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35篇“ 团聚体稳定性“的相关文章
土壤团聚稳定性表征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025年
团聚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其稳定性显著影响土壤结构与质量,深入研究团聚稳定性对更好地改良土壤结构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土壤团聚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团聚稳定性不同表征和评价指标.通过梳理发现,尽管目前报道了大量团聚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但是各种研究方法优劣参半,衍生出的评价指标尚未统一化、规范化,导致其结果往往可比性较差.由此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方向:(1)加强土壤团聚稳定评价研究;(2)探索土壤团聚微结构研究新方法;(3)建立统一的土壤团聚稳定性评价标准.
李惠惠孙浩宇赵建荣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方法评价指标
典型黄绵土团聚稳定性变化对植被演替的响应
2025年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地、沙棘、山杨和辽东栎)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采用高能水分特性法测定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团聚稳定性,探究其变化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表层(0~15 cm)土壤团聚稳定性指数(SR)表现为草地(0.43)<农田(0.46)<沙棘(0.49)<山杨(0.59)<辽东栎(0.70),亚表层(15~30 cm)土壤SR则表现为农田(0.36)<草地(0.46)<辽东栎(0.52)<沙棘(0.65)<山杨(0.68)。整上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团聚稳定性不断增强,表层土壤团聚稳定性不完全高于亚表层。除土壤有机碳外,团聚稳定性与土壤粒径组成的关系同样密切,其中有效砂粒为土壤团聚稳定性最主要的响应因子。
郭正张风宝黄悦李玄添李潼亮申楠杨明义杨明义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植被演替团聚体稳定性
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
2025年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以大团聚(>0.25 mm)为主,大团聚比例皆达90%以上,其中>2 mm的团聚结构占比最大,微团聚(<0.25 mm)比例不足10%,说明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的土壤团聚都具有强团聚性的特点。②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得到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中>2 mm团聚的占比明显减少,0.25~2 mm占比增加;在0—40 cm土层中,64 a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占比和水稳性特征值显著高于其它林龄,表明木荷人工林在过熟林阶段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最好。③不同粒径土壤团聚随林龄、土层深度及林龄×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中林龄的影响最明显;而在水稳定性团聚中,林龄、土层、林龄×土层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团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产生显著影响(P<0.05)。
陈凡王利艳曹睿倪薛俊宙崔永红熊雨忠李明
关键词:木荷人工林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2025年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影响土壤团聚稳定性季节变化的因素,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团聚稳定性拟合方程。[结果]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稳定性随季节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均与裸地样地差异性显著(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稳定性受根系密度影响显著(p<0.05),此外,青蒿样地土壤团聚稳定性与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稳定性可以用根系密度和土壤紧实度很好地拟合(R^(2)=0.730,NSE=0.730)。[结论]两种草地的根系结构均可以提升黄棕壤的土壤团聚稳定性,并显著影响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根系结构对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杨程高歌雷少华耿韧周岩金秋赵广举卢慧中孙国昌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植物根系
黄土丘陵边坡植被对土壤团聚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
2025年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破坏率依次为裸地>灌木>草本。土壤水稳定性团聚平均质量直径(MWD)在0~1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草本>裸地,在>10~3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裸地>草本;同一深度,灌木和草本土壤K_(s)均大于裸地,>10~30 cm土层深度的灌木和草本K_(s)提高显著(P<0.05);同一深度,F_(c)为草本>灌木>裸地。黄土丘陵边坡路段,灌木和草本增加浅层(0~20 cm)土壤水稳定团聚质量分数,降低团聚破坏率;草本植被受干湿交替的影响,导致土壤团聚粒径减小,MWD减小,F_(c)增加;灌木增加土壤F_(c)和MWD。灌木和草本植被均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张二芳郝旺林苗苗
关键词:黄土丘陵边坡植被类型团聚体稳定性饱和导水率
不同密度蚯蚓对毛竹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2025年
蚯蚓在调节土壤团聚和土壤有机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同密度蚯蚓如何影响毛竹林土壤团聚组成、稳定性和各粒级团聚有机碳尚不清楚。为研究不同密度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团聚组成、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机制,在毛竹林中设置对照(CK,无蚯蚓)、当地蚯蚓密度(OE,50 cm×50 cm×40 cm添加8条蚯蚓)和2倍蚯蚓密度(DE,50 cm×50 cm×40 cm添加16条蚯蚓)处理,进行180 d的野外原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OE和DE处理水稳性大团聚(>2 mm团聚)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62.8%和35.1%。添加蚯蚓处理提高了土壤团聚稳定性,且DE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OE处理。OE和DE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各粒级团聚有机碳含量,且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9.1%和24.0%。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均显著相关。随机森林分析显示,OE处理的全土有机碳含量受各粒级土壤团聚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而DE处理的全土有机碳含量受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综上,蚯蚓对土壤团聚的改良提升了全土有机碳含量,且高密度的蚯蚓会促进更多的团聚有机碳形成,提高土壤团聚稳定性
邱裕丰唐荣贵沈玉叶陈有超刘益宏蔡延江
关键词:毛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
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团聚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2025年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增温对土壤团聚及其碳、氮的影响,通过采取OTC增温小室模拟增温,设置对照(CK)、低增温(T1)、高增温(T2)三个处理,对土壤团聚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及团聚有机碳、全氮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以大团聚和微团聚为主要组成部分,不同幅度增温处理使大团聚和微团聚在土壤中所占比例减少,导致土壤团聚稳定性下降。(2)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层,增温处理对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呈负面影响。(3)土壤团聚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稳定性越好,土壤团聚对于有机碳、全氮的物理保护作用越强。综上,气温升高会导致高寒沼泽草甸土壤稳定性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
马群白炜牟国旭陈梦佳马若冰王一博
关键词:模拟增温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
藏东南林线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团聚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雪层杜鹃林和草甸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的组成及土壤理化指标对团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含量显著高于<0.25 mm的团聚含量;草甸和灌木林土壤团聚稳定性始终高于乔木林,0~10 cm土层中方枝柏林土壤团聚稳定性最差,10~20 cm土层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团聚稳定性最差;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的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具而言,土壤pH值越低、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毛管持水量越大或孔隙度越大,土壤团聚稳定性就越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海拔山区土壤质量和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朱思洁张波张波丁慧慧郭亮娜李江荣
关键词:植被类型团聚体稳定性
基于Meta分析的长期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团聚是土壤结构与肥力的重要指标,受到施肥类型等人为管理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法,探索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稳定性(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影响。收集了48篇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建立了不同施肥和团聚稳定性的数据库,包含292个独立的组成对数据,分析不同施肥类型、作物种植制度及土壤类型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均显著提升土壤团聚MWD。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提升21.46%)和单施有机肥(提升17.17%)的效果分别是单施化肥(提升6.22%)的7.9倍和6.4倍。施用秸秆对MWD的影响(27.79%)显著优于粪肥(14.01%)。此外,施肥年限的增加与MWD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降水、蒸发量和气温均与MWD呈显著正相关。最佳施肥量为化肥>0.3 t/hm^(2)、有机肥5~10 t/hm^(2)、有机无机配施1~10 t/hm^(2),显著提升土壤团聚稳定性,同时土壤性质及环境因子(如pH、全氮、全磷、全钾)对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表明施肥类型对土壤团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强调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在提升土壤结构方面的重要性,为优化土壤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汤营营唐贤赵建荣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META分析土壤结构长期施肥中国农田
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团聚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是深入了解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碳汇能力的关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固碳能力。为探究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以宜昌市下牢溪柏树林(CF)、农田(VF)、石坎农田(ST)、石坎人工林(SF)、天然林(NF)5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经过干、湿筛对比分析各土地类型土壤粒径分布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变化,以期为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 mm机械稳定性团聚质量分数比例最多,且呈随粒径减小质量分数降低的趋势;CF土壤的>2 mm水稳性团聚质量分数比例最多,农耕地则相反。2)CF和N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和水稳性团聚的平均质量直径(M_(WD))和几何平均直径(G_(MD))均比农耕地高,其中CF样地的土壤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表明CF样地具有较高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3)土壤各粒径团聚SOC质量分数表现为林地较农耕地显著增加,>0.25 mm团聚SOC质量分数最高,土壤团聚LOC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同团聚SOC类似。4)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SOC质量分数与分形维数和土壤可蚀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M_(WD)和G_(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 mm水稳性团聚质量分数对土壤水稳性影响最显著,表明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团聚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团聚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团聚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实行人工植林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促进鄂西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何志腾夏栋罗婷蒋佳媛赵冰琴付亮吴琼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活性有机碳喀斯特地区

相关作者

李永梅
作品数:161被引量:1,425H指数:21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间作 坡耕地 烤烟 氮 团聚体稳定性
范茂攀
作品数:126被引量:806H指数:16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间作 坡耕地 土壤团聚体 玉米 团聚体稳定性
安韶山
作品数:167被引量:3,118H指数:3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王自林
作品数:52被引量:434H指数:12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坡耕地 间作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团聚体 滇池流域
彭新华
作品数:94被引量:1,438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壤 砂姜黑土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结构 长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