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32 篇“ 喂养不耐受 “的相关文章
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feeding intolerance,F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喂养 不 耐受 早产儿199例(FI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喂养 耐受 早产儿203例(非FI组),收集两组早产儿的胎龄、体质量、生后开奶时间等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FI的影响因素。结果402例患者中男200例、女202例,胎龄24.57~36.86周、平均(32.92±2.99)周,FI发生率为49.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越长(OR=0.270,95%CI:0.151~0.482,P<0.001)、出生体质量越重(OR=0.351,95%CI:0.212~0.582,P<0.001)的早产儿越不 容易出现FI,多胎(OR=2.295,95%CI:1.177~4.476,P=0.015)、生后24 h内接受有创呼吸支持(OR=4.455,95%CI:1.071~18.523,P=0.040)的早产儿更容易出现FI。结论需关注出生体质量轻、胎龄短、生后24 h内接受有创呼吸支持、多胎早产儿的喂养 问题。 毛改 常莹 李敏 李颖关键词:喂养不耐受 胎龄 新生儿喂养 不 耐受 的护理及抚触效果观察 2025年 目的 研究分析护理及抚触对新生儿喂养 不 耐受 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84例行奇偶数分配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做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行护理及抚触干预,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新生儿生长发育各情况比对,观察组均略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对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行护理及抚触,可使患儿病症反应得到有效改善,有助于维护其生长发育。 陈海英 钟水平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 护理 干预效果 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分析 2025年 本研究旨在探究护理干预对改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临床成效。方法 于本次研究内,择取 100 例于医院接受诊治的早产儿,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划分为两组。其一为 A 组,予以常规护理;另一为 B 组,施行护理干预。研究核心聚焦于审视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组间有关不 耐受 症状改善的时间指标,比对各项生长发育状况的调研目标。结果 研究成果明晰地表明,接受护理干预的 B 组患儿于诸多关键指标中呈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其喂养 不 耐受 的改善时长更短,体重递增速率更快,临床疗效优于 A 组(P<0.05)。结论 此次调研揭示,护理干预于人性化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产儿这一高度仰仗外界支持的群体而言,科学的护理干预不 单是一种治疗方式,更是一种保障机制。它凭借细致入微的关怀,弥补了早产儿发育方面的缺陷,为其谋取了更为良好的生命起点。 李丽娟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干预 早中期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肠道菌群特征研究 2025年 目的了解早中期喂养 不 耐受 (Feeding intolerance,FI)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特征,为不 同胎龄早产儿FI的早期防治提供精准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出生胎龄28~34周FI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胎龄<32周为早期早产儿FI组(EFI组),胎龄32~34周为中期早产儿FI组(MFI组)。收集两组患儿FI症状发生24h内(急性期)及FI缓解后24h内(恢复期)的粪便标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统计、多样性、构成及差异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胎龄28~34周FI早产儿40例,其中EFI组和MFI组各20例,收集FI急性期及恢复期粪便样本共80份。EFI组与MFI组急性期肠道菌群OTUs个数无明显差异,EFI组与MFI急性期OTUs个数均高于恢复期;EFI组与MFI组急性期肠道菌群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而恢复期肠道菌群群落组成相似;早中期早产儿FI急性期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及Shannon值均高于恢复期。在细菌门水平上,主要菌群种类相同,但在相对丰度较少的特异菌种占比存在差异。对关键菌群差异分析发现,早中期不 同胎龄早产儿FI的差异菌群主要为韦荣氏菌属(LDA=4.035,P=0.035)、狭义梭菌属(LDA=4.501,P=0.035)、柠檬酸杆菌属(LDA=3.974,P=0.023);早期早产儿FI急性期梭菌属(LDA=3.980,P=0.006)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恢复期,而中期早产儿FI急性期狭义梭菌属(LDA=4.512,P=0.0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恢复期。结论韦荣氏球菌属、狭义梭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是造成早中期不 同胎龄FI肠道菌群差异的主要类群,早中期不 同胎龄早产儿FI症状缓解时梭菌属丰度均下降,但不 同胎龄下降的梭菌属种类有差异。 傅春燕 许景林 王赫 陈冬梅关键词:胎龄 早产儿 肠道菌群 喂养不耐受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喂养 不 耐受 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新生儿喂养 不 耐受 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新生儿科病区收治的CCHD患儿的术前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发生喂养 不 耐受 分为喂养 不 耐受 组和喂养 耐受 组,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CHD新生儿术前喂养 不 耐受 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术前喂养 不 耐受 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53例,喂养 耐受 组31例(58.5%),喂养 不 耐受 组22例(41.5%)。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日龄、早产、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总蛋白、术前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列地尔使用、肠内营养种类、CCHD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 耐受 组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完全肠内喂养 比例高于喂养 不 耐受 组,术前血红蛋白、血气乳酸峰值、使用呼吸机支持比例低于喂养 不 耐受 组(P<0.05)。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气乳酸峰值增加是术前喂养 不 耐受 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乳酸峰值联合预测术前喂养 不 耐受 的曲线下面积为0.944,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95.5%。结论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血气乳酸峰值增加可能会增加CCHD新生儿发生喂养 不 耐受 的风险,两者联合检测对CCHD新生儿术前喂养 不 耐受 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昭力 贺晓日 陈平洋 王涛 李雯 董青艺 龚晓云 杨勇晖 胡劲涛关键词:新生儿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 术前肠内营养 喂养不耐受 中医宫音对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中医宫音对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防治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6月在广东祈福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80例,采用简单数字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早产儿管理指南规范诊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方案给予中医宫音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指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 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6天以及治疗结束时)快速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检查结果;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睡眠时间、奶量情况以及血清硫胺素水平。结果: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指标腹胀、呕吐的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胃潴留情况。两组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组在治疗6天时AABR检查通过率均较治疗前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6天、治疗结束时AABR检查通过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早产儿治疗后体重、睡眠时间以及每日进奶量、血清硫胺素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早产儿通过中医宫音治疗后可预防喂养 不 耐受 情况,增加早产儿的体重、每日睡眠时长以及进奶量,且AABR检查不 会受到音乐刺激的影响,还可提升通过率,并在宫音治疗后显著提升血清硫胺素水平。 李孟 王瑜 王启斌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全流程母乳喂养 宣教对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发生率控制作用研究 2025年 探讨全流程母乳喂养 宣教对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发生率控制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历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的4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全流程的母乳喂养 宣教,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喂养 不 耐受 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母乳喂养 开始、吸吮能力建立等临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护理前体重、头围、身长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两组各指标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 不 耐受 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流程的母乳喂养 健康教育策略,在预防早产儿喂养 难题上展现出显著的成效,能够有效管理喂养 不 耐受 的情况,它对于早产儿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体格发育尤为有益,在实践中被证实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宜广泛推行。 张俊洋 梁湘云 梁姗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生长发育 抚触联合母乳口腔护理对降低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效果观察 2025年 研究显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与母乳口腔护理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在临床层面上对减轻喂养 不 耐受 现象具有显著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对90名患有喂养 不 耐受 症状的早产儿进行了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包含45名成员。在对比组中,实施了以触抚与生理盐水为基础的口腔清洁,而实验组则选择了触抚与母乳相结合的口腔清洁方式。对两组早产儿实施护理,评估其效果,涉及诸多细致的指标:对两组病患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其禁食时长、洗胃频次、首次哺乳时间、胃内残留量、实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节点以及体重日增幅度;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胃肠道并发症的记录,涵盖呕吐、腹胀、腹泻及胃肠道出血等症候,评估其发生率;在评估过程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成为家属关注的焦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禁食期显著缩短,且洗胃频次显著降低;在实验组中,首次实施开奶及实施全肠内喂养 的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有显著提前;在进食之后,对照组的胃内残留量相对较低;在比较中,实验组的日增重显著超越了对照群体,且各项指标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在对比观察中,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比率为8.9%,这一数据远低于对照组的37.8%,且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护理服务质量在观察组家属中获得了93.3%的满意度,这一比例显著超出对照组的64.4%,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5)。结论 在处理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状况时,采用抚触与母乳口腔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可显著减少禁食期时长,降低洗胃操作的频次,并促进首次哺乳及全面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进而降低胃肠道不 良反应的比率,减少胃内容物的残留,加速体质量的提升,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实施此护理模 李美玲 林艳梅 黄立郑 杨永丽 宁玉丽关键词:抚触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营养强化与吸吮训练双重干预在改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中的效果分析 2025年 探讨营养强化与吸吮训练双重干预对改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无严重先天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3)和干预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喂养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营养强化与吸吮训练双重干预。比较两组达全胃肠道喂养 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速度、新生儿胃肠功能评分、喂养 不 耐受 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的达全胃肠道喂养 时间、住院时间、喂养 不 耐受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肠胃功能评分、体重增长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强化与吸吮训练双重干预能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 不 耐受 ,显著缩短达全胃肠道喂养 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体重增长,降低喂养 不 耐受 发生率,提高胃肠道功能。方法 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韦小令关键词:营养强化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益生菌结合早期微量喂养 对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临床症状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结合早期微量喂养 对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临床症状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榆林市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200例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给予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 ,给予观察组益生菌结合早期微量喂养 。比较两组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呕吐停止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 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PA、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喂养 不 耐受 新生儿通过应用益生菌结合早期微量喂养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营养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师雪艳 李慧关键词: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 益生菌 早期微量喂养 临床症状 白蛋白 前白蛋白
相关作者
朱建幸 作品数:160 被引量:765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婴儿 喂养不耐受 晚期早产儿 彭文涛 作品数:107 被引量:427 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共词分析 护士 器械 柳国胜 作品数:219 被引量:1,000 H指数:1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早产儿 新生儿 婴儿 胎鼠 妊娠糖尿病 陈琼 作品数:103 被引量:189 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婴儿 壳体 汪浩文 作品数:55 被引量:177 H指数:7 供职机构:池州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骨髓 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