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3篇“ 土壤钾素“的相关文章
菌作用下的土壤钾素高效活化方法
本申请提供了解菌作用下的土壤钾素高效活化方法,涉及土壤活化技术领域,通过对解菌进行土壤影响因子挖掘,获得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函数关系;根据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函数关系进行关系梳理,构建影响矩阵;获取目标土壤信息,根据目标...
杨鹏高志建石磊李全胜吕宁吴奇峰郑国玉忠智博
玉米/花生间作下根系互作强度对土壤钾素活化吸收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间作根系互作对土壤钾素活化吸收的影响,为间作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根箱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不分隔、部分分隔和完全分隔)及供应水平(不施和正常施)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和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各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揭示间作系统对活化和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较不施,正常施显著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中全(8.28%~15.85%)和有机质含量(22.35%~55.78%),促进植株生长,尤其在玉米中表现更加显著。与完全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下玉米表现出更强的互作效应。在不施条件下,玉米/花生根系不分隔显著增强了根际土壤缓效的活化和有机质的沉积,玉米植株积累较根系完全分隔增加34.61%,提高了间作系统生产力。部分分隔处理则增强了花生的互作效应,根际速效和有机质含量较完全分隔分别显著增加20.24%和11.10%,从而提高花生产量。[结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通过根系互作,促进了土壤钾素的获取,提高了作物积累和产量。
周东英孙悦馨苏慧杰李世贤董奇琦张元春张鹤王婧王晓光于海秋赵新华
关键词:间作系统
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麦玉轮作体系是关中平原主要的种植模式,在此过程产生的秸秆资源多数进行直接还田处理。为研究秸秆还田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中氮、磷、、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周至县设置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
李国栋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氮肥土壤养分土壤钾素
基于介电谱分析的土壤钾素检测方法研究
陈家豪
凉山烟区土壤钾素形态变化和供应特征分析
2024年
关注土壤钾素有效性及其供给能力,可以为合理施用肥,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凉山会东(湿润季风气候区)和德昌(高原季风气候区)2个生态区,选取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和红壤),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深度土壤,分析了土壤钾素形态以及容量/强度(Q/I)关系曲线参数变化。结果表明:紫色土速效含量变化较大,以德昌地区相对较高,会东地区则相对较低;红壤速效含量在会东和德昌2个地区差异不大。相对而言,德昌地区植烟紫色土和红壤0~20 cm土层速效/全较高,分别为1.99%和1.42%。德昌地区紫色土0~20 cm土层Q/I关系曲线的供强度指标(AR_(e)^(0K))、非专性吸附(-ΔK_(0))、专性吸附(K_(x))、活性(K_(L))均为最高,分别为57.23×10^(-3)(mol/L)^(1/2)、1.55 cmol/kg、0.56 cmol/kg和2.11 cmol/kg。会东地区紫色土Q/I关系曲线的位缓冲容量(PBC^(K))最大,可达104.65 cmol/[kg·(mol/L)^(1/2)](>40~60 cm土层);离子交换自由能(-ΔG)则以会东地区红壤>20~40 cm土层的数值最大,为19.86 kJ/mol。综上所述,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德昌地区紫色土区域需要减少肥用量,而会东地区紫色土区域则需要持续加大供给肥。
梁辉陈韵松李杰陈玉蓝王昌全李冰
关键词:植烟土壤紫色土红壤
干湿交替对植烟土壤钾素有效形态变化的影响
2024年
研究旨在探究水分条件变化对植烟土壤有效形态的影响,以期为准确评估植烟土壤供应状况及合理施用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位于湿润季风气候区的会东和高原季风气候区的德昌两个生态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红壤),进行分层土壤样品采集(0~20、20~40、40~60 cm)。通过室内培养设置不同水分条件(恒湿、干湿交替、湿润),研究干湿交替对土壤速效、有效性和缓效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湿、干湿交替和湿润处理增加会东地区紫色土、会东地区红壤和德昌地区红壤各土层速效含量,增加值最大达85.96 mg/kg,降低了德昌地区紫色土速效含量。土壤缓效含量与速效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会东地区紫色土和红壤的有效性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大,德昌地区紫色土和红壤有效性含量变化则相反。水分条件和黏土矿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德昌紫色土、红壤的有效形态变化的重要因;在烤烟生产中,尤其需注重雨季期间对德昌地区紫色土供应适量肥。
梁辉陈韵松李杰陈玉蓝黄容王昌全李冰
关键词:干湿交替水分条件缓效钾
辽西北风沙土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钾素固定特征
2024年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钾素固定规律,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模拟试验和方程拟合的方法研究土壤钾素固定过程、影响因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风沙土固量随施量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固率则表现为急剧下降后渐趋平缓。随施量的增加,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的流动、半流动沙地的固能力逐渐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Freundlich模型优于Langmuir模型和Temkin模型,是最适合研究区的吸附等温曲线。影响研究区土壤能力的因为速效、非交换性、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水溶性盐和有机质。因此,风沙土可遵照“少量多次”原则补充,以保证固能力稳定和植物的生长。
曹怡立张学利安宇宁孙继军马庆马庆辉兰东刘媛
关键词:辽西北沙地治理动力学风沙土
彰武北部沙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钾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陈伟
我国荞麦土壤钾素丰缺指标和适宜施量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建立我国荞麦土壤钾素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在中国知网检索2001—2023年我国荞麦施的相关文献,提取土壤速效含量、全含量、施处理产量和缺处理产量等相关数据;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建立我国荞麦缺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和全含量的回归方程;采用“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对土壤速效和全含量进行分级;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计算不同目标产量、不同肥料利用率情形下不同丰缺级别土壤的荞麦适宜施量。结果表明:我国荞麦缺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和全含量回归方程分别为:y=14.008 ln(x)+23.513和y=14.445 ln(x)+45.649。我国荞麦土壤速效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36、≥116~236、≥57~116、≥28~57、≥14~28和<14 mg/kg,土壤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4、≥22~44、≥11~22、≥6~11、≥3~6和<3 g/kg。当荞麦目标产量在0.90~3.75 t/hm^(2)、且肥利用率设定为40%~60%时,丰缺级别第1—6级土壤的适宜施量范围分别为0、7~42、14~84、20~127、27~169和34~211 kg/hm^(2);肥利用率为60%、55%、50%、45%和40%的适宜施量范围依次为0~141、0~153、0~169、0~188和0~211 kg/hm^(2);目标产量为0.90、1.50、2.25、3.00和3.75 t/hm^(2)的适宜施量范围分别为0~51、0~84、0~127、0~169和0~211 kg/hm^(2)。
孙洪仁王显国张运龙王振国白乙拉图张桂华文峰金晓光包雪莲刘伟春
关键词:荞麦测土施肥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
我国籽实和饲草燕麦土壤钾素丰缺指标与推荐施量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为了给我国燕麦测土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我国燕麦土壤钾素丰缺指标与推荐施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燕麦土壤速效第1~3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58、117~258和<117mg/kg,全第1~4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1、21~31、11~21和<11 g/kg。当肥当季利用率40%~60%时,目标产量1.5~6.0t/hm^(2)籽实燕麦第1~4级土壤推荐施量分别为0、10~60、20~120和30~180kg/hm^(2);目标产量4.5~15t/hm^(2)饲草燕麦第1~4级土壤推荐施量依次为0、18~90、36~180和54~270kg/hm^(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籽实和饲草燕麦土壤钾素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我国燕麦测土施奠定了科学基础。
孙洪仁王显国张运龙杜雪燕李林霞
关键词:燕麦全钾丰缺指标

相关作者

金继运
作品数:220被引量:7,282H指数:5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养分 钾 土壤 玉米 土壤钾素
李小坤
作品数:345被引量:4,284H指数:39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冬油菜 养分吸收 施肥
鲁剑巍
作品数:561被引量:6,881H指数:48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冬油菜 钾肥 施肥 养分吸收
黄绍文
作品数:143被引量:2,996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养分 钾 设施菜田 长期施钾 土壤
谭德水
作品数:237被引量:1,179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轮作 一次性施肥 控释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