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828篇“ 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文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缘起及实现路径
2025年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其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产业结构演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也是顺应当前我国国情变和广大农民对现代发展新期待的现实要求。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念认同、政策引导、制度供给和民众参与等机制的协同推进。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李小静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
中国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双轮驱动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内外双循环的宏观环境下激发经济发展内生活力的重大决策。本研究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维分析框架,构建了中国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从时空双视角揭示中国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状态子系统优于驱动力和响应子系统。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金融支持力度和农业机械投入对中国县城城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发现,农业机械投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对邻近地区县城城镇化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地形地貌则产生了负向影响。本研究主要政策启示为: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通过增强子系统发展协调性、深区域协作、完善配套支持等方式,提升县城城镇化发展质量。
温馨高维新朱金勋
关键词: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
产业集聚引领县域城镇化发展
2025年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下,我国城镇化进入更加强调发展质量的新阶段,而县域也成为吸引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空间,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实践证明,由产业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相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通过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众多要素在县域空间的集聚,有效地解决了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县域城镇化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产聚城、以城促产的理念,充分利用县域特色资源,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加强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在县域集聚发展,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曾美琪
关键词:产业集聚县域城镇化城乡融合
以新优质学校建设助推就地城镇化发展
2025年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异地城镇化的趋势逐步放缓,县城就业创业机会增多,回流的务工人口逐年递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鲜明特点。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聚焦“就地城镇化”加强县城建设。推动县城建设重点向服务人口和产业需求聚焦,势必提升人口集聚功能,而人口的集聚必然会带来城镇的教育问题。
王文希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县城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
2025年
“十三五”以来,作为江西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排头兵,赣州市加快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农业规模和现代,刺激农产品需求,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把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助力农民增收。
王小元赖依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增收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就业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2025年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相互协调、深度融合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等进行测度评价,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在逐年上升,且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数字创新、社会城镇化和数字产业是主要障碍因素。据此提出三省一市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发展韧性的对策建议。
汪玉琴
关键词: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障碍度
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以湘西地区为例
2025年
以湘西地区24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深入剖析2014—2021年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零星式”多点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的发展格局,旅游城镇化发展呈现“内部差异大且极作用明显”的发展趋势。(2)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发展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PSTR模型以较高的转换速率在[0.165,0.472]范围内实现了平滑转换,当产业结构升级完全越过阈值0.930之后,数字经济对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持续增强。(3)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非线性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结构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对旅游城镇化影响边际效应的递增呈促进作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因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其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双门槛非对称特征;数字经济对湘西地区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唐健雄李奥莎马梦瑶
关键词:数字经济旅游城镇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索
2025年
中小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阵地,但受城市规模和地理区位限制,多数中小城市缺少吸引外部投资的核心优势。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中小城市产业升级转型。为此,本文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从“人、产、城、策”四个维度,提出中小城市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以期对中小城市突破传统产业瓶颈,缩小发展差距提供借鉴。
李玲君刘璐陈盛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
2025年
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推动城镇经济增长,优城镇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城镇产业转型升级。运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综合指标体系,使用个体时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从省级层面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金融发展的双门槛效应。应当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李朕马帅磊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
养老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2025年
基于2019-2023年的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养老服务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养老服务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逐年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滞后于同期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养老服务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从失调逐渐向协调演变。其中,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基于此,应不断优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依托区域优势,缩小区域耦合协调发展差距。
杨彤彤甘晓成温俊梅
关键词:熵权TOPSIS

相关作者

姜爱林
作品数:626被引量:2,074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
研究主题: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治理
龚新蜀
作品数:302被引量:2,020H指数:22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城镇化 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 丝绸之路 经济增长
冯奎
作品数:33被引量:10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研究主题: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 城市发展 新区 城市
王凯
作品数:145被引量:1,100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城镇化 城市更新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
李坤
作品数:25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