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593篇“ 受体阻滞剂“的相关文章
- 水中β受体阻滞剂类心血管药物污染研究进展
- 2025年
- 随着心血管药物使用量的逐年上升,各种环境介质中已普遍检测到心血管药物的存在。由于其生物累积性与潜在毒性,如何有效控制水中心血管类药物污染物及评估其生态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以β受体阻滞剂为典型心血管药物,主要阐述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生态毒性,目前已在各类环境样品中检测到多达12种β受体阻滞剂,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废水和地表水,地下水中的研究较少。文章总结了其污染控制技术,提出重点研究方向:(1)加强不同环境基质中的监测、深入调查其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分布状况;(2)深入研究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途径、代谢物及其生态效应,以及混合药物的协同生物学效应,以期为水中心血管药物的治理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 王倩王倩何灿王梦玉李久义李久义
- 关键词: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生态毒性心血管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 2025年
- 探讨和分析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提供常规治疗,研究组提供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率更低;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更优;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时间更短;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冠心病,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功能指标,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生活质量,并且其安全性也颇有保障。
- 张红赞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冠心病疗效
- PCI灌注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灌注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收治的101例AM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两组均进行标准PCI治疗流程,观察组于PCI灌注前给予β受体阻滞剂(盐酸艾司洛尔)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功能,并统计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心脏破裂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N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心脏破裂发生,对照组有1例发生心脏破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行PCI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MACE发生率。
- 曹晴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Β受体阻滞剂心脏破裂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长期效益与耐受性研究
- 2025年
- 探求心肌梗死病例中β受体阻滞剂的长效与耐受程度。方法 本次研究收录的是100位高血压病人,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含有50人。观察组采取β受体阻滞剂以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并未施用此法。长期跟踪了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压控制效果、心脏疾病引发的有害事件频率,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副作用。结果 通过观察,分析出研究组人员经过治疗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从160.34mmHg、90.44mmHg落至142.46mmHg、80.76mmHg,而对照组人员从原本的160.39mmHg、90.74mmHg降低到130.24mmHg、75.03mmHg。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对照组为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P<0.05)。但在副作用方面,两组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2.0%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治疗中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在副作用发生率方面与未使用该药物的对照组相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申思龙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血压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耐受性
- β受体阻滞剂在儿童心律失常控制中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评估β受体阻滞剂在儿童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80名患有心律失常的患儿作为样本,随机分配至实验组(n=40,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和对照组(n=40,采用标准的心律控制、钾补充及镁补充疗法)。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律失常的有效控制比例、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中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50%与70.00%,P<0.05)。此外,在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平衡状态的心率变异性低频(LF)与高频(HF)比率方面,实验组改善更显著(从初始值3.25±0.22降至1.85±0.17),优于对照组(从3.27±0.24降至2.47±0.20,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患儿心律失常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效果,不仅能显著提升心率变异性的调节能力,而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风险,为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 郭露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率变异性
- 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暴露对胎儿/新生儿毒性的文献病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的危害。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4年4月),收集妊娠中晚期ARB暴露的病例报告类文献。从文献中提取患者年龄、ARB药物及其暴露孕周、并用药物、母亲羊水检查、胎儿/新生儿结局等信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献,报告了54例孕妇妊娠中晚期ARB子宫内暴露的55例胎儿/新生儿的结局(1例双胎)。54例孕妇涉及6种ARB,包括缬沙坦(17例,31.5%)、坎地沙坦(14例,25.9%)、氯沙坦(12例,22.2%)、奥美沙坦(6例,11.1%)、替米沙坦(3例,5.6%)、厄贝沙坦(2例,3.7%),其中49例(90.7%)孕妇的ARB使用时间为自孕前或孕早期持续服用至孕中晚期,多为非产科医师(内科或全科医师)处方。46例有妊娠期羊水检查,其中45例(97.8%)存在羊水过少或缺失。54例孕妇中4例自愿引产终止妊娠,50例报告了妊娠的自然结局,包括51例胎儿/新生儿。其中15例(29.4%)宫内或出生后1周内死亡,36例(70.6%)存活出院。新生儿中81.3%(39/48)为早产儿,74.4%(32/43)为低体重儿。55例胎儿/新生儿中48例(87.3%)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和发育缺陷,最常受累的器官为肾脏[72.7%(40/55)],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发育不良;其次是肺/呼吸系统疾病和发育异常[41.8%(23/55)],是导致胎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再次是颅骨/脑和四肢/手足的发育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凝血异常和视网膜病变等也有报道。结论:妊娠中晚期ARB暴露对胎儿/新生儿危害极大,常导致胎儿/新生儿肾小管、肺、颅骨/脑和四肢发育不全,甚至死亡。
- 马志会付冬姬丽刚
- 关键词:妊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羊水过少胎儿异常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鸡蛋中24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 2025年
-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检测鸡蛋中24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方法。方法 使用80%乙腈水溶液提取目标物,Qu ECh ERS法对提取液进行净化,乙腈饱和正己烷除脂,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电离模式,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鸡蛋基质中24种β-受体阻滞剂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3),当称样量为1 g(精确至0.001 g),定容体积为2 m L时,方法检出限为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63.6%~108.0%,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7.4%。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为日常及体育赛事中鲜鸡蛋中β-受体阻滞剂残留分析提供技术参考。
- 李卓冯瑞雪何亚琴张亚锋孙晓
- 关键词:鸡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Β-受体阻滞剂
- Beta受体阻滞剂减少危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 202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住院期间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对危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总住院时长及ICU住院时长的影响。方法:检索MIMIC III数据库,识别大于等于18岁的危重症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分为非BBs组(Beta-blockers)和BBs组。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了1∶1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eta受体阻滞剂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509例符合条件的危重症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后,9914对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匹配前后,BBs组的住院病死率均小于非BBs组,而BBs组的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均大于非BBs组。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与危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减少显著相关[OR=0.381, 95%CI:0.342-0.424, P<0.001]。结论:住院期间使用Beta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危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然而却会延长危重症患者的总住院时长及ICU住院时长。
- 袁晓思李泽雄吴库生
-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住院病死率
- 腹水分级及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1年预后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腹水分级及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s)应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86例ACLF患者进行腹水分级并随访1年,使用Kaplan-Meier Log-rank检验、Cox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腹水分级及NSBBs等对ACLF 1年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86例ACLF患者入院时腹水发生率为77.56%。1386例ACLF患者腹水分级1年生存曲线检验结果Log-rank(Mantel-Cox)χ^(2)=21.384,P<0.01。Cox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腹水分级、年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损伤、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MELD-Na评分以及应用NSBBs与ACLF 1年预后密切相关。2级/3级腹水组NSBBs治疗的Log-rank(Mantel-Cox)χ^(2)=6.113,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有2级、3级腹水的ACLF患者,NSBBs治疗有助于提高ACLF 1年生存率。结论腹水分级以及应用NSBBs等因素影响ACLF患者1年预后;NSBBs对ACLF长期预后可能有益,ACLF发生前已经应用NSBBs的患者可以延续治疗。
- 刘婉姝申力军贺希田华翟庆慧李东泽辛绍杰游绍莉
- 关键词:肝衰竭腹水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后
- 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联合替格瑞洛在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 2025年
- 目的:分析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联合替格瑞洛在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泾县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及联合组。替格瑞洛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联合组在替格瑞洛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炎症情况[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替格瑞洛组相比,联合组患者HR、LVEF、LVEDD、LVESD、TNF-α、IL-6、hs-CRP水平较低(P<0.05);替格瑞洛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87%,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联合组高于替格瑞洛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梗并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联合替格瑞洛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机体炎症,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曹英俊
-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
相关作者
- 郭艺芳

- 作品数:630被引量:2,715H指数:25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昼夜节律 降压治疗 心血管疾病 血压
- 孙宁玲

- 作品数:768被引量:7,499H指数:4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 动脉弹性
- 那开宪

- 作品数:705被引量:1,233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高血压 诊治 慢性心力衰竭
- 施仲伟

- 作品数:281被引量:1,93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
- 胡大一

- 作品数:3,576被引量:29,537H指数:6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