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77篇“ 大动脉转位术“的相关文章
- HTK与del Nido保护液对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HTK与del Nido保护液对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中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2020年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大动脉转位新生儿208例,根据所用保护液,将患者分为HTK组和del Nido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校正混杂因素,比较匹配后两组患儿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保护液总量、灌注次数、术后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等。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共纳入54例患儿,HTK组与del Nido组各27例。HTK组男22例、女5例,年龄7.0(2.0,11.0)d;del Nido组男23例、女4例,年龄8.0(3.0,11.0)d。匹配后全组患儿院内死亡共3例,HTK组2例(7.4%),del Nido组1例(3.7%),两组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HTK组保护液灌注总量显著高于del Nido组(P<0.001)。而del Nido组保护液灌注次数显著多于HTK组(P=0.043)。两组在术后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HTK保护液安全有效,可提供与del Nido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
- 李聪燕怡辰陈红彤祝忠群
- 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心肌保护HTK
- 剑脐联合联体婴分离术后行大动脉转位术患儿的护理被引量:1
- 2012年
- 报告1例剑脐联合联体婴合并先天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的护理。护理要点集中在分离术后、Switch术前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腹胀及创面的护理,卧位的纠正;Switch术后心功能、肾功能监测,呼吸系统的管理,营养支持等。患儿术后48d恢复良好出院。
- 王慧美陈劼顾莺傅丽丽袁洁
- 关键词:双生心脏缺损先天性护理
- 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左心室功能判断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总结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左心室功能锻炼结果,探讨判断左心功能锻炼效果的指标和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21例患者接受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手术年龄29~250 d,中位数75 d,平均(103±69)d;体质量3.5~7.0 kg,中位数5.0 kg,平均(5.0±1.2)kg.所有患者先行一期左心功能锻炼术,术后常规隔天复查床旁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和舒张期室间隔厚度,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 两次手术平均间隔(9±5)d.一期术后,左右心室压力比从术前的0.47±0.15上升至0.91±0.20(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从(30±11)g/m2上升至(63±20)g/m2(P<0.01).一期术前与二期大动脉转位术前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以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功能退化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经左心室锻炼术后左心功能可得到锻炼恢复.左心功能锻炼期的时间为7~10 d.左右心室压力比大于0.65,左心室质量指数50g/m2是判断左心功能锻炼结果的主要指标.
- 徐志伟沈佳刘锦纷张海波郑景浩
- 关键词:大血管错位心脏外科手术心肺转流术
- 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影响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间,21例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病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线形回归分析模型对病婴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诊断资料,左心功能锻炼期资料,以及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手术初期死亡率较高,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左心功能锻炼术后死亡相关的为B-T分流自径(P=0.003);与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后死亡相关的为女性(P=0.006)和术前pLV/RV(P<0.001).结论 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是目前治疗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的室隔完整型D-TGA病婴的最佳手术方式;使已退化的左心功能得到足够锻炼,是决定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 徐志伟沈佳
- 关键词:大血管错位心脏外科手术
- 超声心动图在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的准确性,提高超声心动图的首次检出率;观察室间隔完整的D-TGA患者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rapid two-stage switch operation,AS...
- 张志芳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心脏病
- 利用“多余”冠状动脉纽片作主动脉根部成形在大动脉转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总结大动脉转位术(ASO)中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主动脉根部成形的临床经验,探讨保持主动脉瓣窦的解剖形态对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型大血管错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110例,手术年龄为出生2d~2岁,平均年龄91.1d;体重1.79~9.50kg,平均体重4.70kg。根据不同的外科处理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8例,术中采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减小新主动脉根部近心端开口的直径;B组:32例,术中剪除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主动脉吻合口近心端与远心端直径不匹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中影响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总病死率为10.9%(12/11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6.4%(5/78)vs.21.9%(7/32),P=0.019]。随访72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5年。后期死亡3例,A组1例,B组2例;5例患者再次手术。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子包括Taussig-Bing畸形(χ2=4.011,P=0.046)、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4.437,P=0.036)、单支冠状动脉(χ2=5.071,P=0.025)和B组患者(χ2=5.584,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主动脉弓病变(χ2=5.681,P=0.010)和B组患者(χ2=3.987,P=0.047)是构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利用"多余"的冠状动脉纽片作新的主动脉根部成形能够较好地保持新主动脉瓣窦形态,而主动脉根部的特殊解剖形态与冠状动脉灌注有重要的关系,手术病死率降低可能与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得到改善有关。
- 王顺民徐志伟刘锦纷严勤张海波郑景浩苏肇伉丁文祥
- 关键词:大动脉错位大动脉转位术
- 一例大动脉转位术治疗新生儿大动脉错位的护理体会被引量:4
- 2009年
- 林淑霞
-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术大动脉错位护理
- 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优化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于我院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患儿病史资料,搜集患儿基本资料,术前诊断资料,手术信息,间隔期...
- 沈佳
- 关键词:术前诊断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功能
- 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新生儿围术期护理被引量:1
- 2008年
- 柳丽娜
- 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大动脉转位术新生儿存活围术期护理法洛氏四联症术后存活率
- 快速二期大动脉转位术被引量:2
- 2007年
-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5%,是新生儿期常见、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最高的紫绀型先心病。病婴的主动脉起自右心室,肺动脉起自左心室,体肺循环成并列循环状态,肺循环的氧合血不能有效地进入体循环。病婴出生后,因体循环血氧饱和度过低,发生缺氧、酸中毒死亡。文献报道,若未及时行外科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室间隔完整(TGA-IVS)病婴1个月内的病死率为50%,90%的病婴将在1岁以内死亡。大动脉转位术(ASO)是纠治的最佳手术方案。
- 沈佳徐志伟
-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术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紫绀型先心病中毒死亡血氧饱和度室间隔完整
相关作者
- 徐志伟

- 作品数:456被引量:1,51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手术 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婴幼儿
- 苏肇伉

- 作品数:512被引量:2,06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 丁文祥

- 作品数:388被引量:1,64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室间隔缺损
- 刘锦纷

- 作品数:354被引量:979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心脏外科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 室间隔缺损 儿童
- 沈佳

- 作品数:35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体外膜氧合 改良超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