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7 篇“ 土壤氮素平衡 “的相关文章
缓/控释硫酸铵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2024年 为筛选工业副产物—硫酸铵的最优处置措施,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施氮水平:常规施肥(C)、减量施肥(D);副因素为氮肥类型:尿素(U)、硫酸铵(AS)、缓/控释硫酸铵Ⅰ型(ASN、硫酸铵+硝化抑制剂)、缓/控释硫酸铵Ⅱ型(ASO、油脂包膜硫酸铵)、缓/控释硫酸铵Ⅲ型(ASH、油脂-腐植酸包膜硫酸铵),共10个处理,研究辅以不同增效措施后,硫酸铵施用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氮吸收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肥下,ASO处理的单穗重、穗长和植株干物质量均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1.80%~30.29%、2.00%~13.91%和5.65%~24.21%。常规施肥下U处理玉米农艺性状指标高于其他氮肥类型处理。两种施氮水平下,缓/控释硫酸铵型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5.36%~25.93%和9.82%~32.76%,以ASO处理最优,且其在减量施肥下的玉米叶片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则均以AS处理最低;ASH处理0~20 cm土层土壤 各形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类型,20~40 cm土层土壤 碱解氮含量是其他处理的1.45~2.55倍;ASO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 碱解氮、铵态氮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说明ASO处理具有较好的缓/控释效果。所有氮肥类型在常规施肥下的表观氮损失均高于其减量施肥,且减量施肥下ASO处理的表观氮损失显著低于其他处理(U处理除外)。综上,与其他处理相比,减量施用油脂包膜硫酸铵可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降低土壤 表观氮损失。本研究为推动工业副产硫酸铵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闫双堆 江慧姝 董馨宇 张延慧 郭探文 韩莹 刘宇 闫秋艳关键词:硫酸铵 氮素平衡 控释尿素减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针对宁夏银北平原春玉米生产过程中氮肥施用过量,产量效益难以协同提升等问题,本试验以联创82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尿素施用(UR:N 300kg/hm2,基追比为6:4),减氮20%下50%常规尿素+50%控释尿素(UR+... 王寅萍关键词:控释尿素 氮素利用率 土壤氮素平衡 减施氮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被引量:7 2022年 为解决设施黄瓜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氮肥效率低、氮素 损失严重、果实品质变劣等问题,采用田间原位试验法,在农民习惯施氮肥基础上设置不同程度减施氮肥处理,研究各减氮处理对黄瓜产量、品质、土壤 氮素 转化和氮素 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氮肥减氮20%(N3)较农民习惯施氮肥(N1)处理的黄瓜Vc、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分别提高8.34%、8.18%、56.78%,黄瓜产量增加3.34%;同时较其他减施氮肥处理的黄瓜Vc、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分别提高7.93%~15.42%、0.79%~37.05%、1.10%~40.00%,黄瓜产量增加1.28%~39.64%。农民习惯施氮肥减氮20%~50%处理(N3~N5)的土壤 残留氮累积较其他处理降低22.50%~28.22%,氮盈余量减少15.92%~37.19%。农民习惯施氮肥减氮20%(N3)的氮肥农学效率高于其他处理12.32%~26.76%。农民习惯施氮肥减氮20%能够显著增加设施黄瓜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氮素 损失、降低土壤 氮盈余量,为设施黄瓜减肥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郭润泽 杨扬 王艳群 孙坤雁 彭正萍 姚培清 谢彬 门明新关键词:设施黄瓜 土壤氮素平衡 旱地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 氮素 平衡 对降水年型与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1 2022年 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氮素 利用及土壤 氮素 表观平衡 的影响,探讨渭北旱塬旱作麦田稳产增效的最佳氮素 投入量,为高效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以长6359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包括0、60、120、180和240 kg hm^(-2)(分别以N0、N60、N120、N180和N240表示),研究旱地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 氮素 平衡 对降水年型与施氮量的响应。连续3年定位试验表明:(1)降水年型对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收益影响显著,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欠水年分别增产33.6%和113.3%,经济收益提高2~3倍以上。冬小麦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与产量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丰水年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较平水年和欠水年分别提高4.7个百分点、0.6 kg kg^(–1)(平水年)和11.9个百分点、2.5 kg kg^(–1)(欠水年)。(2)无论何种降水年型,冬小麦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均以N180处理下最高,收获期0~100 cm土层土壤 硝态氮积累分别为108.9 kg hm^(-2)和113.6 kg hm^(-2);在欠水年则以N120处理下最高,收获期0~100 cm土层土壤 硝态氮积累为100.8 kg hm^(-2)。(3)通过最佳经济效益和最高产量来拟定氮素 投入阈值,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58.9~166.5、121.2~130.0和148.1~155.7 kg hm^(-2);通过土壤 氮库平衡 和最高吸氮量来拟定氮素 投入阈值,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66.5~190.3、109.6~147.7和153.5~198.9 kg hm^(-2)。综合考虑冬小麦高产高效及低土壤 氮素 损失下得出,渭北旱塬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量分别为158.9~190.3、109.6~147.7和148.1~198.9 kg hm^(-2)时,是兼顾产量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施氮量,可供本地区生产中参考。 郭星宇 刘朋召 王瑞 王小利 李军关键词:降水年型 渭北旱地 氮素平衡 冬小麦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方法】基于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施肥方案,设置不施氮(N0)、施氮200 kg/hm^2(N1)、施氮300 kg/hm^2(N2)和施氮400 kg/hm^2(N3)4个处理,测定加工番茄各生育期的生长、产量和土壤 氮素 等指标。【结果】(1)在苗期阶段,各处理对加工番茄的生长无显著差异;坐果期后,N2处理较其他处理可有效促进加工番茄的生长。2018年,红熟期N2处理下的加工番茄株高为85.5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期N2处理下的茎粗为18.40 mm,显著高于N0处理,但与其他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且2019年有同样变化趋势。(2)各处理土壤 硝态氮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中,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018年在拉秧期N3处理下的硝态氮含量主要残留在40 cm以下土层中,占总硝态氮含量的54.72%,且2019年有同样趋势,淋洗风险较大;N2处理下的土壤 硝态氮分布较均衡,可以有效降低土壤 氮素 的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3)土壤 剖面中硝态氮盈余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N0、N1、N2处理下的氮素 主要以作物吸收的方式带出土壤 ,N3处理下的氮素 主要残留在土壤 中;N1处理可降低氮素 在土壤 中的残留量,但也降低了氮素 的利用率,N2处理有利于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降低氮肥表观残留率,N3处理促进了作物对氮素 的吸收,但加大了氮素 在土壤 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 利用率。【结论】在基于加工番茄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氮素 运筹方案下,加工番茄苗期阶段,按N1处理施44 kg/hm^2减氮施肥,在开花期以后,施氮按N2处理施234 kg/hm^2的氮运筹可促进植株生长,且土壤 氮素 残留相对较少,保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景博 牛宁 张文龙 刁明关键词:加工番茄 土壤硝态氮 土壤氮素平衡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氮素 利用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被引量:18 2020年 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剖面土壤 无机氮积累、氮素 平衡 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线性加平台回归方程,求得2012~2019年最高玉米产量所需的适宜施氮量依次为202.7、193.7、182.2、171.2、163.6、156.1、150.7和150.5 kg/hm2。氮素 表观损失量和土壤 残留矿质氮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两者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每增加10 kg/hm2施氮量,土壤 残留矿质氮量、氮素 表观损失量分别增加9.09~10.34、5.89~7.34 kg/hm2。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各处理间玉米吸氮量差异不显著,土壤 残留矿质氮、氮素 表观损失量之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两年氮肥利用率分别达到最高(75.2%和92.3%)。当施氮量为210~330 kg/hm2,剖面土壤 无机氮残留量显著增加,造成土壤 无机氮在土壤 深层(60~100 cm)的大量累积。 高洪军 彭畅 窦森 张秀芝 李强 李素琴 朱平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无机氮 氮素平衡 氮肥利用率 水稻长期氮肥效率和土壤 氮素 平衡 被引量:1 2019年 通过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平衡 施肥(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MNPK)4个处理,利用8年水稻定位试验数据,分析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氮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研究了水稻生长期土壤 和环境氮素 供应状况、氮肥效率和土壤 氮素 表观平衡 等。结果表明,8年CK的水稻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9.42 t·hm-2,相当于NPK的77.5%,因此,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22.5%。平均每年不施肥的土壤 自然供氮131.4 kg·hm-2,相当于平衡 施肥的71.4%。水稻地上部吸氮量的74.5%来源于籽粒。在平衡 施肥条件下,每施入1 kg氮肥,可生产籽粒61.1 kg,每吸收1 kg氮素 ,可生产籽粒平均为66.1 kg。由于作物对氮素 不断的吸收,造成CK的土壤 每年氮素 亏缺131.4 kg·hm-2,在年平均施氮量208 kg·hm-2的条件下,NP可使土壤 每年氮素 出现盈余326.1 kg hm-2,但NPK的土壤 氮素 盈余量反而出现下降,尤其MNPK,土壤 氮素 盈余量比NP降低85.8%。 许海敏 王顺法 冯敏谢 唐旭关键词:水稻 微喷水肥一体化下土壤 氮素 平衡 及环境效应 晋南地区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因灌水方式不合理和氮用量过大造成的水氮利用率低的问题,不合理的灌水施氮方式不仅会阻碍氮素 发挥其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还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这已成为限制晋南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 刘彩彩关键词:冬小麦 水肥一体化 土壤氮素 环境效应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 吸收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9年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氮素 吸收及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2017—2018年在豫南稻区以5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82.5、165、247.5和330 kg·hm^-2),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水稻产量、氮素 累积量,分析氮素 利用率和土壤 氮素 平衡 。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郭陆滩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41.3%~82.0%;洋河试验点5个品种增产率22.5%~44.8%。根据方程拟合结果郭陆滩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69~209 kg·hm^-2,产量变幅为9 581~13 081 kg·hm^-2,氮素 累积量为143.8~251.6 kg·hm^-2,氮素 利用率47.1~57.6 kg·hm^-2;洋河试验点的5个品种推荐施氮量变幅为104~213 kg·hm^-2,产量变幅为8 716~10 675 kg·hm^-2,氮素 累积量为105.3~193.0 kg·hm^-2,氮素 利用率35.9~39.8 kg·hm^-2。本试验设置中,在较高产量时,氮肥利用率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条件下,洋河试验点施氮量151 kg·hm^-2为宜,郭陆滩试验点施氮量192 kg·hm^-2为宜。 肖荣英 王开斌 刘秋员 雷振山 金明慧关键词:氮肥 水稻 氮肥利用率 土壤氮素平衡 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 氮素 平衡 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9年 以冬小麦‘衡4399'、‘藁优2018'为研究对象,于河北正定设置不同施氮处理(No、N158、N225、N270和N293),研究施氮量与冬小麦产量、品质(蛋白质含量)及土壤 氮素 表观盈亏量的关系,构建基于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氮素 投入阈值。结果表明:在施氮量225 kg N/hm2处理时,冬小麦产量最大,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有下降趋势;在施氮量270 kg N/hm2处理时蛋白质含量最高,随后趋于稳定且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0~200 cm土壤 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第二季冬小麦累积峰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各处理0~90 cm氮素 表观盈亏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各施氮处理均表现为盈余。因此,在综合保障冬小麦高产、高经济效益和低土壤 氮素 损失前提下,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 投入阈值分别为149.9~255.6 kg N/hm2和237.9~260.0 kg N/hm2,而综合考虑冬小麦高产与优质,研究区两季冬小麦氮素 投入阈值分别为255.6~300.0 kg N/hm2和260.0~305.0 kg N/hm2。可见,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对氮素 供应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对于氮素 需求较高,将小麦品质加入到评价指标后提出的氮素 投入阈值普遍偏高,过高的氮素 投入会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且环境污染风险增加。 吕敏娟 陈帅 辛思颖 佟丙辛 王释强 薛澄 马文奇 魏静关键词:施氮量 蛋白质含量
相关作者
王朝辉 作品数:286 被引量:5,149 H指数:4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旱地 硝态氮 小麦 冬小麦产量 张秀芝 作品数:96 被引量:1,222 H指数:21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黑土 玉米 春玉米 长期施肥 秸秆还田 宁运旺 作品数:145 被引量:1,208 H指数:20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甘薯 水稻 施肥 养分吸收 化肥 李前 作品数:120 被引量:1,134 H指数:21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春玉米 春玉米产量 施肥装置 养分吸收 侯云鹏 作品数:201 被引量:1,622 H指数:25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春玉米 施肥 春玉米产量 养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