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2篇“ 历史认知“的相关文章
历史认知视域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5年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史资政、育人和鉴今功能的把握,在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历史认知是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评价,也是党的历史自信的逻辑起点、重要构成与不竭动力。立足历史认知审视党的历史自信可以发现:人民利益实现效度的考验、认知主体结构与认知体系复杂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环境,直接制约着党的历史认知形成,并间接挑战党的历史自信的确立。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需要回应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薛一飞杨帅
关键词:历史认知生成逻辑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前置性学习对学生历史认知与学习兴趣的影响评价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对于初中历史教育而言,如何有...
余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前置性学习历史认知
宋徽宗礼乐改制的历史认知与文化运作机制
2025年
以北宋徽宗时期礼乐改制的历史过程为对象,可尝试采取“历史田野”的共时取向和微观史的研究方法,从机构、参与人、场所、音乐制度及执行、偶然事件五个维度分析徽宗大晟乐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探讨宋徽宗本人对礼乐建设的历史认知及其文化政治运作,对深化礼乐制度研究有重要意义。
康瑞军
关键词:宋徽宗
维斯曼纪念碑的存废与20世纪德国的殖民历史认知和反思
2024年
20世纪的德国历史与殖民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德国东非殖民地的缔造者之一,赫尔曼·冯·维斯曼是德国著名的“殖民英雄”,他的纪念碑见证了德国殖民历史认知的百年变迁。两座维斯曼纪念碑建于德意志帝国扩张时期,彰显了德国沙文主义的民族认同。一战战败后,德国被剥夺殖民地。维斯曼的历史形象先后被魏玛共和国和纳粹政权包装粉饰,分别用于驳斥战胜国的殖民道德指责和宣传扩张战争与极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二战后,德国的殖民历史被淹没在非纳粹化改造及随后的冷战之下。以纳粹历史反思为主导的记忆文化与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导致殖民历史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自省与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运动才推动德国社会大规模批判性反思殖民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殖民地国家对德国殖民历史的谴责促使德国社会跳出民族国家范式与西方语境,从殖民地与殖民帝国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殖民主义。
陈琬睿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关于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2024年
将柯林武德关于欧洲古典本质主义观念的论说和刘家和关于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关系论说结合,可以形成“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西方古典时代倾向于通过恒定本质理解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事物,哲学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中国古人通过流变体认常道,历史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二者之间有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两种认知路径的差别。基于此一命题,可以察见历史哲学兴起是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结合的结果,古典本质主义是现代历史怀疑主义的远因,关于历史学发生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言论反映了已经蜕化了的逻辑理性试图吞噬历史理性。在此认识基础上审视当下史学思潮,当确认经验事实的实在性,确认历史并不依赖“书写”而存在,承认经验事实居于历史学对象的核心。进而看到,历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认知以往的经验,也在于拓展理性的空间。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两种不同的、互补的、相需的思维路径。
赵轶峰
关键词:逻辑理性历史理性历史认知
运用自制手绘图片教具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以贵州省独山县为例
中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能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提高课堂效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课本空白处着手,以手绘的形式,绘制相关历史图片作为教具辅助历史教学。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
郭品雪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化解历史认知冲突 破解历史高考试题
2024年
认知冲突在历史学习和应试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面对试题呈现的历史情境化表述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不可避免地让考生一时感到茫然无措,产生学习障碍和应考压力,从而影响学习深入和理性解答判断。历史史料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认知冲突的可能性,因为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孙武军
关键词:情境化高考试题历史史料
高中历史多重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认知与批判思维的影响研究
2024年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多重史料教学将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时,通过多 个不同的史料和视角,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知。多重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能够辨别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思考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和观点,培养学生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张红果黄晓岩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认知批判思维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关于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2024年
柯林武德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历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本质主义。这是一种具有“反历史倾向”的知识观。依据这种观念,“能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对象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永恒的……如果它是可以认识的,它就必须是确定的;而如果它是确定的,它就必须是如此之完全而截然地是它自己,以至于没有任何内部的变化或外部的势力能够使得它变成另外的某种东西”。在这种观念中,只有关于事物不变属性的认识才构成真正的知识。
赵轶峰
关键词:柯林武德历史认知本质主义知识观历史学古希腊
中国人对西沙群岛历史认知与风力、潮流、海浪作用下的变迁研究
2024年
通过研究西沙群岛的历史认识和地理环境演变,强调了地理特征和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风力、潮流和海浪对其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人至迟在汉代对“岛”和“沙洲”就有了较为理性的认知,岛屿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于4000年以上,地势相对较高,不易被海水淹没。相反,沙洲是相对年轻的地貌,其地势较低,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2)风力、潮流和巨浪对西沙群岛地貌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风力和巨浪堆积沙洲,但同时也能导致其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潮流的周期性变化也对这些岛屿和沙洲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迁不仅是地貌的动态展现,也与海洋生物数量下降趋势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岛和沙洲在地理特征和稳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沙群岛地貌的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文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西沙群岛的演化过程,以及保护和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需求。
阎根齐吴昊
关键词:环境演变历史认知

相关作者

武向平
作品数:34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满铁 侵华战争 历史认知 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
牟佳
作品数:27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慰安妇 历史认知 英美文学 高校 题材小说
张国荣
作品数:10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研究主题:历史教科书 历史知识 专制政治 专制 民族主义
刘忠波
作品数:113被引量:20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
研究主题: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 电视纪录片 日本NHK
周桂君
作品数:52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济慈 文化 创伤 现代性语境 题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