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篇“ 双差法“的相关文章
基于差法研究长岛震群震源区介质波速比
2022年
1研究背景波速比是特征化描述岩石成分和流体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可用来反映地下介质性质改变以及间接反映断层活动情况。波速比研究是地震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常用多台或者多震方法计算平均波速比(黎明晓等,2004;张小涛等,2012;王林瑛等,2014)。但在震群活动过程中,震中较为集中,传统波速比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震源区地下介质情况。Lin等(2007)提出,基于P波、S波的差思想,将距离同一台站相近的2个地震组成一组,通过扣除这2个地震射线的相同路径,获得震群震源区波速比。该方法首次讨论和检验了应用2次差分来计算震源区波速比的可行性,随后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Dahmet al,2014;Bachura et al,2016;贾漯昭等,2017;郑建常等,2018)。差波速比方法是,基于误差分布和概率密度,借鉴差定位程序中2次差分技术,使用台站S与P震相到时差和台站对的2次差分,扣除地震射线相同路径,实现震群活动波速比值求解。
李冬梅郑建常张正帅赵金花崔华伟
关键词:双差定位波速比
2013年吉林前郭M_S5.5震群的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后EW、NS和UD 3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9km、0.7km和1.2km,地震序列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2km,正交NE向,宽约6km。震群序列中地震震源深度较浅,80%的地震分布在6~8km深度范围内,在深度剖面上震群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密集现象。根据重新定位后震群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序列中等震连发特征以及较大级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发震构造为克山-大安断裂带内的推覆逆冲构造。冲断面向E倾斜,近地表倾角较陡,深部几乎平直,表现为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断层面纵向破裂长度大于横向破裂长度。根据发震构造的特征可以推断3个5级地震发生在下层冲断面上,余震主要在冲断面上部触发。
刘俊清甘卫军刘财张晨侠高金哲梁诗明
关键词:松辽盆地推覆构造
一种基于差法的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差法的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属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本发明方法选取射孔事件作为主事件,拾取微地震事件的观测走时,并通过计算射孔和微地震事件的观测走时与理论计算走时差的残差(“差”)确定射孔和微地震...
王瑜崔树果郭全仕丁娟毕进娜张瑶张代兰
差法在江苏及邻域地震事件重新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差定位法,对江苏及邻域1990—2012年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包括部分人工爆破和塌陷事件。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爆破和塌陷事件震源深度均有明显改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5km范围内。
霍祝青王俊朱凤梅秦磊缪发军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人工爆破塌陷震源深度
豫北及邻区地震差法重新定位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为多震层深度范围。
莘海亮方盛明李稳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重定位多震层震源深度
2009年青海大柴旦6.4级地震序列的差法重新定位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9年青海大柴旦6.4级地震和3个及以上台站记录到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73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7.56°N,95.90°E,震源深度6.5 km,发震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精确定位结果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定位残差明显减小,定位后的地震分布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周围,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2~11 km,与主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相符。
刘文邦王培玲马玉虎陈玉华
关键词:余震序列
郭家坝地震序列的差法重新定位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特别是在减小残差、测定误差、控制震中分布及震源深度等方面,均比原来的定位结果有较大的改进。
魏贵春陈俊华廖武林张文娟
关键词:地震序列双差定位法重定位极震区
广东阳江地震序列差法重新定位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差定位法对阳江地区2004年1月—2007年5月ML≥1.5地震记录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显示,2004年9月17日阳江平冈4.9级地震前,阳江地区出现了北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ML≥2.0地震条带,其中北北西向条带与4.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Ⅱ及断层破裂方位角方向一致,且在震前1月北北西向条带上的地震出现震源深度加深现象,4.9级地震发生在条带的东南端。
叶秀薇刘锦胡秀敏
关键词:双差定位地震条带震源深度震源机制解
使用互相关和差法对北加州20年的地震活动进行大范围重定位被引量:24
2008年
采用差(DD)定位算法同时结合波形互相关(CC)方法,重新分析了北加州近20年(1984~2003)的数字化地震资料,将北加州地震台网(NCSN)现有地震目录中震源的定位精度提高了3个数量级。定位过程中结合使用了由所有震中距离不超过5km的相关事件对测得的30亿个互相关到时差数据以及北加州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列出的700万个P波到时读数。差法重定位后获得311273个事件。重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能够勾画出非常精细的、与活断层相关的地震活动构造图像,并且能够揭示诸如地震条带、重复地震等的时空构造特征。结果显示,约有90%的地震在同一个台站具有相关的P波、S波列,并且有12%的事件属于重复地震。通过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认为,在95%置信水平下,现有台网定位的不确定性在水平方向平均约0.7km,垂直方向平均约2km。地震事件的相关性以及重定位后相对位置的改善在北加州大部分地区非常一致,这就意味着使用该方法高精度地确定由不同板块构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震活动图像是普遍适用的。本文认为,长期的、一致性好的地震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工作是提高现有震源目录中地震定位精度和以后精确定位日常化的关键问题。
F. WaldhauserD. P. Schaff黄媛张天中
关键词:地震活动图像重定位北加州双差法地震事件地震目录
差法重定位及其在常规地震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加密以及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的实施和现代定位方法(差定位法)的形成为精确确定震源位置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此背景下引出本文的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利用差算法...
徐志国
关键词:地震定位双差定位法

相关作者

张天中
作品数:105被引量:1,02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预报 地震 地震活动性 余震序列 震级
黄媛
作品数:17被引量:64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双差法 地震定位 近台 汶川地震 余震序列
武巴特尔
作品数:13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双差法 近台 地方震 小震活动 地震前
白重恩
作品数:123被引量:6,839H指数:2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 劳动收入份额 双差法
钟笑寒
作品数:43被引量:778H指数:1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高考 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 倍差法 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