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93篇“ 古环境重建“的相关文章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近纪沉积环境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25年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近纪沉积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近纪的气候、水深、地貌等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生物、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定量恢复环境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文昌组到珠海组时期,降水及气温均下降,受拆离断层活动由强变弱的影响,地貌不断夷平变缓,水深中心也不断减少并向白云主洼迁移,整体表现为窄深湖-宽缓湖-广浅湖的演化模式。文昌组时期,白云西凹气候温暖潮湿,有机质供给充足,地貌较陡,早期发育多个深水洼陷,物源供给呈多点联合近源供源,多个水深中心均可发育中深湖相烃源岩,晚期水深中心向洼陷中心汇聚,物源供给呈双向联合相对远源供给特征,具备发育汇聚型水深中心的中浅湖相烃源岩条件。恩平组到珠海组时期,气温下降后期转为温凉气候,地貌夷平,水体变浅,水深中心进一步汇聚,物源供给由盆内供给向盆内盆外联合远源供给转变,有机质供给相对较弱,水深中心发育浅湖相烃源岩。环境的定量重建成果对研究白云西凹湖盆演化、源汇系统以及优质烃源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蔡嵩彭光荣郑金云李振升陈兆明朱定伟
关键词:古近纪
滇东会泽地区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重建
2025年
【目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极为重要的时期,多细胞生命的爆发、辐射与该时期气候、海水氧含量及海洋沉积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揭示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时期的气候和海洋环境,【方法】以记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发现场”的滇东地区寒武纪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典型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描述,进行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的研究,结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结果,对滇东会泽朱家箐地区渔户村组沉积时期海洋及气候环境进行重建。【结果】U/Th、V/Cr、V(/V+Ni)值指示会泽地区下寒武统渔户村组沉积时期海洋处于贫氧—缺氧环境,海水还原性总体上为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三个减小—增大的次级旋回变化;Sr/Ca、K/Na值指示海洋盐度经历了三个增大—减小的次级变化旋回;Sr/Cu、SiO_(2)/Al_(2)O_(3)值指示气候总体为干旱气候环境,但期间发生波动性升温事件,反映了寒武系早期干湿交替的气候特征。【结论】滇东地区渔户村组沉积时期海洋环境气候的重建,对揭示寒武纪纽芬兰世早期全球生物演变与沉积环境协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凯马江波成战刚方泽鑫杨永祯郭岭
关键词:扬子板块磷块岩古环境
希夏邦马峰地区三趾马化石对高度和环境重建的厘定被引量:1
2024年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于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沃马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成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其后的考察中,希夏邦马峰周边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若干三趾马新材料发现,持续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采集自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的三趾马新材料,其形态特征包括:门齿唇侧无纵沟;上颊齿原尖圆、小,无次尖收缩,褶皱较弱;下颊齿双叶近圆形,双叶谷浅,宽U形,外中谷在前臼齿中浅。这些特征与原来在吉隆盆地发现的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鉴定特征完全一致。自三趾马在晚中新世初期从北美迁入旧大陆以后,在众多的地点都有非常繁盛的三趾马动物群分布,其中的三趾马通常有多个种共存。然而,青藏高原腹地目前已知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均只有一种三趾马存在,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在现代青藏高原,物种数量会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在中等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最高,在2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显著下降。本文通过高原腹地与泛第三极地区的青藏高原南缘、北缘、以东及以西区域三趾马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这一现象是青藏高原在新近纪时期的强烈隆升导致的特殊地形与气候环境所致。
邓涛张兆群张兆群孙博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三趾马古环境
甲藻甾醇在海洋和湖泊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2024年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藻甾醇质量分数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开展重建早期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为理解早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提供新视角,因此甲藻甾醇是近年来海洋和湖泊环境重建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甲藻甾醇的结构、生物来源及其在海洋、湖泊等环境的分布特征,简要概述且对比甲藻甾醇的几种纯化方法,并在阐述其重建环境气候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甲藻甾醇的环境指示意义,特别是其质量分数在生产力重建以及甲藻甾醇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在盐度、降水重建上的研究进展。据此,我们提出甲藻甾醇在环境重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甲藻甾醇的具体生物来源、环境因子对甲藻甾醇的影响等。
游洋李婧婧张恩楼
关键词:古环境生物标志物湖泊
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体4.2 ka BP前后环境重建
2024年
【研究目的】越来越多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证实全新世存在一系列数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快速波动,而这种突然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4.2 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亚洲、非洲、北美洲以及地中海和南欧等地均有记录,表明了它的全球性特征。但在海陆交互的海岸带、特别是中国北方泥质海岸带地区,该事件的记录迄今未得到充分证实。【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北岸相距1~6 km的岭头、罾口河及俵口南部3处埋藏牡蛎礁体及其上覆泥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硅藻分析(83个样品)、加速器^(14)C测年(32个数据)与沉积学研究,重建了礁体及上覆泥层所记录的环境信息,同时探索了可能存在的“4.2 ka BP事件”在海岸带的印记。【研究结果】全新世以来,研究区依次经历了早全新世潮上带盐沼至潮间带→中全新世潮下带—潮间带中下部—潮间带中上部→晚全新世沼泽-盐沼低地沉积环境演变的海进-海退.过程。在约7 ka cal BP以来,3处礁体先后出现,气候温暖。随着礁体的向上建造,海水影响减弱,在5~4.3 ka cal BP时,3处礁体进入潮间带中下部,气候相对寒冷,致使3处礁体同时在4.2~4 ka cal BP时停止建礁,随即被上覆泥层覆盖。【研究结论】研究区在5~4 ka cal BP发生了一次气候波动过程:5~4.3 ka cal BP期间相对寒冷,4.3 ka cal BP后逐渐转暖,气候变化事件的转折点发生于约4.3 ka cal BP。这一明显的环境变化是中国北方泥质海岸带地区对“4.2 ka BP事件”的响应。
商志文李建芬李建芬方晶
关键词:牡蛎礁古环境重建
地层学视角下的地层记录与环境重建
2024年
本文从地球演变的地质学视角,专注于地层记录与环境的还原阐述。通过详实的地层学分析,阐释了地球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地质过程,包括岩层的形成、沉积物的变迁以及地壳的演变。论文着眼于地层学在解读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和还原地球地质历史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其在揭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地层学对于研究地球历史的关键性贡献,以及通过地层学的方法,成功还原了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地形和生态系统的面貌,为深入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不仅在地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更广泛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启示,拓展了我们对地球过去的认知。
吴长宇赵可鑫董辛伟
关键词:古环境重建地质学
全新世长江口沉积物微生物四醚膜脂的高分辨率环境重建及其指示意义
袁梦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元代早期红层沉积的地磁研究及其对大陆与环境重建的意义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燕辽裂陷槽中发育多套特殊的红层沉积,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元代早期沉积的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和杨庄组紫红色含泥质白云岩红层。前人曾通过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宣龙式铁矿的环境意义,也曾通过地磁学研究了杨庄组...
蔡瑜杭
关键词:岩石磁学古环境
上扬子西南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重建
本文以上扬子西南缘寒武系沧浪铺组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在详细的野外露头沉积学特征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矿物学及主、微量元素测试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沧浪铺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重建沧浪...
彭晓霞
关键词:沉积微相元素地球化学古环境重建
粘土矿物在环境重建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年
粘土矿物组成、含量以及结晶参数的变化与环境(气候与沉积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可以反映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和沉积环境特征。因此,粘土矿物分析已经成为环境重建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联合其他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粘土矿物研究在气候和沉积环境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冉亚洲卢柯
关键词:粘土矿物古环境

相关作者

刘春莲
作品数:46被引量:283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珠江三角洲 有孔虫 介形类 三水盆地 古环境
杨欢
作品数:45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主题:微生物 古菌 古环境重建 古温度 脂类
郑卓
作品数:132被引量:80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全新世 孢粉 孢粉分析 古环境 气候变化
黄康有
作品数:65被引量:39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孢粉 孢粉分析 全新世 植被 亚热带
谢树成
作品数:173被引量:1,16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主题:微生物 分子化石 全球变化 生物标志化合物 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