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12篇“ 地壳速度结构“的相关文章
郯庐断裂中南段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2025年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为中国东部规模最大且第四纪活动性最为显著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带不仅存在地震频发区,还存在地震空区,在南段的郯城1668年曾发生过8.5级大地震。为揭示该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探讨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郯庐断裂中南段附近的121个固定地震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TOMOG3D),对研究区内8 886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获得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三维P波速度(V_(P))、S波速度(V_(S))及纵横波速比(V_(P)/V_(S))结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1)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表现出显著的速度分段特征,可分为郯城以北段、郯城-明光段、明光-武穴段;(2)大地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处;(3)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宿迁地震空区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郯庐断裂中南段的地质构造动力学过程以及地震活动分布的关联性提供地震学证据。
夏心茹江国明江国明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地壳速度结构地震活动性
利用多震相走时成像研究胶东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与震群孕震环境
2025年
胶东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形成了长岛、乳山两大震群,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理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手动拾取事件波形资料并结合观测报告共获得4903个地震的37712条Pg波、1249条PmP波、2466条Pn波、33138条Sg波、1931条SmS波和1260条Sn波共计77756条震相到时数据,成像反演获得了胶东地区下方深至30 km的三维地壳P波、S波速度及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模型.结果显示,长岛震群区下方呈现明显的高V_(p)/V_(s)结构特征,且该结构特征沿威海—蓬莱断裂带向下延伸至30 km深度处;乳山震群区呈现明显的高V_(p)/V_(s)异常特征,该特征与其西侧的五莲—烟台断裂带下方的高V_(p)/V_(s)结构相连,表明威海—蓬莱断裂带和五莲—烟台断裂带可能是深部流体上移通道.五莲—烟台断裂带作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接触带,其下方的低速、高V_(p)/V_(s)结构特征可能是接触带剪切伸展作用与深部流体运移共同作用结果.尽管郯庐断裂带和张渤地震带分支断裂构造作用在成矿与震群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太平洋板块深俯冲至地幔转换带滞留脱水所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地幔湿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也促进了胶东地区广泛成矿作用,同时还改变了地下介质应力状态与断层特性、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触发了长岛、乳山震群活动.
冀国强雷建设赵大鹏
关键词:孕震机理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揭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断裂发育特征
2025年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文在研究区布设了一条由110套三分量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噪声谱比方法(HVSR)探测研究区场地峰值频率及基岩界面结构;通过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重建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拓距相移法(ERPS)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线性台阵下方浅部地壳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基于HVSR计算的场地峰值频率和基岩界面埋深,刻画了测线下方浅部地表松散沉积层的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皖南山区基岩埋深较浅,盆地区域基岩埋深较深,地表松散沉积层的厚度最大可至地下80 m,此外还评估了区内地震破坏性和建筑的抗震性,认为研究区内平均振幅放大系数相对较高,局部区域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地震放大效应,并且皖南山区低矮建筑(1~2层)及宣城—南陵盆地区域的高层建筑(7层及以上)在抗震设防上应当特别注意;依据反演的二维横波速度模型,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6 km以深的结构,结果显示宣城—南陵盆地在浅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其基底深度可达2 km,并且盆地部分区域呈现相对高速的异常特征,指示在区域多期构造活动中产生的岩浆侵入和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此外,区内深部总体表现为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叠瓦状”构造模式,出现的多处低速异常带推断分别是周王断裂、江南断裂和茅山断裂以及清水河—河湾断裂的构造破碎带,指示了研究区内经历的多期次挤压—拉伸的强烈变形改造.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为宣城地区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地震危险性及危�
方捷姚华建李杰李杰周桂理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叶秀薇吕作勇王亮宋佳佳段永红王帅军宋向辉郑金宝皮伟
关键词:华南大陆人工地震测深
广东省强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对板内地震成因的启示
2024年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是理解板内强震孕育与发生的理想窗口。而这些强震区域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是理解强震孕育构造背景与发生机制的关键基础。本文基于阳江与河源已构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对比与总结汕头南澳岛与北美新马德里强震区的孕震构造背景,揭示广东省强震震源区与地震活跃区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强震孕震与发震构造背景以及两者关系,进而探讨广东省强震发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强震倾向于发生于NE-SW向与NW-SE向断层交汇处。这些断层交汇处呈现低地震波速度特征,在发震深度范围(8~15 km深)地震b值较小(<1.0)。低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b值特征指示断层交汇处为稳定华南陆块的局部薄弱带,易于构造应变能积累。此外,流体参与的孔隙压力增大或荷载增大等局部地壳应力扰动可能是触发广东省强震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强板内强震发生的应力积累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的物理机制等研究,可加深认识板内强震的发生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助力粤港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李伦沈旭章董世贤廖杰赵凌峰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强地震板内地震
利用双差走时成像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速度结构
2024年
青藏高原东缘断裂密布,强震频发,是研究高原侧向挤出及深部孕震环境的理想实验室.为了解龙门山次级块体及其西界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基于四川地震台网64个宽频带地震台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记录的震级≥3.0地震事件波形,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了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夹持于龙门山断裂带(LMSF)与龙日坝断裂带(LRBF)之间的龙门山次级块体,相对东侧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呈现明显的低速特征.结合该区域的低阻、低密度结构特征,以及块体内部、特别是龙日坝断裂带现今地震活动缺乏,我们推测这是因为该块体“相对较软”,不易脆性破裂产生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块体西缘强烈相互作用过程中,该块体主要通过地壳缩短增厚和地表隆升吸收板块挤压造成的累积应变能.依据本文获得的速度等值线变化特征及已有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结果,推测龙日坝断裂带为深部向南东倾斜且向下切入基底,该断裂倾角较陡,主要以走滑运动调节应变能,而东侧龙门山断裂带倾角较缓,表现为逆冲运动导致的地壳缩短是其调节应变能的主要形式.此外,据本文多条速度剖面及已有电性剖面、重力异常的联合约束,我们推测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均以较大倾角向南东倾斜,至少延伸至中下地壳.
武振波邹昆苏金蓉滑玉琎李萍萍徐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
霍山震群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2024年
霍山震群可能是反映华东地区乃至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重要窗口,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制备受关注。文中手动拾取获得了1987个地震的7706条P波、394条PmP波、9263条S波和557条SmS波共计17920条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多震相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霍山震群区下方深至30km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V_(P))、S波速度(V_(S))及纵横波速度比(V_(P)/V_(S))模型。结果显示,霍山震群区附近存在弱高V_(P)/V_(S)结构特征,但在震群区下方存在强高V_(P)/V_(S)结构特征,且该结构特征沿晓天-磨子潭断裂向深延伸至30km深度,推测霍山震群区下方存在流体作用。该流体作用可能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从而导致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交会的薄弱区发生霍山震群活动。这些流体的来源与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滞留脱水所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但还可能与青藏高原壳幔物质沿大别山造山带E向挤出有关,共同影响了霍山震群活动特征。文中成果也为深入理解霍山震群区的构造活动与华东地区及青藏高原构造活动的关联性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冀国强雷建设赵大鹏
关键词:深部流体
南海东北陆缘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广角地震剖面的约束被引量:1
2023年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积层速度1.6~4.6 km/s,厚度0.5~3.8 km,横向分布不均匀,沉积基底起伏剧烈;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架区的25.5 km急剧减小到陆坡下方的13 km,随后向下陆坡远端增深至16 km;陆架处东沙隆起下方地壳厚度从~25 km减薄到~21 km,下陆坡远端地壳厚约10~13 km,地壳拉张因子分别为1.3~1.5和2.6~3.1,表现为轻微和中等减薄;陆坡区台西南盆地内地壳厚度从17 km急剧减薄至7~8 km,地壳拉张因子高达4.6,呈超伸展减薄;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非单调减薄,地壳伸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陆架-上陆坡和下陆坡下地壳底部发现两个相对孤立的不连续高速体,速度分别为7.0~7.5 km/s和7.0~7.3 km/s,厚度分别3~5 km和1~3 km,前者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几乎与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重叠,推测由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相关的残余岩浆物质组成,后者则与张裂后期岩浆底侵有关。
赵俐红刘欣悦支鹏遥刘晨光李官保郑彦鹏贺恩远王星月
关键词:地壳结构
胶东成矿省巨量金成矿模型:来自地壳速度结构的约束被引量:4
2023年
为理解地壳结构对超大规模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布设了一条NWW-SEE向穿越胶东金成矿省的宽频带流动台阵,通过噪声成像获得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金矿省12~20km深度处存在一个显著的低速带(LVZ),可能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带;在矿化规模和强度更大的成矿省西部下方8~12km处发育高速异常体,可能含有大量斜长角闪岩类组分,为金成矿提供部分物质来源.此外,成像结果还显示,在成矿省西部和东部分别发育犁式断层系统和陡倾斜断层系统.结合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及区域上金矿化与镁铁质岩脉有密切时空关系的地质事实,文章提出了基于地震学约束的胶东地区金成矿过程模型:镁铁质岩浆的积聚和脱气导致大规模成矿之前在中地壳形成热液蚀变带(LVZ);后来,随着上升流软流圈的加热,壳内蚀变带释放出含金流体,在犁式断层系统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又可能从上地壳斜长角闪岩等岩石中萃取出部分金等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后,富金流体继续沿不同的断层系统向上运移并因条件改变而发生矿质沉淀,在西部以韧-脆性为主的犁式断层系内形成大规模的蚀变岩型矿石,而在东部陡倾斜脆性断层系内形成规模相对较小的石英脉型矿石.
侯爵徐涛徐涛艾印双杨英杰许博王庆飞
关键词:成矿流体地壳速度结构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获取四川盆地及其邻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块体西缘接触带内演化历史复杂,构造单元多样,地震灾害频发,其显著的地貌特征、多个次级块体相互作用及大-中-小型断裂带纵横分布,使其成为研究青藏高原侧向生长机制、不同次级块体深浅接触构造响应及陆内动力学过...
邹昆武振波
关键词:四川盆地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

相关作者

李清河
作品数:129被引量:471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地壳介质 地震波 各向异性 地震
徐涛
作品数:119被引量:67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射线追踪 地壳结构 地壳速度结构 接收函数 地壳
刘宝峰
作品数:55被引量:70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研究主题:地震测深 地壳 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 地壳结构
张元生
作品数:187被引量:947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热红外 热红外异常 亮温 青藏高原东北缘
田小波
作品数:102被引量:76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