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80篇“ 城乡结构“的相关文章
乡城流动老年人能动适应的运作机制与发展型城乡结构的形塑
2024年
运用“结构—行动”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从主位角度分析了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年人对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会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机会获取、关系结构中的规则调适与意义结构中的空间进退来予以能动调适,其能动适应的实现离不开多重结构的支撑;发展型城乡结构城乡融合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体家庭的能动实践,后者主要包含家庭经济的合作主义、家庭结构的弹性与家庭伦理的韧性调适几个层面。在结构与行动的能动互塑下,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型城乡结构之间实现了有机的嵌合,因而为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渐进式韧性实现,应在政策上尊重乡城流动老年人的自主意愿与为他们在城乡间有主体性的两栖穿梭提供保护。
班涛
关键词:社会融入社会适应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城乡结构变化下传统性和现代化的耦合特征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2024年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的发展已经到达了新的高峰,取得了实现全面小康等伟大成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城乡结构出现了新特征,由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些结构上的变化使乡村治理呈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在传统性与现代化的耦合关系之中,可以窥见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应从理清传统性与现代化的耦合特征出发,解决乡村治理出现的新问题。
王子扬
关键词:乡村治理城乡结构
城乡结构转型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研究
2024年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国城乡结构优化转型成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途径。以气温升高为重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活动造成了突出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推动农业劳动力跨部门进入城市部门就业;城市部门企业吸纳了更多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企业总产出提高。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结果看,虽然气候变化显著降低了农业部门GDP总量,但是城市工业GDP总量的提升在地区整体层面对冲了气候影响。进一步地,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方面经济特征均提高了城乡转型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成效。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气候变化对地区人均GDP的负面冲击被有效抵消。这些研究可为中国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政策启示。
陈诗一孙沁竹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三线建设”时期工业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城乡结构转型研究--以甘肃为例
“三线建设”是我国在1964至1980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进行的一次生产力由沿海到内地的战略转移。甘肃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和重点建设地区,自1964至1980年间,国家共投资155.53亿元用于甘肃省工业及基础设...
李志
关键词:工业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制度逻辑
要素城乡结构与地区经济韧性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基于2006—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据,从人口、资本视角出发探究要素城乡结构与地区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和金融城乡结构均与地区经济韧性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表明持续推动人口或金融资源的城镇集聚,并不能持续增强经济韧性。而两者的协同度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跟随城镇化步伐合理发展城乡金融,能有效克服经济脆弱性。异质性研究发现:最优人口城乡结构呈现“东>中>西”的现象,金融城乡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协调度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协同度是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经济韧性的。据此建议,合理规划城乡发展需要均衡要素间的城乡结构,以保证经济系统健康平稳。
华桂宏陈雨佳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三线建设时期公共资源配置影响城乡结构转型研究 ——以甘肃为例
三线建设是1964年中央基于国内外紧张局势,为国防安全考虑,以我国西部腹地为核心开展的一场重大经济建设调整。甘肃因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矿产资源的丰富性,战略地位尤为重要,符合三线建设选址要求,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
李兰歌
关键词:三线建设公共资源配置城乡结构制度逻辑
长江上游城乡结构关系的民族传统年画衍变
2023年
该文基于长江上游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变革的视角,观察区域内年画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其在传统城乡集市的流动方式与地域性发展特征,阐释其在近代城市化发展中传统与超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二元艺术特征,探讨年画在现代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更新,从“国家”与“民众”两个层面加以考量,揭示其在城市与乡村的双重身份属性及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廓清其发展的理路。
郑峰韩文芳
关键词:年画
农村信贷、城乡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被引量:9
2022年
契合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背景,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于2000-2019年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村信贷、城乡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信贷直接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这一直接效应因区域样本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在农村信贷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间接效应中,城乡结构的优化是实现这一传导机制的关键。其中,农村信贷对城乡结构的影响存在库兹涅茨效应,即在信贷政策实施初期,城乡差距拉大在短期内会削弱农村信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长期而言,随着城乡结构的逐渐优化,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凸显。因此,完善农村信贷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协同加强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劳动力就业数量以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以使提质增效的效能得到更大程度地释放。
李子联刘丹
关键词:农村信贷城乡结构
我国城乡结构失衡与“三农”问题的关联性研究
2022年
“三农”困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密切相关。为分析城乡结构失衡和“三农”问题的相互关系,选取1980-20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结构失衡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较长的滞后期内这种失衡会越发明显,最终会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会使得经济结构转化滞后,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变大。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就需要降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较生产率,要加大城市化率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杨卉芷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城市化建设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了城乡结构转化?被引量:39
2021年
数字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经济的特征可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和制度安排三个角度进行理解:数字经济重新定义了资源配置的类型和方式,导致主体约束条件放松和"选择权"扩展,并引致了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政府等层面的制度变革。从这些特征出发,可以将数字经济与中国的城乡结构转化相链接,并提炼出数字经济对城乡结构转化的四种影响,即产品供给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治理效应,这些影响使数字经济时代的城乡结构转化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城乡结构转化存在差别。数字经济为城乡产业转型升级、要素双向流动、地理空间重构和公共产品配置调整提供了条件。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城乡结构转化应强调微观主体的自发选择和结构转化的多元方式,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数字化资源获取能力,并以县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加快构建乡村数据交互系统。
高帆
关键词:数字经济交易成本

相关作者

周天勇
作品数:466被引量:1,59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城市化 就业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周泽南
作品数:5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研究主题:城乡结构 邓小平 乡镇企业 市场经济体制 大学生
陆学艺
作品数:203被引量:2,180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建设 社会结构 三农问题 农村 城市化
姜爱林
作品数:626被引量:2,074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
研究主题: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治理
王琳琳
作品数:1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统计局
研究主题:宏观经济 价格总指数 运行情况 企业增加值 利用外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