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0篇“ 土壤水分运移“的相关文章
- 中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明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从而为季节性干旱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节水稳产高产目的。【方法】试验在鄱阳湖流域中稻容易产生季节性干旱的各生育时期(即拔节孕穗前期、拔节孕穗中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设置非充分灌溉处理(即刚进入各生育时期田面无水层开始,至稻田土壤含水率下降至饱和含水率的50%时结束),测定15、25、35、45、60、110、160、2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计算期间各土层耗水量及耗水强度,分析中稻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耗水规律。【结果】①中稻非充分灌溉处理对15~60cm土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较充分灌溉受影响土层深度增加,但对110~210cm土层土壤水分无明显影响;各生育时期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降幅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拔节孕穗前期、拔节孕穗中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土壤含水率最大降幅分别在25、25、35、45cm土层,对应土壤含水率分别为30%、25%、35%、35%。②水分胁迫条件下,中稻拔节孕穗前期和中期各土层耗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除15 cm土层外,其余各土层耗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耗水量表现为拔节孕穗前期>拔节孕穗中期>乳熟期>抽穗开花期,较充分灌溉分别减少40.0%、25.7%、14.5%、56.6%,耗水强度表现为拔节孕穗中期>乳熟期>拔节孕穗前期>抽穗开花期,较充分灌溉分别减少15.2%、37.5%、39.5%、56.0%。③水分胁迫条件下,中稻不同生育时期12:00—18:00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量最大,其次为06:00—12:00,各土层土壤水分表现为亏水状态,但15、60cm土层在00:00—06:00、18:00—24:00存在补水现象,抽穗开花期补水量最大。【结论】中稻在鄱阳湖流域季节性干旱期间,应适当控制灌水量,使水分达到有效耗水土层即可,减�
- 刘方平郝恩义徐涛
- 关键词:非充分灌溉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耗水规律中稻
- 土壤质地和滴头流量对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 2025年
-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滴灌滴头埋深为30 cm,对0.39 L·h^(−1)、0.90 L·h^(−1)和1.38 L·h^(−1)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含水量变化对不同滴头流量的响应存在差异,壤土和砂土在高流量下更易形成规律的湿润体,而黏土则受到滞水效应的影响,在低流量时表现出明显的滞水特性。不同土壤质地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砂土中湿润锋垂直向下运移距离最大,但垂直向上运移距离为15~20 cm,比壤土小,运移能力较低;黏土中水分运移所受阻力最大,因此在各方向运移距离最短,但变化持续时间最长;壤土中水分运移距离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均处于居中水平,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大,说明壤土中水分向上的传输能力最强,该土壤类型相对砂土和黏土更适合30 cm左右埋深的地下滴灌。对于同一质地而言,砂土和壤土中湿润锋在3个方向的运移速率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土水分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在6%~10%之间变化,相对其他土壤质地变化程度较小,说明黏土水分湿润锋运移在这两个方向上受流量影响较小,但其垂直向上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增加先降低再增加,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增加幅度,说明较低流量更有利于黏土水分向上运移。在3种土壤质地和3种滴头流量下,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锋的运移速率总体呈逐渐减缓的趋势;随滴灌流量的增加,湿润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向上方向的运移距离之比相应增大,说明流量增加相对于土壤水分向上运移来说更有利于促进
- 贾明磊魏飒刘帆张玉翠张玉翠
- 关键词:地下滴灌土壤质地滴头流量
- 持续干旱条件下江汉平原厚层黏性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 2025年
- 受持续高温及干旱少雨的影响,长江流域2022年遭遇自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本次研究基于江汉平原野外试验场的气象监测数据,选取该年相较往年降雨及气温具有显著差异的8~12月作为研究时段,利用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及基质势监测数据分析干旱条件下黏性土层水分对降雨、蒸发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浅层土壤(0~1.4 m)的含水率和水分运移受土壤蒸发和降水入渗共同影响,干旱期间水分运动以向大气蒸发为主且长历时稳定的降雨才形成有效入渗,蒸发影响深度约为1.4 m;中层土壤(1.4~3.5 m)含水率较高且比较稳定,基本不受蒸发和监测期间降雨的影响,土壤水分以“活塞流”方式向下运移,且土壤水分下渗过程中受土层非均质的影响导致在低渗层附近出现零通量面;深层土壤(3.5~6.0 m)的含水率和水分运移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密切,且随着土壤深度减小,相关性变弱且滞后时间变长。与中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由于受低渗层阻渗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双重影响,土壤含水率和水势梯度的变化更为剧烈。
- 李梦茹贡磊王清章昱阮恒丰喻望
- 关键词:干旱期水分运移土壤水势江汉平原
- 一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属于生态水文科学领域,包括:设定土壤水分运移的模拟参数;运用局部单元格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推导改进型的有限分析计算格式,获得有限分析计算模型;将所述模拟参数带入所述有限分析计算模型,...
- 张在勇刘招肖瑜刘鸿志曹林顺
- 一种煤矿开采裂缝地区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开采裂缝地区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方法,包括:一、测量数据的采集;二、采集测量数据的预处理;三、获取煤矿开采裂缝地区的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四、建立煤矿开采裂缝地区模型,并根据建立的基质域水分运移方程和裂缝域水...
- 马婷张福荣李炳良王永维柳新强田正华黎飞明刘海弯
- 基于不同土壤转换函数的土壤水分运移模拟对比研究
- 2024年
- 土壤水力参数是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的关键输入。在野外应用中,土壤水力参数一般由土壤转换函数(PTF)基于土壤质地信息估计获取。为了对比分析不同PTF对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八个常用的PTF,基于七个FLUXNET中的站点,利用HYDRUS-1D软件开展了土壤水分运移的模拟。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PTF会导致预测结果的显著差异。对于VGM模型,Rosetta3是最稳定的PTF;对于BC模型,Cosby2是最稳定的PTF。基于本文的模拟结果,不同PTF应该在模型中比较使用,以避免由于PTF的选择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 陈思源王云权齐鹏飞孙自永
- 关键词:土壤水分运移土壤转换函数HYDRUS-1D
- 秸秆还田及蚯蚓活动对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S_(1)E(秸秆还田3000 kg·hm^(-2)+接种蚯蚓)、S_(2)E(秸秆还田6000 kg·hm^(-2)+接种蚯蚓)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21%~27.47%、0.43%~32.85%、1.00%~15.53%、3.25%~36.52%、2.97%~51.24%。CK、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51%、17.14%、17.66%、16.33%、17.94%、18.91%;S_(2)E处理土壤蓄水保水效果最佳,S_(2)、S_(1)处理次之,E处理效果最差。由小麦扬花期、收获期到玉米抽雄期、收获期,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含水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最大均值在玉米收获期(20.60%),最小均值在玉米抽雄期(8.63%)。相比于CK处理,其余处理均扩大了高含水区范围,且接种蚯蚓处理下土壤高含水区范围大于未接种蚯蚓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与>0.25 mm的大团聚体、SOC含量、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3~0.25 mm、<0.053 mm的土壤团聚体、pH值、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可见,秸秆还田与蚯蚓活动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扩大深层高含水区,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进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 霍蓉蓉马莉熊丽军
- 关键词:土壤水分运移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蚯蚓活动
- 黄土-古土壤互层对土壤水分运移及土体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模型进行水分入渗试验,研究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结构测试、分形维数和概率熵等指标的计算,分析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对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透水性弱,湿润锋抵达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产生瞬态滞水,且随着入渗强度增加滞水时间增加;古土壤层影响下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的滞水会导致孔隙结构相互连通,孔隙空间平均增加4.13%,孔隙方向概率熵平均减少0.029,分形维数平均减小0.076,即古土壤层的阻水作用使得界面处黄土的孔隙空间增大,孔隙排列有序,孔隙形态规则。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 李培月李佳慧李佳慧吴健华陈银富
-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土柱试验水分入渗
- 白洋淀上游不同树龄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对次降雨的响应
- 2024年
- 山区植被恢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但随树种恢复年限增加和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森林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发生改变。研究不同林龄树种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规律,对山区植被建设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调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白洋淀上游山区崇陵流域内两种典型人工侧柏林(90 a成熟林和60 a中龄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极端丰水年)和2022年(平水年)降雨集中时段实时监测了林地土壤层(0—100 cm)水分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侧柏人工林土壤水分运移过程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成熟林和中龄林土壤水分对降雨的总响应次数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在10 cm处最大,分别为31次和34次。土壤水分峰值与峰值雨强的时间差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在100 cm处最大,分别为82 h和42 h。(2)降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林龄侧柏地的湿润锋运移速率(V_(wf))和土壤含水量最大增幅(Δθ_(max))差异明显。成熟林V_(wf)和Δθ_(max)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而中龄林在50 cm以下土层湿润锋运移速率明显加快(深层比浅层快6.9 cm/h),土壤含水量最大增幅变大(深层比浅层增幅大0.021 m^(3)/m^(3)),且均大于成熟林(分别大出3.3 cm/h和0.037 m^(3)/m^(3))。中龄侧柏林需要较小的降雨量(18.8 mm)即能入渗至100 cm土层,且入渗过程中优先流发生频繁。(3)次降雨事件下中龄侧柏林0—100 cm土壤储水量(W)增量显著大于成熟侧柏林,2021年和2022年研究时段内降雨使中龄侧柏林W最大分别增加291 mm和234 mm,使成熟侧柏林最大增加199 mm和167 mm。(4)降雨量和峰值雨强与响应次数、响应最大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增幅和湿润锋运移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是影响土壤水分动态响应过程的主控因素。研究可为气候变化下白洋淀上游流域水土保持、洪涝灾害防御和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叶鑫马英高光耀王洁
- 关键词:侧柏土壤水分
- 毛乌素固定沙丘坡面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研究
- 土壤水分对不同规模的径流、入渗和蒸散过程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陆地浅表层的水文循环。在区域尺度上,地形是土壤水分空间再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本文以毛乌素沙地沙丘坡面为研究对象,以沙丘-丘间低地...
- 高万德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相关作者
- 程东娟

- 作品数:143被引量:43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膜孔灌 盐碱地 保水剂 土壤水分 覆膜
- 王利书

- 作品数:51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
- 研究主题:土壤水分运移 灌溉 累积入渗量 秸秆 盐碱地改良
- 尹娟

- 作品数:111被引量:5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马铃薯 枸杞 灌溉定额 水肥耦合 滴灌
- 朱德兰

- 作品数:336被引量:1,307H指数:20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灌水器 滴灌 涌泉根灌 灌溉 微孔陶瓷
- 任改萍

- 作品数:8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灌水器 微孔陶瓷 土壤水分运移 渗灌 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