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1篇“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相关文章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被引量:3
- 2008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阻塞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病情进行性发展,最终将进展至肝硬化和肝衰竭。PS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环境因素诱发了免疫应答的异常,从而导致胆管上皮或同时累及结肠上皮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胆汁淤积。感染和毒素是否致病尚存在争议。
- 朱峰舒慧君
- 关键词:胆管炎硬化性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了解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有关文献。结果 较多证据提示其病因与免疫机制相关 ;确诊主要凭胆管造影 ;各种疗法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及改善肝功能 ;肝移植可治疗晚期病例。结论 其病因仍不清楚 ,除肝移植外尚无有效阻止病变进展的治疗方法 。
- 钟大昌
- 关键词: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PSC病因病理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2001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由可以累及整个胆管系统的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引起的胆汁淤滞性肝病变。进行性的病理过程造成肝内和肝外胆管闭塞,最终引起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10%~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出现胆管癌。
- RogerWChapman荣石钱家鸣
-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手术治疗免疫抑制剂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被引量:2
- 1998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令狐恩强程凤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纤维化、狭窄、梗阻为特征的慢性淤胆性疾病。国外文献报道约75%的PSC患者存在炎性肠病(IBD),其中87%为溃疡性...
- 令狐恩强程凤歧
- 关键词: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1992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ion Bowel Disease,IBD),通常以肝内、外胆道系统的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以往认为PSC极为罕见,但近15年中,发病率明显增加,据Yale New-Haven医院新疾病检测表明,近5年较前20年增加了14倍。
- 于丽
- 关键词:胆道系统肝内外胆管胆管造影胆道病变胆管扩张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1990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亦称狭窄性胆管炎、闭塞性胆管炎或纤维化性胆管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少见病,很可能与感染有关,特点是病程长、进展慢,主要表现为黄疸(系肝内外胆管慢性炎症和纤维化造成的梗阻所致),最后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昏迷死亡。一、病因目前有细菌、病毒、自家免疫和胆汁酸学说等,但至今尚无充分根据证明这些学说。
- 高山
-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被引量:1
- 1984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o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疾病,自1924年Delbet首次报告本病以来,国外相继有小组病例报道。复习查到的国内文献未超过50例。我所外科1980年3月至1982年10月收治本病13例.
- 石水生郑显理吴咸中
-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肝功能衰竭胆道系统胆管狭窄黄疽肝外胆管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1980年
- 绪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不常见的肝外胆管弥漫性炎症,可导致慢性胆道梗阻、随之继发胆汁性肝硬化、最后引起肝功衰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常没有任何明显的关联疾病同时存在,但曾有人报告此病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门静脉周围化脓或炎症、慢性侵袭性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化有关。
- 洪达生(摘译)陈振华(校)曾子跃(校)
- 关键词:胆汁性肝硬化弥漫性炎症腹膜后纤维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功衰竭肝外胆管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进展
- 2025年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最终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由于发病率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高,导致PSC迄今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及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为未来PS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本文将总结药物、内镜及肝移植在PSC治疗中的最新研究现状。
- 吕婷婷段维佳李淑香陈莎贾继东尤红
- 关键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移植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
- 202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合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住院诊治的PSC合并IBD患者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PSC中IBD伴发率为28.2%。11例患者均为UC,女6例,男5例,其中5例患者首先诊断为PSC。PSC方面,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瘙痒、纳差、发热、右上腹痛。8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可见肝内或肝内外胆管呈局灶性狭窄及节段性扩张表现。3例患者MRCP无典型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诊断小胆管型PSC。7例行肝穿刺活检,其中5例病理可见典型洋葱皮样改变。IBD方面,8例为广泛结肠炎症,2例患者可见右半结肠炎症较重,5例有直肠豁免。所有患者均给予小至中等剂量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5例进展至肝衰竭行肝移植术。肠道方面均给予美沙拉嗪治疗,1例内科治疗无效行全结肠切除术,2例肝移植后结肠炎活动,美沙拉嗪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炎症可控制。结论PSC合并IB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直肠豁免是PSC合并UC患者肠道炎症的一大特点;UDCA可能延缓PSC进展,但部分患者疾病进展需肝移植。
- 李书敏孟祥辰吴静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