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06篇“ 增强CT扫描“的相关文章
- 能谱CT定量分析联合动态增强CT扫描在肺癌病理类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分析联合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癌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113例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组(17例)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96例),其中NSCLC组又分为鳞癌组(41例)和腺癌组(55例)。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动态增强CT定量参数(强化净增值、强化率、廓清率)、能谱CT定量参数[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水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NSCLC与SCLC、腺癌与鳞癌的效能。结果SCLC组强化净增值低于NSCLC组,延迟扫描600 s时廓清率高于NSCLC组(P<0.05)。SCLC组NIC、能谱曲线斜率低于NSCLC组(P<0.05)。鳞癌组延迟扫描600 s时廓清率高于腺癌组(P<0.05)。鳞癌组NIC、能谱曲线斜率低于腺癌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参数鉴别诊断NSCLC与SCLC的曲线下面积(AUC)>0.9,诊断效能较高(P<0.05);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动态增强CT定量参数鉴别诊断腺癌与鳞癌的AUC>0.7,具有中等诊断效能(P<0.05)。结论能谱CT与动态增强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癌病理类型,且联合两者定量参数可提高诊断效能。
- 孟欢潘玉坤张元立朱合伟
- 关键词:肺癌能谱CT动态增强CT病理类型
- 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扫描、灌注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增强CT扫描及灌注成像参数,ROC分析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术前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5例NSCLC患者中Ⅰ期74例(59.20%),Ⅱ期51例(40.80%);出现淋巴结转移27例(21.60%),未出现淋巴结转移98例(78.40%)。Ⅱ期患者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Ⅰ期,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未转移患者,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评估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AUC为0.964(95%CI:0.937~0.991,P<0.001),特异度为0.843,灵敏度为0.946;评估NSCL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的AUC为0.954(95%CI:0.912~0.995,P<0.001),特异度为0.926,灵敏度为0.878。结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庞宇菲梁宁常银江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 全面护理配合在增强CT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5年
- 探究在增强CT(CECT)扫描中应用全面护理进行配合的效果。方法 本文选取于2024年1~7月内CECT扫描受检者共100例,按不同护理时的配合手段分为一般组(一般护理配合,50例)和全面组(全面护理配合,50例)。对比应激变化、扫描用时、图像质量、不良状况及满意状况。结果 两组受检者扫描后的应激水平较扫描前均降低,且全面组受检者的应激水平均更低(P<0.05)。与一般组受检者对比发现,全面组受检者的扫描用时更短,图像质量更高(P<0.05)。与一般组受检者对比发现,全面组受检者的不良状况总占比更低(P<0.05)。与一般组受检者对比发现,全面组受检者的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 在CECT扫描中应用全面护理进行配合的效果更优,可缓解机体应激,消除焦虑状况,也可缩短扫描用时,提升图像质量,且受检者对该配合极为满意,有推广优势和借鉴价值。
- 廖玲
- 关键词:增强CT扫描应激状况图像质量
-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效能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癌的效能及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邓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患者87例,统计胃癌患者动态增强CT征象及分期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7例胃癌患者中,动态增强CT扫描检出胃癌患者85例,胃癌检出率为97.70%,漏诊率为2.30%;动态增强CT扫描与术后病理检查分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33;动态增强CT扫描胃癌术前T、N及TNM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7、0.906、0.908,均>0.7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可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其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立志郑吟诗王芳辛莳威
- 关键词:动态增强CT扫描胃癌术前TNM分期术后病理检查
- 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评估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微创介入科于2020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收治的97例(108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TAEC手术治疗,术后行增强CT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增强CT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行介入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等,以评价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DSA检查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7个(43.92%)病灶完全灭活,61个(56.08%)病灶残留。经增强CT扫描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6个(42.59%)病灶完全灭活,62个(57.41%)病灶残留;增强扫描CT扫描诊断PLC患者TAEC术治疗后阳性病灶准确度为95.37%(103/108),灵敏度为96.72%(59/61),特异度93.62%(44/47),阳性预测值为95.16%(59/62),阴性预测值为95.65%(44/46);与CT平扫相比,增强CT扫描对PLC患者TAEC术后病灶大小、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增高(P<0.05);在PLC患者TAEC术后复发方面,增强CT扫描与DSA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98.46%(64/65),特异度为97.67%(42/43),阳性预测值为98.44%(63/64),阴性预测值为95.45%(42/44)。结论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尹玲
- 关键词:增强CT扫描原发性肝癌疗效
- 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扫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对比剂个性化在肝脏增强CT应用的图像质量及可重复性。方法肝脏三期增强受检者以个性化方案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及肝实质期强化效应可重复性。结果192例受检者实际单位体重碘剂量(374.8±52.1)mgl/Kg,实际注射碘流率(1138.0±130.9)mgl/s,有效碘总量(21320.0±3017.7)mgl,肝脏EU肝实质期为(53.2±7.0)Hu。主动脉强化、动脉期时机、肝实质期强化满足诊断分别约89.06%、94.3%、97.9%;医师间主动脉强化(χ^(2)=3.333)与扫描时机(χ^(2)=1.833)、肝实质期强化效应(χ^(2)=7.667)评价未见显著差异(均P≥0.05),医师评价高度一致(kappa值分别为0.861,0.803,0.914,均P=0.000),样本均数与50Hu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1.745,P=0.083),变异系数为13.13%,其中16例受检者两次扫描肝实质EU分别为(49.8±6.4)Hu、(50.3±6.7)Hu,差值均数(-0.5000±2.8432)Hu与0比较未见统计差异(t=-0.703,P=0.493)。结论对比剂个性化扫描的肝脏图像质量优良、可重复性较好,易于推广应用。
- 黄海波卢瑜秦杏清何飞石琴赵沁萍周丽丁可
- 关键词:对比剂个性化肝脏
- 内科肾功能不全患者增强CT扫描过程中护理干预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CT增强扫描期间护理干预产生的价值。方法:通过临床实验的方式针对72例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选取方式将其中的36例纳入在观察组中,给予强化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剩余的36例纳入在参照组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满意度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0.05。结论: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CT增强扫描期间需要给予护理干预,保证检查的安全性。
- 于丹徐小敏陈玥
- 关键词:CT增强扫描内科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 肝细胞癌诊断分析中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扫描的作用分析
- 2024年
- 探究肝细胞癌诊断分析中,选择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扫描的作用。方法 目标:回顾性分析2022.1-2022.12患者,均为肝脏病变患者,共100例,依次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MRI扫描,金标准为手术病理结果,用金标准判定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两者影像学特征。结果 100例肝脏病变者中,确诊50例(50.00%),良性病变50例,其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24例,48.00%)、肝囊肿(26例,52.00%);MRI诊断肝细胞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00%、86.00%、91.00%、87.27%、95.56%,动态增强CT扫描分别为:80.00%、64.00%、72.00%、68.97%、46.19%,数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细胞癌诊断,较动态增强CT扫描,MRI扫描的诊断价值更高,更能为后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更应在临床普及应用。
- 李蝶
- 关键词:肝细胞癌MRI扫描
- 动态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
- 2024年
- 目的:探讨在肝细胞癌诊断中应用动态增强CT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肝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开展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检查方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一致性强度、诊断效能.结果:98例肝癌病变患者,手术病理诊断恶性为50例,良性为48例,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一致性强度(Kappa=0.8364)及其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96.00%)、特异性(87.50%)和准确性(91.84%)均明显高于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Kappa=0.4471、80.00%、64.58%、7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细胞癌诊断中应用动态增强CT扫描与MRI检查,后者诊断效果明显高于前者,不仅具有更高诊断准确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高.
- 于团结徐文中
- 关键词:动态增强CT扫描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敏感性
- 腹部增强CT扫描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扫描在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枣庄市立第二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腹部X线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和病情检出率。结果腹部增强CT扫描梗阻检出率、梗阻部位确定率、图像清晰率和患者舒适度率均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增强CT扫描肠粘连、腹腔感染和肠道肿瘤检出率均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供血不足和疝气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检出率较高,可提高病灶区域及病情检出率,增加图像清晰度,帮助临床医师更详细地了解病情进展,提高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
- 李钰孔凡峄郭峰
- 关键词:腹部X线检出率
相关作者
- 唐光健

- 作品数:142被引量:1,660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CT CT诊断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彭芸

- 作品数:378被引量:1,903H指数:1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 张涛

- 作品数:944被引量:3,647H指数:24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镁合金 白血病 大学生 增生性瘢痕 前交叉韧带
- 蒋学祥

- 作品数:443被引量:3,668H指数:3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癌 MRI 前列腺 扩散加权成像
- 王建

- 作品数:89被引量:468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登革热 登革病毒 登革热患者 甲型H1N1流感 输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