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9篇“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文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被引量:1
2017年
文章介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诊疗。
李吉东隋健夫刘兵
关键词:口腔颌面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4年8月接收的115例OMSI患者病历资料,按照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有无不良结局分为93例结局良好组与22例不良结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MSI患者预后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感染至入院时间、受累间隙数量、多重致病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比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贫血、受累间隙部位、感染原因、切开引流比较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感染至入院时间≥3 d、受累间隙数量≥3个、多重致病菌、白细胞计数>20×10~9/L、C反应蛋白≥10 mg/L及中性粒细胞比>90%均是OMSI患者预后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多数OMSI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不良结局,且不良结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对此类相关因素的识别及针对性干预。
舒晓玲曹宇晓朱燕婷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探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病原体分布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并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分析8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采集患者脓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对比单间隙感染与多间隙感染组患者基本特征及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的水平差异。结果在8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主要为牙源性感染(64.71%),腺源性、医源性、外伤性、血源性感染占比分别为18.82%、10.59%、3.53%、2.35%。单间隙感染占比为63.53%,包括眶下间隙、咬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翼颌间隙、咽旁间隙、颏下间隙、颞下间隙。多间隙感染占36.47%,包括眶下+咬肌间隙、眶下+颊间隙、咬肌+翼颌间隙、眶下+颞下间隙、颌下+舌下间隙、眶下+咽旁间隙、眶下+咬肌+颊间隙。共检出8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60.23%,革兰阴性菌占29.55%,真菌占10.2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占17.05%,其次是草绿色链球菌,占13.64%。革兰阴性菌中,普雷沃氏菌最多,占7.95%。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7.95%。口颌面部间隙感染与多间隙感染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感染来源、治疗方式、吸烟史、酗酒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42例为轻度感染,35例为中度感染,8例为重度感染。轻度感染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为(62.65±26.32)mg/L,血清PCT水平为(2.01±1.06)ng/mL,血清D-D水平为(331.57±125.92)μg/L;中度感染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为(79.74±25.31)mg/L,血清PCT水平为(3.81±1.46)ng/mL,血清D-D水平为(545.86±156.1)μg/L;重度感染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为(113.69±66.25)mg/L,血清PCT水平为(4.9±2.1)ng/mL,血清D-D水平为(946.61±315.29)μg/L;对照组患者血清CRP�
万超张方房欢欢徐兆源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西安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41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特征。结果416例患者中共198例检出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51株,革兰阴性菌44株。检出率最高的为链球菌属(47.5%),其次为葡萄球菌属(26.8%)、克雷伯菌(9.1%)。比较2012—2017年和2018—2023年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链球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呈上升趋势,而葡萄球菌属呈下降趋势。药敏试验显示链球菌属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2.3%和81.9%。在研究期间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出现了上升趋势。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86.8%),红霉素次之(69.8%)。克雷伯菌属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相对较高(38.9%),对头孢菌素(22.2%)、左氧氟沙星(11%)和哌拉西林(5%)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与之前6年相比,克雷伯菌属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增加。结论链球菌和克雷伯菌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间葡萄球菌呈下降趋势,但是对青霉素抗菌药物的耐药出现上升趋势。因此在经验性治疗时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特点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陈鑫郭瑜鑫周航石建峰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耐药性药敏试验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开放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开放引流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9例行开放引流术的口腔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30 d,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开放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69例患者中,35例30 d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20.71%。预后不良组的合并糖尿病、累及多间隙、发病到手术时间≥14 d、住院时间≥14 d、白细胞计数(WBC)≥10×10^(9)/L、中性粒细胞(NE)≥7×10^(9)/L、C反应蛋白(CRP)≥10 mg/L、白蛋白(ALB)<35 g/L患者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累及多间隙、发病到手术时间≥14 d、住院时间≥14 d、ALB<35 g/L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开放引流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行开放引流术后潜在较高预后不良风险,相关影响因素众多,合并糖尿病、累及多间隙、开放引流术治疗晚、住院时间长、入院时白蛋白偏低会增加预后不良风险,临床中应基于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制订预后不良预防和干预措施。
冯锐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开放引流术预后影响因素
基于术前资料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5年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65例OMSI患者。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住院时间延长组和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一种新型OMSI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软件包和R语言4.2.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Lasso回归筛选出回归系数不为零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OR=2.43,95%CI:1.25~4.70)、间隙数目(OR=1.67,95%CI:1.30~2.14)、纤维蛋白原(OR=1.31,95%CI:1.08~1.60)、IL-6(OR=1.01,95%CI:1.00~1.01)是OMS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预测评分模型的AUC为0.834(95%CI:0.780~0.888),Hosmer-Lemeshow校准曲线检验提示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良好(P=0.455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早期识别长期住院的高风险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轻患者与医疗机构负担。
朱岩岩丁嘉慧吕中静郑纪伟蒋宁宁张银银孙玉华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时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危重患者的围术期管理1例
2025年
1患者资料患者,男,43岁,身高165 cm,体质量50 kg,BMI 18.4 kg/m^(2)。因“左侧面部肿胀伴疼痛20 d,进行性加重3 d”急诊入院。患者糖尿病病史6年,既往发现糖尿病肾病,自述住院治疗后好转,未规律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HBV)10余年,肝硬化5年,未规律治疗。查体:左侧颞部至颌下区红肿,范围10 cm×4 cm大小,皮温较高,按压明显凹陷,张口约一横指,颏下及颈部无肿胀。心率(HR)113次/min,无创血压(NIBP)110/60 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94%,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膨隆,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头颈部CT:左颌颅面颈部间隙感染.
王凌帆张瑶祝文张晨曦闫虹江吴宇飞张昊鹏
关键词:凹陷性水肿危重患者低蛋白血症皮温
一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冲洗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冲洗引流装置,包括:取液部,用以提供驱动力;以及冲洗引流部,可拆卸式的安装于取液部上,用以在取液部的驱动下进行冲洗或引流操作。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引流装置结构简单,采用模块化设计...
苏莉雯周小程蔡育赵吉宏吴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与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03例2020年1月-2022年12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感染组(n=103),另选择103例同期医院收治未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非感染组(n=103)。统计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部位,分析病原学分布特征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0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单间隙感染占84.47%,主要为眶下间隙、咬肌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多间隙感染16例,占15.53%,主要为咬肌+翼颌间隙、眶下+颞下间隙;共培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9.82%,革兰阴性菌占38.39%;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大、有吸烟史、营养状况不良、有糖尿病、医源性操作不当(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单间隙感染为主;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大、有吸烟史、营养状况不良、有糖尿病、医源性操作不当。
俞诚波蔡敏秋许红苗徐海红郭剑林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病原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病原菌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潜在间隙内发生的炎症的总称,是口腔常见的急症之一,严重时可引起颅内感染或纵隔炎等并发症。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临床需要迅速有效地识别病原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早期明确致病菌提供新的检测方法,从而及时了解病原菌分布特点,以确定抗生素种类,并针对性应用,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本文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相关病原菌的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总结,旨在制订合理有效的个性化用药方案,为临床研究及试验用药提供借鉴。
杨惜雨高丽霞刘晓燕马向瑞
关键词:颌面部感染病原菌牙源性感染

相关作者

刘巧荣
作品数:12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负压封闭引流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 钛网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
路兴华
作品数:13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负压封闭引流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 优质护理 钛网
石磊
作品数:29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负压封闭引流术 铁皮石斛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人参皂苷RD BALB/C小鼠
龚忠诚
作品数:236被引量:718H指数:12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 婴幼儿血管瘤 软骨细胞
李云华
作品数:45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蒙古族 IL-6 IL-10 牙周炎 龈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