-8法评估不同浓度TD-19894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TD-198946的最佳使用浓度;然后加入最适浓度TD-198946和成骨分化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成骨诱导第3天用q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桥蛋白、骨钙蛋白、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成骨诱导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AKT、p-AKT、PI3K、p-PI3K蛋白表达;成骨诱导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结果与结论:①CCK-8实验结果显示,100 nmol/L TD-198946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TD-198946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③qRT-PCR结果显示,TD-198946可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桥蛋白、骨钙蛋白、Ⅰ型胶原的表达;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D-198946可促进Runt相关转录因子2、Ⅰ型胶原以及p-PI3K、p-AKT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小分子药物TD-198946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杨超罗宗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P-AKT
- Kartogenin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并促进软骨缺损的修复
- 2025年
- 目的研究Kartogenin(KGN)对大鼠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以及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软骨分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8周龄SD雄性大鼠,于滑车沟处构建直径为1mm,深度为2mm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KGN组和对照组,各6只。KGN组缺损处填入含有KGN的水凝胶,对照组则使用单纯水凝胶。分别于4、8周处死大鼠(每组3只),分离股骨髁,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C)评分标准评估大体治疗效果。使用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检测软骨缺损组织学修复情况。在体外实验中,体外培养BMSCs,KGN组加入终浓度为100 nM的KGN,对照组予以DMSO溶剂对照。通过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olⅡ、ACAN、核心结合因子β(CBF-β)表达量。同时进行真核细胞转录组分析。结果体内实验,伤后4周KGN组软骨缺损修复ICRS评分(5.5±0.5)分、Wakitan评分(5.5±0.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3.0±1.0)分、(11.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周KGN组软骨缺损修复ICRS评分(10.8±0.8)、Wakitan评分(2.5±0.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7.2±0.8)分、(6.8±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KGN处理BMSCs后,软骨外基质蛋白ColⅡ、ACAN相关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显著增高,提示KGN能促进BMSCs成软骨分化。为探究KGN的作用机制,蛋白免疫印迹及rt-PCR检测发现核心结合因子β(CBF-β)蛋白及mRNA水平在加入KGN后增高,并且免疫荧光提示CBF-β进入细胞核的量显著增加(P<0.05)。真核细胞转录组分析提示,BMSCs经过KGN处理后,成软骨分化关键通路ERK通路被激活。结论KGN能促进大鼠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其原因可能为通过调控CBF-β表达及入核,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
- 张博凯李浩可夏稳张超杨蕊瑗郑杰徽王敏
- 关键词:软骨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棕色脂肪变的抑制作用
- 2025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脂肪细胞的来源之一,且表达所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分,但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组织分化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并探究血管紧张素1a型受体敲除对血管紧张素Ⅱ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野生型SD大鼠及血管紧张素1a型受体敲除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其培养至第3代,随机分为4组:野生组,基因敲除组,野生+血管紧张素Ⅱ组,基因敲除+血管紧张素Ⅱ组,在棕色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分化14 d,后2组在每次更换分化培养基的同时加入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棕色脂肪诱导分化、脂肪分解、β氧化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等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敲除血管紧张素1a型受体基因能够通过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β氧化、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强线粒体功能来改善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这些发现为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潜在治疗靶点,揭示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脂肪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为治疗目标的潜力。
- 刘晨洋王瑾张文婷王丽清尹晓晓赵俊楠焦向英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
- 年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逆转老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
- 2025年
-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效应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减弱、分化功能受损,导致骨质疏松。因此,恢复老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细胞功能对骨质疏松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目的:探究年轻大鼠第3,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老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6-8周龄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传代至第3代和第11代,随后提取第3,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分离培养18月龄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3代,分为3组:对照组为常规培养,其他2组用第3,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干预。外泌体干预48 h后,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核内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qRT-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Small RNA测序,比较第3,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内mi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和第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组相比,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组老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降低;(2)与对照组相比,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组衰老相关基因p21和p16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第1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组衰老相关基因p21和p16的表达无显著差异;(3)测序结果表明,两种外泌体内miRNA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表达差异最显著的miRNA是let-7c-5p、let-7b-5p 、miR-320-3p和miR-26a-5p,KEGG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差异miRNA富集通路包含mTOR、AMPK等衰老相关信号通路。上述结果表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逆转老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能力。
- 张熊劲夫陈奕达程歆怡刘岱珲施勤
- 关键词:外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
- 17β-雌二醇联合杜仲醇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联合杜仲醇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阐明其成骨诱导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全骨髓法分离提取SD大鼠BMSCs,连续传代3次,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传代培养BMSCs的细胞学形态。将第3代BMSCs SD大鼠细胞分成对照组、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培养24 h后各组相应进行成骨诱导。采用CCK-8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1、2、3 d的BMSCs增殖活性;采用RT-PCR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7 d的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7 d小窝蛋白(Cav1)/Hippo信号通路中Cav1、Hippo/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TAZ)蛋白表达;于成骨诱导第7 d,采用二喹啉甲酸(BCA)检测各组ALP相对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成骨诱导第21 d的钙结节数量。结果对照组、17β-E2组、杜仲醇组和联合诱导组成骨诱导第1 d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32±0.03、0.28±0.02、0.29±0.03和0.35±0.0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第2 d,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7±0.03、0.55±0.04和0.58±0.05)均高于对照组(0.46±0.05)(P<0.05);成骨诱导第3 d,联合诱导组的细胞增殖活性(0.72±0.03)显著高于17β-E2组、杜仲醇组(分别为0.61±0.05、0.58±0.04)(P<0.05)。与对照组相比,17β-E2组、杜仲醇组及联合诱导组的ALP mRNA、COL-1mRNA、Runx-2 mRNA、OCN mRNA、ALP活性、钙结节数量、TAZ蛋白表达均更高,而Cav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联合诱导组相比,17β-E2组、杜仲醇组的ALP mRNA、COL-1 mRNA、Runx-2 mRNA、OCN mRNA、ALP活性、钙结节数量、TAZ蛋白表达均更低,而Cav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17β-E2联合杜仲醇可显著提高SD大鼠BMSCs的ALP活性和钙盐沉积,上调ALP、COL-1、Runx-2、OCN等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的表达,从而更能�
- 杨燕兵苏红青张玉宝庄忠宝刘衡
- 关键词:17Β-雌二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高糖环境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2025年
-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在高糖环境下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中PD-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组(5.6 mmol/L)、高糖组(30 mmol/L)、PD-1过表达组、PD-1过表达空载组、PD-1敲低组、PD-1敲低空载组、PI3K/AKT通路抑制剂组(PD-1敲低+5μmol/L LY294002)。通过在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模拟体外糖尿病环境,采用qRT-PCR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D-1及其配体PD-L1和成骨标志物Runx2、OSX的mRNA表达,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能力,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D-1、PD-L1、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高糖组PD-1及PD-L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糖组,高糖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较正常糖组显著下降;②敲低PD-1表达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加细胞增殖活性,同时激活PI3K/AKT通路;③加入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降。结果表明:PD-1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韩念荣黄异飞艾克热木·吾斯曼刘岩路胡炜
- 关键词:高糖成骨分化
- Mangiferin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 毕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