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1篇“ 古生态“的相关文章
兴伊措生态记录揭示的近300年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湖泊的影响
2025年
青藏高原是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目前,对该区域水生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需要更多的研究案例。本研究以湖沼学手段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兴伊措过去300年来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程。研究结果显示,1930年之前沉积钻孔中生物指标硅藻以及理化指标变化不大,表明湖泊及其流域环境变化较为有限。1930年以来,该湖泊流域风化和侵蚀持续增加,湖泊营养水平上升。研究时间段内,硅藻群落中优势属种变化不明显,但稀有硅藻属种在1930年后出现显著变化。该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是兴伊措流域风化、侵蚀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放牧活动可能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的环境变化尚未对兴伊措水生生态系统优势类群造成显著影响,但湖泊中稀有属种自1930年以来的快速响应表明如果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未来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突变风险。
仇恒帅王荣赵雁捷朱可欣郑佳楠郑文秀刘阳胡捷梅雪英
关键词:全球变化硅藻
浅析大涡模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2024年
计算流体力学(CFD)作为一种用计算机来模拟流体实际流动情况的前沿分析方法,是流体力学问题的定量化求解工具。近年来, CFD在生态学(特别是化石功能学)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CFD包含多种湍流计算模型,但早期对生物化石的仿真模拟实验主要基于雷诺平均数值模拟(RANS)。本文以寒武纪已灭绝的高钙化海绵动物——“规则”杯动物化石模型为例,应用基于大涡模拟(LES)的湍流数值计算模型进行相关的流体力学模拟与分析。同时,应用RANS模型并以相同的流体动力学参数进行仿真模拟,从而详细比较不同计算模型间的差异。CFD结果重现了杯动物在海底水流环境下的流体力学特征, LES和RANS实验共同揭示了“规则”杯动物独特的骨骼形态在其滤食以及有性繁殖等方面的适应性优势。与RANS模型相比, LES这一计算模型在本案例中呈现出更高精度的模拟结果,值得在相关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推广。
冯文谦李启剑那琳张景新李越
关键词:大涡模拟计算流体力学古生态生物力学古杯动物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软舌螺的发现及其生态地理意义
2024年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共计3属3种,分别为:王氏富蕴螺Fuyunotheca wangi gen.et sp.no v.,施氏纵肋螺Costulatotheca schleigeri Earp,2019和奥氏螺未定种Ottomarites sp.。其中,王氏富蕴螺作为首次发现的新属种,典型特征为横切面呈扁椭圆形至亚三角形,背部膨胀,具有1条贯穿壳体的背中脊,腹部较平至微微凸起,壳体前1/3处具有横向成组的肋,整个壳体装饰着横向比纵向明显的细线。生态学分析表明,王氏富蕴螺是一类生活在具有一定水动力的、富氧的正常浅海环境中的软舌螺。另外,笔者总结了包括新属种在内的目前所有报道过的整个泥盆纪产出的软舌螺的有效属种(不包括未定种和未定属),共计来自11个国家12个地区的14属66种,依据其地理分布特征,认为泥盆纪的软舌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劳俄大陆和冈瓦纳大陆附近,其他地区仅零星出现。此次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软舌螺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早泥盆世软舌螺类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为洲际间的地层对比提供了更多依据。
黄烈斌刘一龙纵瑞文高丹霞申岑
关键词:软舌螺早泥盆世古生态古地理东准噶尔
粪生菌孢现代过程及其生态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年
粪生菌孢是沉积物孢粉分析中“非花粉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被用来指示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以及重建早期牧业活动强度变化等。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粪生菌孢现代过程与生态应用的研究实例发现:在现代过程研究方面,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粪生菌孢多样性、影响因子以及其传播、搬运和沉积过程,并发现Sporormiella-type、Sordaria spp.和Podospora sp.对食草动物活动指示性最好,尤其是Sporormiella-type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区域;国内研究主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粪生菌孢与放牧活动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生态应用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发现Sporormiella-type很好地指示了大型食草动物的灭绝和放牧活动强度的变化;国内研究发现了早中全新世人类狩猎活动对食草动物的抑制以及以下主要变化时段:约5.6 ka牧业活动开始、约4.0 ka以后增强、在历史时期显著增强等。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粪生菌孢现代过程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粪生菌孢的产生、传播、沉积和保存过程及其机制,探讨粪生菌孢与食草动物数量、植被状态、沉积环境和搬运动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多指标和跨学科的证据,更好地解译沉积地层粪生菌孢记录的生态意义。粪生菌孢将在探究中晚全新世牧业起源和传播过程、驱动机理及生态影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军罗德锐李春杰王涛朱泽州黄小忠
关键词:古生态研究
湖北宜昌下茶庄剖面寒武系第四阶天河板组微生物—杯礁及其生态学意义
2024年
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杯礁报道非常少。本文首次报道了宜昌下茶庄剖面天河板组的钙质微生物—杯礁,为研究第四阶杯类衰落阶段的杯和微生物组成的礁群落生态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该生物礁群落组成包括造礁生物原杯Archaeocyathus yichangensis及多种钙质微生物,包括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aella、粗管状蓝细菌、Epiphyton及Renalcis,附礁生物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开腔骨及棘皮动物。总体来说,造礁生物表现出杯类物种单一而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征,且钙质微生物Epiphyton及Renalcis与杯的附生关系可能与现生海绵与其上的附生微生物关系类似。原杯和钙质微生物是天河板组生物礁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礁造礁模式分析显示,在原地生长的原杯作为造礁者构成一级格架后,Girvanella附着于原杯体壁生长从而稳定下覆的沉积物,较小的Epiphyton和Renalcis个体附着于Girvanella包壳上继续生长,也可以与格架中的席状或团块状Girvanella共生,生长于原杯间的空隙构成二级格架,加固礁体;在形成交错的网状格架之后,由体积更小的Renalcis和Epiphyton个体填充空隙;最后由细粒沉积物填充孔隙。华南地区天河板组含杯生物礁横向对比表明不同杯礁群落面貌的微小差异可能与水动力背景差异有关。此外,寒武纪早期世界范围内钙质微生物—杯礁演化的对比表明第四期钙质微生物—杯礁群落中杯的多样性明显降低,而其中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第三期有所增加,此发现对揭示含杯的生物礁群落的衰落有重要意义。
郑家炜朱杨格刘丽静沈锦文王睿庄蔚菱
关键词:寒武纪早期
贵州西部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相中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化石的发现及其生态意义
2024年
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是一种主要营水生固着生活的帚形动物,在奥陶纪至侏罗纪的地层中均有广泛记录。本文报道了产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剖面及六盘水市六枝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泥质岩中保存的微康奇虫的钙质栖管化石及印模化石。该组内的微康奇虫化石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电镜下可观察到其壳体特有的平行纤维薄层状微晶结构。本文共鉴定出微康奇虫化石共2科2属4种,为该门类生物在华南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中的首次报道。生态上,微康奇虫群落呈现出低分异度和高丰度的特征,为早三叠世恶劣海洋环境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典型生态灾难分子。
蒋观凡刘径圻陈安峰吕文博张航张阳
关键词:生物复苏
生态园余韵
2024年
新疆生态园,一座穿越时空的绿洲,静静地坐落在乌鲁木齐新市区昆明路鲤鱼山公园西北隅,大隐于市,闹中取静。园内有中国最大的汗血宝马展示基地,饲养着珍贵的汗血宝马。在不同的区域,存放着从新疆各地收集的硅化木、陨石、草原石人和历经千年以上的胡杨木等。在这里,你能观赏到许许多多其他地方所观赏不到的珍品。
高兴天
关键词:生态园硅化木乌鲁木齐
贵州寒武纪早期生态环境研究
高磊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形成的群落生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侵(海泛)沉积期,属于正常海相沉积环境,海洋生物极其繁盛,在碳酸盐沉积物(尤其是灰泥沉积物)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依据近年来盆地内部大量的探井取芯和盆地东缘野外露头地质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盆地东部马四段的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及可能的群落生态特征,并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于岩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形成以下主要认识。①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普遍性发育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层段纵向上连续地发育生物扰动和在横向上广泛分布,表明在其沉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异常活跃,呈现为在较长的地史时期内“生生不息”、不间断地延续着的一种基本相似的生活、生命及生态场景。②本区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类型多样,结合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的化石碎片门类鉴定与埋藏学分析认为本区马四段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主要是由蠕型动物、腹足类、三叶虫及介形类等所为;再结合岩石微相的研究,可将本区马四段划分为5个典型的生物群落(群落生态)类型,其演进次序也依次代表了海平面变浅旋回中的生态环境(沉积环境)演化从早期开阔广海到末期潮上云坪藻席的主要阶段。③本区马四段广泛发育的生物扰动为选择性白云石(岩)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为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有效保持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间接地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发育。
包洪平魏柳斌张立军师平平王前平王前平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生物扰动
泛巽他盆山体系北部湾泥沼旋回与生态效应
2024年
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在地质环境方面与狭义巽他陆架相似而成为一体构成泛巽他,同属青藏高原及其挤出阶梯地貌盆山体系。然而,关于其指示环境变化和碳循环的泥沼分布及其气候-构造驱动机制、作用与联系等缺乏关注,其研究滞后于上述热点巽他陆架相关进展。为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在北部湾北部华南陆缘沉降带进行了80.05 m进尺第四系全岩心钻取,立足于沉积物微体生物、粒度、碎屑矿物组分、微量元素含量等基础沉积环境指标的实验测试、鉴定以及测年数据,并结合前人相关资料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心底部年龄为中更新世后期171.0 ka,孢粉化石呈热带和亚热带植被面貌,主要有栲属、栎属等以及鳞盖蕨属、水龙骨科等,其含量变化显示出3个主要气候变化阶段,与倒数第二冰盛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以及冰消期等相联系,从56.0 ka始见有半咸水种硅藻化石条纹小环藻、柱状小环藻等,有孔虫化石出现于中全新世6.0 ka接受海进。总体上以砂为主,但局部粉砂和黏土(泥)含量较高,最高依次可达65.78%、59.71%,元素含量为2.6×10^(-6)~347×10^(-6),碎屑矿物稳定出现石英、长石、风化矿物,以前者占优,平均含量88.57%,余下矿物相间出现,具有陆源性,各要素随气候阶段而变化。存在5个泥沼旋回,沉积环境有所差异,在冰期和间冰期均有分布,出现炭化腐木以及邻区炭化层。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区域强烈地形落差在中—晚更新世业已构建,盆山体系成为海洋暖湿气流与地形作用的水热有效利用地带,北部湾冰期出露地表水系广布,森林和草地植被共存,有助于泥沼的维护发展。气候波动性是泥沼的本质驱动因素,除了间冰期之外,冰期的强烈暖阶振荡亦为其成因;泛巽他北部湾在冰期同样具有碳库意义,具有转移与弥补中高纬度生产力衰减�
黄向青梁开马胜中袁晓婕潘毅
关键词:碳库

相关作者

吴亚生
作品数:149被引量:680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物礁 微生物岩 塔里木盆地 二叠纪末 二叠纪
李越
作品数:136被引量:53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塔里木板块 志留系 志留纪 上奥陶统 良里塔格组
巩恩普
作品数:135被引量:57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礁 晚石炭世 石炭纪 义县组 沉积环境
柳永清
作品数:208被引量:1,433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新元古代 早白垩世 古地理 晚中生代
许欢
作品数:46被引量:28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古地理 恐龙足迹 早白垩世 古生态 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