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34篇“ 土壤物理性状“的相关文章
- 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 2025年
- 耕作是茶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茶园土壤质量和茶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关于茶园耕作的研究多集中于耕作机械和效率方面,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试验以传统免耕法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优选机型深耕、浅锄、人工挖沟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持水能力等物理性状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这些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状况及春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或浅锄相比,深耕和人工挖沟虽然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但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并降低了土壤容重。在春茶品质方面,3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显著降低了第一轮次春茶一芽二叶茶多酚含量,并显著增加了其咖啡碱含量。此外,所有耕作方式都提升了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人工挖沟及浅锄对第二轮次中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升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吸收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制定可持续的、能够促进高产和优质生产的耕作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实现茶园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建议。
- 张乐慧陈丹刘珈彤余志倪德江倪德江赵华
- 关键词:茶园耕作方式土壤物理性状茶叶品质
- 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物质积累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2025年
- 为解决因传统浅耕施肥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养分效率偏低、作物产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设置了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1)、粉垄+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2)、深松全层施肥精播(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精播(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利用、籽粒产量、肥料效率、土壤水分和紧实度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的20 cm以下土壤紧实度压强小于T2和T1处理;前者的土壤紧实度压强峰值在30 cm左右较T1降低11.2%~15.5%。T3和T4全生育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T1,尤其是3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各耕作方式下的玉米拔节-抽雄吐丝期是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最多的时期,抽雄吐丝-灌浆期是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的时期。与T1和T2比,T4的植株N、P、K、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8.5%~20.8%、9.8%~19.4%、4.9%~12.1%、8.3%~26.5%,T4和T3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1-T3比,T4的籽粒产量和NPK肥料偏生产力增加4.9%~14.5%,增收920~2259 yuan/hm^(2)。说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4)处理深松打破土壤坚实犁底层,降低紧实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和储水能力,促进玉米吸收和利用养分,提高肥料效率,增加籽粒产量,是一种优化的耕种施肥方式。
- 李赟虹王艳群石佳玉付鑫张树明彭正萍
- 关键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土壤物理性质
- 减氮配合秸秆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2025年
- 秸秆替代化肥被认为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施肥模式,能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但这种施肥模式对榆林耕地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为此,本研究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为此,本研究利用豆类秸秆等氮量替代一定比例的化肥,开展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CK)、20%秸秆等氮量替代氮肥(JN1)、30%秸秆等氮量替代氮肥(JN2)和40%秸秆等氮量替代氮肥(JN3),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研究秸秆替代氮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替代氮肥可有效提高马铃薯苗期土壤含水量,提升幅度约为13.44%~13.92%,同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成熟期各土层温度,平均下降3.7~8.2℃;在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产量方面,并未观察到显著差异。鉴于榆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与化肥施用问题,需要考虑更多的指标来全方位评价秸秆替代化肥对土壤的影响。
- 郭爱琴王雯方玉川孙利军边江东王小英
- 关键词:秸秆马铃薯土壤
- 柳州市莲花山保护区土壤物理性状调查分析
- 2024年
- 对广西柳州市莲花山保护区的土壤进行调查采样,经过土壤剖面及物理分析,对保护区土壤分布状况及水分涵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莲花山保护区以砂岩、砂页岩丘陵为主,石灰岩丘陵零星分布;土壤质地主要是壤土和黏土,砂土比较少;土壤自然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表层土壤A层含水量显著少于B层,A、B层之间土壤自然含水量相差最大的是桉树采伐迹地,其差值为11.92%,垂直变化比较大;土壤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存在负相关,土壤孔隙度的大小顺序与土壤容重相反。
- 姚敦团张慧敏胡静覃惠莉
-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状
- 人为干扰程度对油松天然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2024年
- 为分析油松天然林土壤物理性状在人为干扰下的表现,文章以辽宁省铁岭市的油松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人为干扰程度,即无人为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分析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对油松天然林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总容重分别比对照(CK)增加了0.09、0.23、0.3 g·cm^(-3);0~20 cm的土壤,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6.13%、17.78%、28.82%;20~50 cm的土壤,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7.63%、14.57%、22.23%。0~20 cm的土壤,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21.65%、49.26%、51.83%;20~50 cm的土壤,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26.26%、41.77%、45.56%。0~20 cm的土壤,3种人为干扰下的土壤前30 min入渗率分别比对照(CK)下降了48.15%、65.93%、73.35%。由此得出,相关部门应采取适当的人为管控措施,加强对油松天然林的保护。
- 梅路俊
- 关键词:油松天然林土壤物理性状
- 不同绿肥翻压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2024年
- 针对大兴安岭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取试验田,设置毛叶苕子翻压还田(VR)、箭筈豌豆翻压还田(VS)、油菜翻压还田(BC)、紫花苜蓿翻压还田(MS)、饲用燕麦翻压还田(AE)5种绿肥翻压还田处理,以休闲田为对照(CK),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种类绿肥翻压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大兴安岭南麓农牧交错区种植的绿肥种类。在0~60 cm土层,随着翻压年份的增加,各处理土壤容重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而土壤的总孔隙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0~20 cm土层,BC、MS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与第1年相比,分别降低6.82%、6.51%,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39%、3.24%;VR、MS处理提高了土壤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0~60 cm土层中,连续2年MS处理可提高土壤质量含水量,提高范围为17.43%~30.80%。油菜、紫花苜蓿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效果较好,因此大兴安岭南麓农牧交错区可优先推广种植油菜、紫花苜蓿。
- 且天真李娟王莉张佳倩李金龙平翠枝刘凌悦乔旭贾赛红张德健
- 关键词:绿肥土壤物理性状
- 张掖市玉米制种连作田地膜残留特征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张掖市玉米制种田地膜残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层采集不同连作年限(1、5、10、15、20a)玉米制种田残留地膜和土壤样品,测定其单位面积残膜数量、质量、残膜面积变化和分布特征,以及残膜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覆膜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膜数量与质量呈增加趋势,每年分别以136.79×10^(4)片/hm^(2)和13.416kg/hm^(2)的速度增加,主要分布在0~20cm耕作层。随着覆膜连作时间的延长,残膜有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残膜主要以面积为0~5cm^(2)和5~25cm^(2)的碎片为主,连续覆膜5~20a面积<25cm^(2)地膜碎片占总地膜残留量的51.79%~98.21%。随着残膜累积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孔隙度呈降低趋势。【结论】张掖市玉米制种田连续覆膜5a以上,田间地膜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应加强残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该区域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中残膜污染问题。
- 程红玉师伟杰肖占文张学晶赵芸晨马银山肖让
- 关键词:玉米制种地膜残留土壤物理性状
-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 2024年
- 采取随机区组大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条深旋+秸秆还田(SCR)、深松+秸秆还田(SSR)、深翻+秸秆还田(DPR)、免耕+秸秆还田(NTR)、条深旋(SC)、深松(SS)、深翻(DP)、免耕(NT)、农户浅旋(RT)9个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春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与RT处理相比容重均有下降,其中DPR处理降幅最大,为14.96%。SC处理表现出良好的贮水能力,与RT处理相比贮水量提高了12.4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大,与RT处理相比提高了5.33%。DPR处理更有利于花前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到了15.92 kg/hm^(2);SSR处理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积累量达29.46 kg/hm^(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DPR处理产量最大,其次是SSR处理,与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2.52%、11.13%。研究表明,深翻+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评分较高,可作为东北黑土区提高耕层土壤质量、合理利用玉米秸秆的推荐耕作措施。
- 屈佳伟田磊于长生艾俊国刘玉龙于晓芳张悦忠
- 关键词:春玉米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干物质
- 改良剂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调控效应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推进旱区盐碱土的治理和适应性种植,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和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有机肥、粉煤灰、生物炭、糠醛渣、蚯蚓粪、腐殖酸、克碱王7种改良剂单施以及以单施的1/2用量进行的粉煤灰+有机肥、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蚯蚓粪+腐殖酸4种配施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燕麦生长的调控效应。【结果】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配施方式较不施改良剂的燕麦出苗率显著提高了5.47%~5.96%;腐殖酸单施及4种混施使成活率提高了9.47%~11.14%。所有施用改良剂的处理较不施的对照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增幅分别为15.25%~72.88%、11.21%~38.32%和9.91%~45.95%;3个时期混施又较单施提高了9.30%~50.00%、5.19%~24.37%和7.09%~32.79%,且以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增幅最大。燕麦草产量,配施处理较不施改良剂显著增加16.56%~19.99%,较单施处理增加5.26%~8.14%,4种配施的增产效应无显著差异。糠醛渣、腐殖酸单施以及4种配施方式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不施改良剂相比,粉煤灰+糠醛渣、生物炭+糠醛渣的土壤容重降低了8.53%~9.38%,孔隙度增加了10.97%~13.42%。【结论】生物炭与糠醛渣、粉煤灰与糠醛渣的两种配施方式更有利于盐碱地燕麦的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调控。
- 陈文涛郭丽琢剡斌高玉红高玉红李晓瑾
- 关键词:改良剂盐碱地燕麦容重孔隙度
- 秸秆还田方式与播种深度对夏直播花生土壤物理性状与出苗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讨播种深度及不同小麦秸秆还田方式下对土壤物理性状、花生下胚轴生长动态以及出苗率的影响,通过设置小麦-花生周年定位试验,花生季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翻耕还田(P)、旋耕还田(R)、免耕覆盖(N);裂区为花生品种,试验选用大粒花生品种山花108(B)与小粒花生品种山花106(S);裂裂区为播种深度,2021年设置3 cm(3)、5 cm(5)、9 cm(9)、15 cm(15),2022年设置3 cm(3)、6 cm(6)、9 cm(9)。结果表明,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提高了土壤温度,但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免耕覆盖处理显著增加了6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相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两品种均表现为适当浅播(播深3 cm和6 cm)显著提高了出苗率,深播(播深>9 cm)处理增加了下胚轴伸长速率,提高了子叶脂肪酶活性,降低了子叶干重、子叶中蔗糖与可溶性糖的含量,与PB3相比,PB6和PB9子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分别下降19.72%和39.43%和14.15%和40.23%;与PS3相比,PS6、PS9子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分别下降10.08%、24.84%和20.04%、37.08%,说明深播增加了出苗过程中子叶养分消耗;相同播种深度下,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免耕覆盖;增加播种深度,各秸秆还田方式下单位面积株数以及单株结果数均显著降低,与PB6相比,PB3和PB9处理荚果产量分别降低7.47%和14.94%;与PS3相比,PS6和PS9处理荚果产量分别降低11.66%和24.03%。因此,秸秆翻耕还田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缩短花生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以及花生荚果产量,在此条件下大粒型花生与小粒型花生的适宜播深分别为5~6 cm与3 cm。
- 朱荣昱赵蒙杰姚云凤李艳红李向东刘兆新
- 关键词:花生秸秆还田播种深度出苗特性
相关作者
- 李潮海

- 作品数:326被引量:5,003H指数:42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玉米 夏玉米 玉米品种 基因型 杂交种
- 张健飞

- 作品数:376被引量:908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染色 水凝胶 细菌纤维素 棉织物 罗布麻
- 侯贤清

- 作品数:84被引量:1,523H指数:27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水分利用效率 马铃薯产量 秸秆还田
- 田永辉

- 作品数:68被引量:471H指数:15
- 供职机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茶树 茶园 茶叶品质 茶树根际 茶园土壤
- 李政

- 作品数:319被引量:48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凝胶 细菌纤维素 染色 聚谷氨酸 Γ-聚谷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