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463篇“ 外固定方法“的相关文章
一种猕猴骨折固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猕猴骨折固定方法,属于猕猴骨折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在猕猴结束骨折修复后,第一阶段采用宽于术口8‑10 cm带棉内衬高分子夹板对猕猴固定肢进行固定,再采用高分子纤维绷带分上下两段对夹板进行...
韦祝梅申果潘玺颖肖艳宇黄晓姣张鹏飞黄中理石松平韦炎冶季风曾勇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2023年
以ICU患者为对象探讨不同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ICU科室内随机选择8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其中随机选择44例组成对照组,采取常规固定方法,即采用“人”字形固定导管连接座,并与输液连接座交叉固定;随机选择44例组成观察组,采取新型固定方法,即采用胶带与棉线进行固定。比较固定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固定4h后,导管位移率、管道脱出率、卷边发生率、松动发生率、穿刺点发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敷料平均更换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固定天数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相比,ICU患者更适合应用胶带联合棉线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固定,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敷料利用效率,延长导管固定时间,具有提高护理质量安全与舒适的重大临床意义。
严咪
关键词: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外固定方法
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2年
研究改良型固定支具在院前救治急性上肢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8年6月至12月石家庄市急救中心出诊时实施院前急救的76例急性上肢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创伤部位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n=38)应用改良型固定支具对上肢创伤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n=38)应用传统固定方式对上肢创伤进行院前急救,对两组患者在固定术操作时间、疼痛评分、固定牢固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固定术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操作后患者VRS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牢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型固定支具用于院前急救急性上肢创伤患者,可缩短急救现场固定术操作时间,减轻伤肢疼痛,有效提高创伤部位固定牢固度,避免二次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院前救治急性上肢创伤患者时普及与应用。
远洋石梦丽李少波孟宇韩拓
关键词:院前急救
不同留置导尿管固定方法对神经内科男性患者短期留置导尿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留置导尿管固定方法对神经内科男性患者短期留置导尿的影响。方法156例神经内科需要导尿的男性患者,根据导尿管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内侧组(52例)和下腹组(53例)。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导尿管固定,仅从一侧腹股沟附近走行而出固定于床旁下;内侧组患者将导尿管固定于大腿前内侧而后固定于床旁下;下腹组将导尿管及阴茎向下腹靠拢至舒适位置固定,而后将导尿管固定于床旁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尿路感染、尿路损伤发生情况及舒适度评分。结果内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尿路损伤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分别为1.9%、1.9%、(1.39±0.87)分,下腹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尿路损伤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分别为1.9%、1.9%、(0.34±0.1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7%、15.7%、(3.79±1.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腹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低于内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腹组与内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尿路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下腹部固定神经内科男性患者的留置导尿管临床效果更优,建议临床首选。
许宾
关键词:留置导尿管外固定方法神经内科
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观察
2022年
观察并分析四肢骨折患者院前急救采用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54例自2021年4月~2022年3月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应用不同固定方法观察组(n27)与对照组(n27),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夹板绷带固定方法,予以观察组患者医用固定可塑型夹板固定方法,同时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恢复优良率、干预后不同时间疼痛度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恢复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d两组疼痛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干预后3d及护理后5d两组疼痛度,观察组均更轻,两组疼痛度经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总发生率更低且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院前急救采用医用固定可塑型夹板固定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减轻其疼痛度并减少并发症。
杨康
关键词:四肢骨折院前急救外固定
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院前急救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救时间不同分成两组,其中以2020年1~6月接收的50例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夹板绷带固定治疗;以2020年7~12月接收的50例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医用固定可塑型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治疗组Ⅲ度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不同程度的疼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固定可塑型夹板固定法对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易欣陈丹彭波
关键词: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护理
女性患者留置导尿两种固定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
2021年
探讨两种不同的导尿管固定方法对女性留置导尿患者留置导尿期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管道脱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2017年7-11月于我院ICU治疗并留置导尿的女性患者,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高举平台胶布固定法,观察组使用高举平台改良对接双M型胶布固定法,两组均用3M胶布将导尿管沿患者大腿走向固定在患者大腿内侧上1/3处,再将尿管绕过大腿上方连接尿袋固于床沿。将两组女性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尿管松动和脱出以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尿管松动及脱出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但(X2 =1.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高举平台对接双M型胶布固定固定尿管的效果比传统高举平台法的效果好,它增加了胶布对尿管固定的牢固性,降低了尿管松动及脱出率,虽然在对尿路感染发生的影响上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柴雅慈陈咏卿
关键词:留置导尿尿路感染
3种不同固定方法对新鲜锤状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3种不同固定方法对新鲜锤状指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手科就诊的36例闭合性新鲜锤状指患者分为A、B、C组,每组12例。A组远端指间关节过伸15°~20°固定;B组近端指间关节屈曲45°~60°、远端指间关节过伸15°~20°固定;C组近端指间关节伸直位(0°)、远端指间关节轻度过伸15°~20°固定。3组均持续固定6周,6周后开始手功能训练。治疗前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欠伸角度,6、12周随访时测量远端指间关节欠伸角度、远端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远端指间关节欠伸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周复诊时,A组患者远端指间关节欠伸角度均小于B、C组,患指主动活动度均大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新鲜锤状指,仅固定远端指间关节于15°~20°过伸位较双关节固定疗效更好。
马卫杰韩树峰
关键词:锤状指外固定关节活动度
中医闭合复位屈曲与伸直固定方法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对患者康复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对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中医闭合复位屈曲及伸直两种不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该院确诊为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其中,选取30例患者,给予患者中医闭合复位屈曲治疗,以此作为该次研究的参照组;另选取30例患者,给予其伸直位夹板固定治疗,以此作为该次研究的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概率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概率低,较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较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伸直位夹板固定进行治疗,治疗后并发症概率更低,对患者康复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李德
关键词:第五掌骨颈骨折
不同石膏固定方法对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近期功能和Baumann角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不同石膏固定方法对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近期功能和Baumann角的影响。方法对32例Gartland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闭合复位内固定后,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伸直130°石膏管型固定)和对照组(16例,伸直130°石膏托固定)。术后4周拆除石膏,术后6~8周拔除内固定。比较两组患儿术后1 d、4周、12周的Baumann角;比较两组患儿术后12周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提携角。结果 3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周。术后4、12周,两组患儿的Baumann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的提携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膏管型固定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Baumann角的维持和预防肘内翻发生具有一定作用,且效果优于石膏托固定
姚永锋庞帅王延军
关键词:石膏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

相关作者

何本祥
作品数:100被引量:642H指数:14
供职机构:成都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运动疗法 手法复位 富血小板血浆 小夹板 郑氏
檀亚军
作品数:38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手法复位 塑形 小夹板 临床疗效 运动疗法
张斌
作品数:105被引量:304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固定 骨折 疗效分析 肱骨远端 可吸收螺钉
万春友
作品数:164被引量:604H指数:13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
研究主题:TAYLOR 胫腓骨骨折 外固定器 骨折 外固定支架
吴锦才
作品数:21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中医疗法 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