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篇“ 司法信任“的相关文章
- 智能时代的司法信任挑战及可信标准构建
- 2025年
- 一直以来,司法体系致力于不断提升多元沟通交互、程序平等对待、流程公开透明,以强化人际信任、制度信任、认同信任的基石。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场景的丰富,限缩了人际沟通的场景,凸显了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的风险,阻断了认知—共情—认同—信任的心理链条。为破解机器介入窄化人际交往场景、智能应用冲击制度效能设定、自动决策引发价值共识危机等风险,应坚持“人机协同、以人为本、机器辅助”的理念和原则,探求司法信任机理与智能技术的耦合机理,构建可靠可控、透明可释、数据保护、明确责任、多元包容的可信标准,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信任机制,真正赋能中国式司法现代化。
- 徐骏丁佳宁
- 关键词:司法信任人机协同
- 犯罪治理如何影响民众的司法信任——基于全国样本的跨层模型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多期样本与省级区域年鉴资料的嵌套数据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跨层分析后发现,刑事犯罪率与犯罪被害经历均会显著降低我国民众的司法信任,刑事犯罪率对于法院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警察信任;犯罪治理评价能够部分中介犯罪治理状况对于司法信任的影响,且该跨层中介机制在警察信任与法院信任的解释模型中均成立;互联网使用在犯罪治理评价与司法信任的关系中起到了强化型调节机制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犯罪治理与司法信任的理论关系模型,研究结论对于犯罪治理主体感知民情民意具有启发意义,也为数字时代基于民众感知的犯罪治理体系优化,以及社会整体司法信任水平的提升指明了循证思路。
- 许博洋
- 关键词:司法信任互联网使用
- 司法信任的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的实证研究
- 2024年
- 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基于环境因素的变迁,中国的制度体系、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遭遇了相当程度的“信任危机”。民众对司法机关信任的缺失尤其制约了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本研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发现“制度论”框架下的腐败感知、安全感和行贿受贿承担的风险,“文化论”框架下的对他人的信任和“社会资本论”框架下的政治兴趣,均显著影响着民众的司法信任。为了提升司法信任度,应当推进司法领域反腐倡廉常态化和制度化,提升司法服务体验,重建社会信任文化,提升民众的政治参与度,通过外在环境的改善,逐步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任。
- 印波梁涛
- 关键词:司法信任文化论
- 司法信任影响村委会换届选举吗?——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24年
- 本文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运用交叉表、ANOVA、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了个人、家庭、政治、司法四个因素对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之间的作用。发现:个人因素中年龄、学历、政治面貌、户口性质、涉农工作经历、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水平、政治因素中政治参与态度与频度、司法因素中司法信任度对于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显著性影响,并且司法信任度越高,参加换届选举的概率就越大,但是个人因素中性别、家庭因素中父辈学历对参加换届选举没有显著性影响。为此,司法机关应做好换届选举的法律保障,落实检察开放日、乡间检察、送法入户等活动,提升司法公信力,吸引更多村民参加换届选举。
- 王创杨洋
- 关键词:司法信任村委会换届选举
- 公平感知、社会资本与农村居民司法信任——基于CSS2021数据的SEM分析
- 2024年
- 提升农村居民司法信任水平,对于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CSS2021年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公平感知对农村居民司法信任的影响,同时检验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在对全国6594份居民样本分析后发现,社会公平感知已构成农村居民司法信任的重要来源;机会公平感知对农村居民司法信任的影响明显强于结果公平感知,同时政治权利对机会公平感知的贡献程度较高;社会资本对于农村居民司法信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社会公平感知与司法信任之间起着中介传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通过长期性的制度建构,保障农民个体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准入和竞争机会,同时通过多元手段有效培育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司法的信任。
- 龚宇润刘宏伟
- 关键词:社会公平司法信任社会资本农村居民
- 智能司法信任机制的法律构建被引量:8
- 2023年
- 传统司法信任包括基于对司法制度、司法机构、司法工作者行为等司法内部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知信任,基于司法的运作能够满足公平感、正义感等情感预期而产生的情感信任和基于既有外部司法经验与司法情感产生的信念信任三个基本层次。在智能司法活动中,由于“技术信任”的客观属性,信任生成中的理性成分得到了强化和放大,情感与信念的成分则被相应地弱化。通过制度规范实现对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评估监管、增强司法人员在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恪守技术的工具属性、搭建制度化的沟通平台,以及保持同社会公众积极的互动与沟通、约束和引导新媒体的宣传等,是构建智能司法信任的重要方面。
- 郑智航
- 关键词:司法信任人工智能
- 立信持疑:法官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生产逻辑被引量:11
- 2023年
- 司法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微观和具体化的过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信任累积的结果。对司法信任生产逻辑的研究,通过聚焦于主体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可以提供对司法公信力形成的过程性认知。基于以上逻辑预设,在对Y市基层人民法院的田野调查中发现,面对当事人,法官一方面需要努力建立当事人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则需要时刻保持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并充分利用这种不信任来开展工作。“立信持疑”是法官生产司法信任的独特逻辑。法院组织合法性的日常实践、法官对风险的把控、程序性权力的行使是这一逻辑形成的核心因素。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关于司法场域中信任问题的讨论,亦即研究法官等司法主体之信任行动的意义不容忽视,个体行动的“双面性”和“不信任”行动有着丰富的背景与意涵。
- 黄瑞
- 关键词:司法信任司法公信力不信任
-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法院司法信任生态研究
- 2023年
- 社会对司法的认同反映民众对国家法治的信心。服判息诉的状况、生效裁判的履行比例、公众舆论对案件处置的基本态度等,能够客观地反映民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总体而言,我国司法信任的态势尚不容乐观,司法信任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权利救济制度权宜性、社会诚信规制不足、社会主体之间沟通路径不畅等方面的局限性。司法信任的提升,不但需要司法在政治上、专业上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社会应对能力,而且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统筹制度的配置与协同。
- 张榕李伟杰
- 关键词:司法信任
- 公众媒体使用对司法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
- 高效且可信的司法体系,是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道防线。公众对司法的高度信任有助于司法系统的合法性建构。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地位凸显。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官媒的影响力被削弱,公众的话...
- 施露
- 关键词:媒体使用司法信任官方媒体
- 媒体使用如何影响中国公民的司法信任——社会公平感的中介效应被引量:2
- 2023年
- 人们对现代法理型权威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司法信任。利用CGSS2017数据,揭示了媒体使用对我国公民司法信任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司法信任水平较高。新媒体使用不仅对公民的司法信任具有显著的直接抑制作用,而且会通过抑制公民的社会公平感间接地削弱司法信任;传统媒体使用对公民的司法信任则没有明显的影响。社会公平感在公民的新媒体使用和司法信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民的传统媒体使用和司法信任之间则不起中介作用。因此,在新媒体话语日趋强势、功能日益突出的信息化时代,相关管理机构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鼓励、引导新媒体使用恰当的媒体语言,在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框架内开展有利于塑造司法信任的客观、真实的报道和积极、健康的创作。
- 刘建荣付荣
- 关键词:媒体使用司法信任
相关作者
- 苏新建

- 作品数:16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程序正义 司法 主观 司法信任 法治
- 施露

- 作品数:9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莫来石 稀土金属 汽车尾气 催化氧化
- 郭春镇

- 作品数:69被引量:1,18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个人信息 法律 法治 人性尊严 人权
- 赵杨

- 作品数:12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新制度主义 司法信任 网络空间 人工智能 正义
- 肖志宏

- 作品数:9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信息安全 法律制度 信息安全法 《图书馆法》 公共图书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