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47篇“ 多黏菌素B“的相关文章
- 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025年
- 目的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并探究多黏菌素B联合褪黑素对其的体外杀菌活性。方法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分离的10株多黏菌素B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诱导成多黏菌素B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联合测序分析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机制;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单用及联用对多黏菌素B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取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明显协同效应的菌株测定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在多黏菌素B诱导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黏菌素耐药基因pmrB、lpxA和lpxD均出现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合用药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MIC值下降,两种药物的联合抗菌活性表现为协同作用的占80.00%(8/10),相加作用的占20.00%(2/10);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多黏菌素B和褪黑素联用在24 h时呈现显著的杀菌效应。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突变是本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主要机制。多黏菌素B与褪黑素联用可逆转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性。
- 赵玉杰吴巧萍冯络珠刘亿秦玲
- 关键词:多黏菌素B褪黑素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
-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 田淼梅郭思维颜冰倩蒋蓉徐兵李昕
- 关键词: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
- 多黏菌素B治疗危重症患者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给药方案优化
- 2025年
- 目的:优化多黏菌素B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给药方案,为多黏菌素B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群体药动学模型和药动学/药效学靶标,使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在不同体重危重患者中多黏菌素B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及在3种病原菌中的累积反应分数(CFR)。认为PTA或CFR≥90%且肾毒性发生率<50%的最小剂量为最佳方案。结果:(1)多黏菌素B给予负荷剂量可以提高危重症患者第1日的PTA。(2)最低抑菌浓度(MIC)≤0.5 mg/L时,体重≥50 kg的患者推荐1.5 mg/kg的负荷剂量和0.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体重40~<50 kg患者的维持剂量需要增至0.75 mg/kg、每12 h给药1次。MIC=1 mg/L时,体重40~<50 kg的患者推荐2 mg/kg的负荷剂量和1.2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体重50~<70 kg患者的维持剂量需减至1 mg/kg、每12 h给药1次;体重70~100 kg的患者推荐1.5 mg/kg的负荷剂量和0.5~0.7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MIC=2 mg/L时,虽有给药方案可达标,但此时肾毒性发生率也较高,暂无推荐方案。(3)对于肺炎克雷伯菌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体重≥50 kg的患者建议1.5 mg/kg的负荷剂量和0.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上述剂量仅适用于体重90~100 kg的患者,体重50~<70 kg的患者需要2 mg/kg的负荷剂量和1~1.2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体重70~<90 kg的患者推荐1.5 mg/kg的负荷剂量和0.75 mg/kg、每12 h给药1次的维持剂量。结论:多黏菌素B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给药方案应考虑患者特征及病原菌的类型和敏感性,必要时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调整后续给药方案。
- 张祎景陈姣姣王楚慧丘愈澜滕蒙蒙白楚琪董亚琳
- 关键词:多黏菌素B危重症患者
- 一种同时检测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检测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多黏菌素B1、B2、E1、E2作为内标,溶解后用含有甲酸的甲醇进行稀释,配制成样本释放剂;(2)将检测样本与上述样本释放剂混合,经过...
- 刘笑芬陈焰张菁郭蓓宁陈启
-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多黏菌素B不良事件信号挖掘研究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并研究多黏菌素B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下载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筛选出多黏菌素B的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多黏菌素B的ADE报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FAERS数据库中共收录294份多黏菌素B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经过筛选,共挖掘出有效信号21个,ADE报告128份,共涉及12个系统器官分类(SOC),报告数量前三位分别为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类损伤和中毒及操作并发症,信号强度最强的ADE是皮肤色素沉着过度,同时还挖掘出说明书未说明的ADE,如:皮肤色素沉着过度、医院内感染、横纹肌溶解、低钾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结论在应用多黏菌素B时,要重点关注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类损伤和中毒及操作并发症、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等ADE,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 李菁张金红冯鑫
- 关键词:多黏菌素B
- 硫酸多黏菌素B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症感染的临床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使用多黏菌素B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按照多黏菌素B治疗的持续用药时间分组,分为≤7 d组(27例)和>7 d组(31例)。比较各组患者细菌总清除率、治疗有效率的差异。两组间定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两组间生存数据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结果治疗持续时间>7 d组治疗后细菌清除率(48.39%比22.22%)、治疗有效率(70.97%比44.44%)较≤7 d组升高,且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症感染患者,多黏菌素B应足疗程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 李欣桐郑焱华任芮林许敏何春晓温雪梅李乃农李晓帆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多黏菌素B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
- 多黏菌素B致儿童重症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感染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引发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衡水市妇幼保健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的儿童重症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析AKI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转归及预后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KI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57例患儿,45例(28.66%)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发生时间(6.53±1.36)天,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DIGO)分期Ⅰ、Ⅱ和Ⅲ期分别为26例(57.78%)、11例(24.44%)和8例(17.78%);41例(91.11%)停药后肾功能逐渐恢复,4例(8.89%)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KI组和非AKI组患儿在基线白蛋白、基线血乳酸、合并休克、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多黏菌素B使用负荷剂量和日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乳酸>2.0 mmol/L(OR=1.182,95%CI 1.146~2.865)、合并休克(OR=3.652,95%CI 1.283~10.395)和多黏菌素B日剂量≥75 mg(OR=3.015,95%CI 1.169~7.768)是多黏菌素B致儿童重症感染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重症感染患者的多黏菌素B相关AKI发生率为28.66%,高乳酸血症、休克和多黏菌素B负荷剂量用药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韩露燕白雅敏刘静韩英张思梦刘文新
- 关键词:多黏菌素B急性肾损伤
- 雾化吸入多黏菌素B治疗血液重症患者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5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GNB)感染重症肺炎的血液病患者加用多黏菌素B雾化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重症病房(HCU)2022年12月—2023年7月收治的48例MDR-GNB感染的重症肺炎的血液病患者资料。依据多黏菌素优化应用国际共识指南雾化吸入治疗(25 mg,12 h 1次,振动筛孔雾化吸入),观察患者使用疗程结束后的有效率、治疗前后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痰/血培养或病原微生物二代测序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13例,鲍曼不动杆菌8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例,其他为少见病原菌或者疑似MDR感染患者;其中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10例。动态分析治疗过程中感染指标CRP和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治疗后3 d CRP水平较治疗前开始下降[(94.06±71.30)mg/L vs(70.55±58.04)mg/L],治疗后7 d[(94.06±71.30)mg/L vs(46.40±40.93)mg/L,P<0.01]以及治疗后14 d[(94.06±71.30)mg/Lvs(47.93±51.08)mg/L,P<0.0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水平在治疗后7 d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5.15±12.14)μg/Lvs(3.76±5.00)μg/L],与CRP变化一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胆红素以及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结论:血液重症患者常合并重度免疫缺陷,治疗MDR-GNB感染的肺炎使用多黏菌素B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有效,感染指标在治疗14 d内呈动态下降趋势,可以提高挽救性治疗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疗效。
- 魏求哲卢聪谢沁颖江慧雯吴耀辉胡俊斌曹谢娜
- 关键词:多黏菌素B雾化吸入临床疗效
- 多黏菌素B联合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静脉注射(IV)联合脑室内注射(IVT)或鞘内注射(IT)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引起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其中,有17例为MDR-AB感染且使用了多黏菌素B治疗,9例采用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治疗。收集此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抗感染治疗方案、脑脊液检查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感染指标、28 d死亡率及并发症等资料,评估其接受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病例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9.89[18,60]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直到脑脊液培养报告阳性)中位时间为13.33[2,25]d;多黏菌素B静脉治疗中位时间30.11[16,56]d,IVT/IT注射多黏菌素B中位时间19.78[8,42]d,脑脊液培养转阴中位时间12.56[8,17]d;治疗有效率为88.90%,细菌清除率为100.00%,28 d临床死亡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急性肾损伤1例(11.11%),皮肤色素沉着1例(11.11%),未出现明显神经毒性副作用,无其他过敏反应。结论多黏菌素B IV联合IVT/IT方案治疗MDR-AB导致的颅内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相对好。
- 李姗姗侯国阔铁兴华张英杰史倩雲张立平
- 关键词:多黏菌素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
- 高剂量替加环素与多黏菌素B治疗肺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 2025年
- 目的比较高剂量替加环素(TGC)与多黏菌素B(PMB)治疗肺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月—2022年3月肺部CRO感染并接受以PMB或高剂量TGC为基础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情况、病原学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方案、临床疗效、30天病死率、细菌清除率等.结果共纳入173例患者,其中TGC组103例,PMB组70例.与TGC组相比,PMB组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较高(25.0VS20.0,P<0.001),但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VS52.4%,P=0.054).分层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15分时,与TGC组(n=78)相比,PMB组(n=66)的APACHEⅡ评分较高(27.0 VS22.0,P=0.005),临床有效率较高(66.7%VS47.4%,P=0.020).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与TGC治疗相比,PMB治疗是临床有效率的保护因素.结论在肺部CRO感染患者治疗中,与以高剂量TGC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相比,以PMB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临床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张步瑶侯琴兰尹敏慧王鹏宇胡成欢黄勋赵双平
- 关键词: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CRO
相关作者
- 周嘉鹤

- 作品数:23被引量:151H指数:8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鼠血管 多黏菌素B 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细胞凋亡
- 王良兴

- 作品数:328被引量:1,150H指数:17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肺动脉高压 低氧 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 高碳酸血 低氧高二氧化碳
- 范小芳

- 作品数:181被引量:567H指数:12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
- 研究主题:低氧 APELIN 肺动脉高压 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 尾加压素
- 陈彦凡

- 作品数:124被引量:3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肺动脉高压 低氧 高二氧化碳 大鼠血管 肺动脉
- 梁培

- 作品数:76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重症患者 药学服务 临床药师 药师参与 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