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0篇“ 古代政治“的相关文章
- 大历史观下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创新性
- 2025年
-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主张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同样也十分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辩证统一的立场,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在从大历史观审视历史进程时,一方面主张从物质性、社会性考察精神的起源,另一方面同样注重人的精神对于物质、社会的反作用。中国古代具有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独特的地缘政治,而又反作用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进程,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的典型体现与重要内涵。
- 赵现海
- 关键词:大历史观主观能动作用中国古代历史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政治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 2025年
-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 何晓明
- 关键词:政治制度文化批判秦制汉制
- 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当代解读和国际视角——评Kim Youngmin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 2024年
- 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当代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的国家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间断的历史。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国家,或者“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①)。所以,基辛格说,“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②)。这样一个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背后离不开一个深厚的政治思想传统。伴随着全世界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哲学界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在悄然兴起。KimYoungmin的《中国政治思想史》^(③),是这方面的一个比较新颖的尝试。
- 李绍猛
-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基辛格世界史
- 时空思维下的历史探究力培养策略——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 2024年
-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形成时空思维。时空思维需要学生用长远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灵活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复杂情境中联结前因、表述现象、推演后果,以时空各要素的融合推进历史探究,在发展、延续和结构中构建历史解释。那么这种思维如何才能形成呢?笔者以《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来进行简要阐述。
- 朱惠文
- 关键词:历史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高中历史教学难点问题处理策略初探——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教学为例
- 2024年
-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对复杂政治制度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记忆以及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实现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发展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本文分析了历史教学突破难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历史教学难点问题处理策略,以供参考。
- 谭跃龙
- 关键词:高中历史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与必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研究 ——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和内容都有了较大变动。课程结构方面,在之前必修和选修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编排体例则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容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
- 王娅
- 关键词: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教学衔接
- 大历史观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 2024年
- 大历史观教学要求教师基于《课标》细化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推动历史课堂提质增效,教师需要在大历史观教学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于利民
- 关键词:新课改大历史观教学策略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为例
- 2024年
-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高考改革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新高考不仅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王姣
- 关键词:高中历史
- 王权支配社会--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的王权主义范式分析
- 以刘泽华为核心的建构者所塑造的王权主义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先行性、系统性和示范性。本文借助范式理论的基本观点,试图分析王权主义范式的形成、内容、争论和价值。王权主义范式兴起于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史范式的理...
- 陈悦
- 关键词:王权主义
- “专制”标签:治中国古代政治史宜慎用被引量:1
- 2023年
-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带“专制”标签的词汇特别多。这一近代西学狂飙突进叠加清末亡国灭种背景下“达成”的“共识”影响深远,使得相关研究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了“专制”的有色眼镜。虽然古代中国语境中的“专制”并非就政体而言,但其所包含的对国家治权的专断独行却与近代作为政体的“专制”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以肇始于先秦对“专制”的警惕观之,中国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对“专制”的排斥态度是可以想见的。直到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一直是西方学习的模范。中国政治体制“专制”与否的判断转折发生在西方崛起和清王朝统治日趋没落的关键节点上。资本主义势力在全球的大肆扩张,使中国成为其掠夺、打压甚至瓜分灭亡的目标。维新派、留日学生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专制”标签形成中扮演了瓦解堡垒的内生动力。重议专制话题的目的,不是简单为中国专制平反,而是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发生发展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中国传统政体性质的准确认知。
- 王成辛美君
- 关键词:中国古代政治史专制民主
相关作者
- 白文刚

- 作品数:27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
- 研究主题:政治传播 文明传播 文明对话 中国古代政治 文明
- 李玉洁

- 作品数:86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儒学 先秦时期 黄帝 先秦
- 童金辉

- 作品数:7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宁波市北仑中学
- 研究主题:插图 必修 古史 教科书插图 诗情画意
- 赵云泽

- 作品数:125被引量:861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社交媒体 情绪 媒介 社会 舆论
- 王庆五

- 作品数:95被引量:146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