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01篇“ 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相关文章
分混合”沉积的储层非均质性及形成机理——以渤海海域古近系沙河一、二段为例
2025年
【目的】混合沉积储层是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油气储层类型,但存在极强的非均质性。前人对“层系混合”型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开展了诸多探索,然而对“分型混合”沉积储层却缺少系统认识。近年来,渤海海域中—深层古近纪地层发现典型的“分混合”沉积并在其中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这为探讨此类储层非均质性的成因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方法】利用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资料,系统开展了“分混合”沉积非均质性特征与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研究区“分混合”沉积的储层类型包括原生生物混积滩和混积型碎屑流块体。不同储层类型分特征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这受控于不同因素影响:受古气候与物源影响,原生生物混积滩易分布于碎屑沉积侧翼或构造高部位;湖平面变化控制不同成因相的叠置差异。混积型碎屑流块体受古地貌与水深的约束,主要分布于凸起斜坡近端;水动力差异导致成因相垂向样式的频繁变化。其次,两类储层均呈现复杂的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受陆源碎屑分、选择性溶蚀量、白云岩化、胶结物产状与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构建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模式对混合沉积的分布预测与有利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叶茂松解习农杜学斌赵珂吴峰
关键词:非均质性储集性能沙河街组渤海海域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富有机质页岩层系震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5年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四段上亚段—沙河三段下亚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大量与古地震活动有关的震积岩,围绕其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震积岩和富有机质页岩,而且对页岩油气勘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识别出的震积岩包括软沉积物变形层和震浊积岩。研究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包括小褶皱、液化砂岩脉、负载构造、球枕构造、串珠状构造、布丁构造、小断层和自碎角砾岩。震浊积岩为深湖沉积物滑塌形成的厚度小于2cm的浊积层。古地震活动导致沉积物发生液化和脆性变形,造成沉积物的流动、失稳、压实和破裂,最终形成软沉积物变形和震浊积岩。受震中距、古地形坡度和陆源碎屑输入强度的影响,湖盆中心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震积岩的发育规模较湖盆边缘砂泥岩互层层系明显减小。震积岩的发育对于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也可以作为潜在的页岩油气储层。
侯中帅陈世悦杨怀宇张顺梁钊
关键词:震积岩古地震东营凹陷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1
2024年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s32亚段、E2s33亚段和E2s4段,其中E2s32亚段Ⅱ小层泥岩最为发育,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整体厚度约170 m。(2)研究区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可达1.60%,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82 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主要为浮游植物与高等植物混合贡献,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0.5%~1.5%,普遍达到大量生烃阶段,部分已达到高成熟演化阶段。(3)研究区深层烃源岩在距今38 Ma时进入生油窗,距今20 Ma时开始生成天然气;流体包裹体显示研究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分别为38~26 Ma和20 Ma~现今,与生烃演化史匹配。
朱康乐高岗杨光达张东伟张莉莉朱毅秀李婧
关键词: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成藏模式沙河街组古近系
渤海湾盆地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及其储层特征--以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为例
2024年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底板正常沉积层5层结构;②侵入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顶部发育有指相意义的捕虏体,微观上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由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宏观上侵入体多以低角度斜穿沉积地层等;变质带特征主要为:原岩为沉积岩,发育典型的变余结构,出现多种中低温热变质矿物及岩性为中低级热变质岩等;③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基质孔隙和裂缝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基质孔隙为变质砂岩烘烤变质改造后围绕变质矿物分布的次生“粒间孔隙”,裂缝主要为变质泥岩中的构造缝和侵入挤压缝,具有层状、斑状和沿裂缝浸染状3种分布方式;④变质带储层分布主要受热烘烤强度的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是有利岩相与热接触变质、侵入挤压和热液溶蚀等作用互相耦合共同控制的结果。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推动南堡凹陷接触变质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和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李文科吴小洲李艳东张研张昕王海
关键词:接触变质带储层特征古近系沙河街组南堡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河三段源-汇系统重建
2024年
基于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从物源岩性、分水岭和古水系、搬运通道3个方面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物源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沉积区古地貌恢复和剥蚀物源区古地貌回溯重建了古近系沙河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一个完整的近源搬运型源-汇系统,庙西北凸起为物源区,渤东凹陷为主要沉积区;庙西北凸起物源岩性包括中生界花岗岩、下元古界石英片岩及下元古界角砾岩;主分水岭沿凸起长轴呈近南北向展布,古水系散布其间,搬运通道主要为5个古沟谷和2个古断槽;渤东凹陷沙三段主要发育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差,岩石成分及矿物合均与庙西北凸起石英片岩及花岗岩较为匹配,扇三角洲沉积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在渤东凹陷北部以连片朵状扇三角洲为主,南部为孤立朵状。(2)沙三段沉积期,庙西北凸起剥蚀作用具有“西强东弱”的特征,古分水岭逐渐向西迁移,凸起中部及北部物源面积大、垂向高差大,物源供给能力更强;渤东凹陷沙三段厚度为100~600 m,具有东南薄、西北厚的特征,沉积中心位于区域北部,且北部地层剥蚀作用更强,向东部延伸长度可达3.2 km;扇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受控于物源区搬运通道,其发育规模则受控于物源区域面积,渤东凹陷北部及中部扇三角洲沉积体规模更大,是勘探有利区。
冯斌黄晓波何幼斌李华罗进雄李涛周晓光
关键词:古水系古地貌恢复扇三角洲沙河街组三段古近系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一段-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2024年
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一段-二段广泛发育混积岩。近年来桩海地区混积岩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已逐渐成为古近系重要的勘探目标。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孔-渗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桩海地区混积岩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混积岩中的陆源碎屑颗粒多为近源沉积,岩石成分成熟度低。来自长堤凸起的岩屑主要为中-酸性喷出岩岩屑,来自埕岛凸起的岩屑主要为石英岩等变质岩岩屑。用陆源碎屑、化学成因泥晶碳酸盐、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为三端元,将混积岩划分为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陆源碎屑含量在50%~85%)、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化学沉淀碳酸盐含量在50%~90%)、正混积岩(三分均<50%)、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4类。其中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5%~25%,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生物碎屑孔。泥晶化作用和环边亮晶胶结作用在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中发育程度最高,二者形成的刚性格架使得原生孔隙得以保留。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充注有利于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碳酸盐嵌晶胶结在正混积岩中最发育,持续的压实作用对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影响最大。沉积期较高的岩石结构成熟度和较高的生物碎屑含量,准同生期泥晶包壳的发育、大气淡水的淋滤以及环边亮晶胶结物的发育,埋藏成岩期发生的较强有机酸溶蚀是优质混积岩储层形成的有利条件。
佟欢朱世发崔航蔡文典马立驰
关键词:成岩作用古近系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2
2024年
润湿性影响储层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内容。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页岩开展接触角测定和自发渗吸实验,定量表征储层的润湿性特征,分析研究润湿性的主控因素,从而对储层进行优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沙河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中等,具有斑状润湿特征,总体为水湿-弱水湿。储层润湿性受有机质特征、矿物成、孔隙孔径大小和页岩油分控制。有机质和矿物成对润湿性的影响由固体颗粒本身的界面张力决定。有机质丰度越高,矿物成中钙质含量越高,储层的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含油性和页岩油分改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影响储层润湿性。储层含油性越好,原油中极性分越多,油湿性越好。孔隙结构通过毛细管力作用影响固、液表面的界面张力,进而影响润湿性。储层孔隙孔径越大,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从润湿性特征评价,纹层状富有机质富钙质页岩的亲油性最好,且在弱水湿条件下页岩油较易富集成藏,相对容易开采,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选择。
李倩文
关键词:页岩沙河街组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
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古近系沙河物源体系特征与演化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惠民凹陷江家店地区沙四上—沙三段物源体系认识薄弱,增加了砂体和储层预测的难度。系统分析物源体系特征及演化,可为砂体和储层预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特征元素、岩石分Q型聚类和砂砾岩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等分析,识别出研究区物源区和碎屑物质搬运路径,建立了物源体系演化模式。【结果与结论】沙四上—沙三段层序Ⅰ至层序Ⅴ的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与中生界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现为明显高Mg/Mn比值、Al/Mg比值和较高Al/Na比值、Ba/Mn比值的特点;岩石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现为五种QFR合,揭示了三大物源体系,包括过夏27—夏斜98井区物源体系、过夏37井区物源体系、过夏222—夏223—夏225井区物源体系;层序Ⅰ、层序Ⅱ时期,研究区东南侧的鲁西隆起区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砂体发育范围大,层序Ⅲ时期物源区明显后退,砂体规模变小,层序Ⅳ、层序Ⅴ时期物源区向湖盆推进,砂体展布范围再次扩大。
柴君林王艳忠王铸坤王淑萍李宇志弭连山周磊
关键词:聚类分析物源体系沙河街组惠民凹陷
页岩油富集可动性地球化学评价参数探讨——以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页岩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地球化学参数响应,研究评价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含油饱和度指数(OSI)及烃产率指数(PI)下限值。研究表明:页岩中的油在常规热解过程中,除了热解游离烃量(S1)之外,也对热解裂解烃量(S2)有贡献,影响了S2曲线的峰型及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页岩内由于原油富集,造成页岩热解参数呈现出异常高OSI和PI值、异常低T_(max)值,OSI值、PI值及T_(max)值之间具有协同变化的关系。富含油的贫有机质页岩的热解参数异常较为明显,富有机质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TOC)达到特定值后OSI和PI值趋于稳定。这些页岩由于液-固相互作用影响了烃类可动性下限值。威利斯顿盆地Bakken1口井和济阳坳陷沙河3口井系统解剖结果表明,这些井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值为50~75 mg/g,对应PI下限值为0.12~0.20,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与页岩岩性和原油性质密切相关,富碳酸盐页岩具有较低的OSI下限值。
刘惠民刘惠民黎茂稳包友书吴连波朱日房李政王鑫
关键词:沙河街组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源-储合类型与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合划分源-储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导条件和运聚动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存在源-储共生型(夹层型、互层型)、源-储紧邻型(源上型、源间型和源下型)、源-储间隔型(源下型)3大类6亚类源-储合,对应3种致密(低渗)砂岩油富集模式。②源-储共生型具有“强供烃-强动力-高效充注-储集控富”模式,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最优,油气通过孔缝高效充注,储层含油性最好;相较于互层型,砂体厚度制约了夹层型油气富集规模。③源-储紧邻型具有“较强供烃-差异动力-联合输导-多元控富”模式,供烃条件较好,运聚动力变化大,油气通过孔缝-断裂-砂体联合输导,优先充注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储层含油性较好;亚类中,源间型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优于源上型和源下型,含油性最好。④源-储间隔型具有“弱供烃-弱动力-断砂输导-输储控富”模式,供烃和运聚动力较弱,断裂、砂体成的有效输导通道和优质储层发育对于油气富集至关重要,含油性整体较差。
韩载华刘华赵兰全刘景东刘景东尹丽娟
关键词:古近系临南洼陷渤海湾盆地

相关作者

朱筱敏
作品数:552被引量:6,981H指数:5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古近系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地震沉积学
陈发亮
作品数:43被引量:43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东濮凹陷 沙河街组 盐岩 古近系沙河街组 白音查干凹陷
林春明
作品数:161被引量:1,442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晚第四纪 沉积相 古近系 生物气 成岩作用
姜在兴
作品数:567被引量:4,932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主题:东营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沙四上亚段 滩坝
胡斌
作品数:374被引量:1,74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太原组 遗迹组构 下二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