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2篇“ 古今文献“的相关文章
- 泻青丸古今文献考证
- 2025年
- 目的:挖掘泻青丸相关古籍记载和现代文献,为泻青丸的现代化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挖掘泻青丸相关古籍记载和现代文献,对泻青丸的方剂源流、处方组成、药物基原、煎服法以及功效主治、现代应用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结果:泻青丸出自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另有异名泻肝丸、钱氏泻青丸、凉肝丸等,历代古籍对其组方记载基本一致。该方以清肝泻火见长,尤其对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病证疗效显著。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衍生出镇肝丸、洗肝散、驱风膏等诸多验方,但总体不离“肝热”这一基本病机。结论:泻青丸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并对发作性睡病、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小儿梦游症以及失眠症伴焦虑等疾病也有良效。
- 张越晨姚冰谢静周姗曾洁邓羿駃
- 关键词:泻青丸文献计量学现代临床应用
- 从古今文献效/毒记载演变探讨补骨脂安全性与安全合理用药对策
- 2025年
- 补骨脂来源于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果实,具有补肾壮阳、温脾止泻等功效,用于治疗肾虚阳痿、腰酸冷痛、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然而,近年来补骨脂及相关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尤其是肝毒性问题成为制约补骨脂及相关制剂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古代典籍较少记载补骨脂安全性问题,但现代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补骨脂不仅具有直接毒性,还具有免疫特异质毒性。为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古今典籍文献中关于补骨脂效/毒记载演变,并结合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对补骨脂肝毒性的临床特点、成因机制以及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基于笔者团队提出的中药安全风险“人-药-用”三维精准防控策略,研究制定了补骨脂及相关制剂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旨在指导补骨脂及相关制剂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推动补骨脂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许颖杰湛小燕柏兆方肖小河
- 关键词:补骨脂安全性肝毒性
- 经典名方泻青丸的关键信息古今文献考证
- 2025年
- 目的: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泻青丸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泻青丸的基本信息,为经典名方泻青丸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学方法对古代医籍中泻青丸的组成、剂量、炮制、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并总结该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该研究共收集相关有效古籍文献信息42条,涉及中医古籍32部。泻青丸最早收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经考证,古籍中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现代药物用量与煎服方法为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酒大黄、羌活、防风,上药等分为末,炼蜜和丸为鸡头大(1.5 g),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功能主治和应用范围较《小儿药证直诀》有一定拓展,临床应用也从儿科逐渐延伸到眼耳鼻喉、神经、皮肤、消化、呼吸科等,总体上覆盖了肝经火热所致病证的各个方面。组方原理围绕“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止痛”之功,药物建议选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相应规格饮片。现代研究主要围绕临床展开,多用该方加减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疱疹、高热、夜游、不寐等病。结论:文章对泻青丸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归纳其历史沿革和处方衍变,确定了其关键信息,以期为其后期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常雨洁梁绿圆曹佳蕾吕星航魏文希王小芳张慧珍任赛王梦琪魏炳琦马丙祥
- 关键词:泻青丸源流
- 经典名方举元煎古今文献考证与现代临床运用分析
- 2025年
- 经典名方举元煎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本研究采用溯源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法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举元煎的药物组成、历史沿革、药物基源、药物炮制、药物剂量、煎服方法、主治功效和现代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结果显示,举元煎最早见于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组方思路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及张元素、李杲相关学术思想。组成为人参14.92 g、黄芪14.92 g、白术5.60 g、甘草5.60 g、升麻2.24 g,加水300 mL,煎至150 mL,温服。炮制上,人参生品入药,黄芪蜜炙,甘草、升麻清炒,白术土炒。现代临床上,其疾病谱涉及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在中医药防治各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了举元煎作用途径及靶点,从侧面体现了其益气固摄的作用。本研究可为经典名方举元煎的临证选方用药及后续实验、成药开发等提供参考。
- 胡东森解粲然张向阳施嘉伟张林王超
- 关键词:经典名方举元煎《景岳全书》网络药理学
- 眩晕病中医古今文献检索系统构建研究
- 2024年
- 从数据来源、构建方法、技术架构及功能模块等方面介绍眩晕病中医古今文献检索系统的构建情况,该系统全面采集、整理了涉及眩晕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疗等方面的历代古籍及部分现代期刊文献,可以对眩晕文献数据进行快速数据挖掘分析及可视化展示,还实现了眩晕相关古今文献的互通检索,可以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眩晕病文献相关特色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信息保障。
- 张一颖孙莉李园白李萌杜昱王静刘方舟李逸豪杨阳高宏杰
- 关键词:文献检索系统眩晕数据挖掘
-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小儿汗证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古今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小儿汗证的相关记载,系统地整理并归纳历代医家所运用的内服中药。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小儿汗证的用药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古今用药的规律性特征。深入探讨古代与现代医家在用药方面的独...
- 王诗篆
- 关键词:小儿汗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
- 汉蒙医药交流古今文献探骊
- 2024年
- 古今各类文献为探索汉蒙两族间的医药交流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素材,辑录并分类整理研究发现,自蒙元时期以来,汉蒙两族人民相继在同尊三皇、医事交往、方药流通、医籍流传等方面形成多元的交流路径。在新时代政策制度保障下,汉蒙两族人民进一步从医史梳理、临床实践、医籍翻译、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等方面深化、拓展医药交流之内涵。古往今来汉蒙两族间的医药交流,不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提供了内在动力,也为未来两族人民在医药领域持续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奠定了重要根基。
- 陈一凡杨东方
- 关键词:民族医药中医药蒙医药
- 基于古今文献的痰瘀互结证舌象解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根据历代文献及现代学者的认识,痰瘀互结证舌象可兼见痰与瘀的舌象特征,大体可从舌质及舌下络脉诊瘀,从舌苔诊痰。由于存在瘀与痰轻重各异、寒化热化不同,兼挟的不同以及伤津与否,舌象有所不同。痰瘀互结证也可出现特殊的舌象,如舌质为蓝紫色,舌苔为灰黑苔、紫黑苔、霉酱色苔等。总体而言,痰瘀互结证舌质特点为舌色青、紫、暗,舌苔特点为腻而晦暗、厚而有根,舌下络脉特点为粗胀、迂曲。舌苔厚而有根是痰瘀之“结”的表现。痰瘀互结证的舌象既有两证素组合兼见的表现,又有“结”的特征表现,可以给痰瘀互结证作为一个整体证的研究以启示。
- 黄玉燕佟旭卢红蓉张敏胡镜清
- 关键词:痰瘀互结证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 砭术临床应用古今文献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梳理古代文献中砭术文献条目、主治病证、使用宜忌等,以及现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与治疗频次等内容,分析砭术古今发展演变过程。方法古籍文献主要基于《中华经典古籍库》与古今医案云平台,同时结合《国学宝典》、《国医典藏》等数据库,必要时查阅古籍原版内容。现代文献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10月。提取文献信息并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收集砭术相关古籍记载120条,涉及书目68本,现代文献184篇。古籍文献中砭术主治病证相关记载共82条,涉及30种病证,砭术的主治病证主要为外科疾病,频次共计62次(73.81%),其中尤以疮疡类疾病为多,其频次为55次(65.48%),优势病种为丹毒15次(17.86%)。现代文献共纳入184篇临床研究,涉及71种病证,主治病证主要为内科及骨伤科,内科疾病频次为87次(47.28%),骨伤科疾病频次为58次(31.52%),优势病种包括失眠13次(7.07%)、肩周炎12次(6.52%)、便秘10次(5.43%)、颈椎病10次(5.43%)、面瘫9次(4.89%)、腰痛8次(4.35%)等。操作手法规律分析,结果发现刮法99次(60.00%)、点法74次(44.85%)、温熨法63次(38.18%)等使用频次较高,点法—刮法支持度最高,核心操作手法包括刮法、点法等7种手法。操作时间以20~30 min、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最为常用。结论现代砭术临床应用广泛,操作手法多样,其简便效廉,值得深入挖掘与推广应用。
- 张儒奇朱炳旭林子悦董晓婕张丽
- 关键词:砭石数据挖掘
- 儿科经典名方导赤散的古今文献考证被引量:3
- 2024年
- 导赤散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清心利水养阴的儿科经典名方。该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发展的导赤散(汤)多根据该方进行加减。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及现代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导赤散的组成、炮制、制法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纳入相关有效古籍文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86部。经考证,古籍中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的干燥叶,建议4味药均用生品。药物剂量与煎服方法的关键信息为“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4.13 g,加水300 mL,后加竹叶4.13 g同煎至150 mL,食后温服”。导赤散具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心经热盛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导赤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尿路感染、带状疱疹等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导赤散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梁绿圆万和伽张进彦刘珂珂曹佳蕾谭祥汉魏炳琦马丙祥贺亚静
- 关键词:导赤散源流
相关作者
- 周祯祥

- 作品数:141被引量:491H指数:12
- 供职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细辛 汤剂 中医名家 临床用药 中医药疗法
- 李萌

- 作品数:63被引量:31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 研究主题: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中医药 中药 用药规律
- 胡金辉

- 作品数:91被引量:534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补肾活血汤 乳腺癌 名医经验 辨治 前列腺癌
- 陈一凡

- 作品数:34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药膳 食疗 古今 秦伯未 中医药
- 李兵

- 作品数:160被引量:1,156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 研究主题:经典名方 本草考证 中医古籍 基原 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