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40篇“ 历史叙述“的相关文章
- 1920年代“台湾革命”历史叙述的构建——以黄玉斋《台湾革命史》为中心
- 2025年
- 黄玉斋编著的《台湾革命史》是1920年代“台湾革命”历史意象建构中的重要文本。该书的编写以厦门等地中国台湾青年主动响应中国内地革命为背景,编写的过程充满艰辛。《台湾革命史》以“革命进化史”为主题,将“台湾革命”的进化分成初、中、下三个阶段。为论证书中主题,黄玉斋对日人所记录的中国台湾武装抗日事件进行了从“匪乱”到“革命”的书写转换,也尝试用“革命”来诠释1920年代中国台湾社会政治运动的勃兴,以及内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台湾的回响。书中中国台湾14次“革命”说等历史叙述,在两岸革命的融汇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 姜良威
- 关键词:历史叙述新文化运动
- 克服再现危机:当代西方历史叙述理论新动向评述
- 2025年
- 20世纪90年代以降,人文学术遭遇普遍性的再现危机。再现危机在历史叙述理论领域的典型表征,即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历史书写论争。叙述不再指涉客观对象,而是不断自我指涉的意义游戏,这种文本主义论调极易导致历史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谬误。以克服再现危机为主题,当代西方历史叙述理论发生了一系列的修正与更新,总体呈现出叙述观念论向叙述实在论的某种回归趋势。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重估叙述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特别吸收借鉴见证文学的书写与叙述观,实现历史叙述真实、审美与伦理向度的统一;二是以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与艾尔克·鲁尼亚为代表的学者,积极吸收美学、精神分析等理论资源,探索超越叙述或曾被叙述压抑的创伤记忆、在场等前沿议题,实现文学、美学与史学更为深层次的贯通融合。这些学术新进展,对于评骘历史叙述的理论得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与文论话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贺嘉年
- 关键词:历史叙述
- 文明史观与中国历史叙述——基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 2025年
- 文明史观起源于近两个世纪前的西方社会,其中尤以斯宾格勒在历史哲学层面关于比较文明观念的探讨最具理论意义。他关于文明概念的阐释对我们认识文明史,以及重新思考此种观念下的中国历史叙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在辨析“文明”与“文化”“国家”概念的基础上,文明史观念和方法的优势得以展现,它使中国历史的叙述内容得以拓展,逻辑更为顺畅,对于整体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别具意义。大学通识教育中有关中华文明史的讲述逻辑和内容,为文明史观下的中国历史叙述和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的样例。在通识教育中应用这种视角和方法,对于建立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思考皆有帮助,也是对文明史观一种有益的尝试。
- 李媛
- 关键词:文明史斯宾格勒历史叙述通识教育
- 古希腊历史叙述中的重装步兵与雅典政制的探讨——以中产农民为中心
- 2025年
- 在古希腊城邦制度下,以土地所有权为纽带,农民、公民与战士三位一体。古风时期中产农民在军事实践中结成重装步兵方阵,成为城邦军事力量的核心,与之相伴的是该群体日益牢固的公民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古典时期的希腊作家相信农民是优秀的战士,他们通过短暂、带有决斗和竞赛性质的重装步兵方阵对抗分出胜负。然而,这种作战模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战事频率和逐渐扩大的战争规模。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转折点,重装步兵不再主导战场,中产农民与战士两种身份呈分化趋势,在政治参与层面与无地或少地的下层公民合流,推动雅典民主制规范化、专业化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城邦政制框架。
- 杨波
- 关键词:雅典民主政治
- 历史叙述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学
- 2024年
-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历史课堂叙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优秀的史学家或标志性的史学作品,均注重历史叙述问题,前人的历史叙述方法在当下历史教学中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历史叙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叙述时应注重历史叙述的人文性、现实性、全球观、比较法等几点建议。历史叙述是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开始的,在文字产生之后,历史叙述呈现出了文本的形态。对于历史叙述的界定,无论是史学理论领域、还是历史教学领域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上,海登·怀特、罗兰·巴尔特、安克斯密特、傅斯年、何兆武等均有突出成就。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一书揭示了当代历史哲学与语言学交互相融,阐明了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语言学的特质。在教学领域的探究,于友西也颇有成就。赵亚夫老师《中学历史教育学》一书中写道:叙事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可见,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通过历史叙述重现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思维的过程。正如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一书中指出:历史叙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编纂学诞生的过程。历史叙述无论是语言的还是文本的,都是“讲述者”对过去事件的“重现”。
- 董永坤
-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叙述历史编纂学当代历史罗兰·巴尔特全球观
- 立德树人背景下做好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历史叙述的探索研究
- 2024年
-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知识十分丰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课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方式,也是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非常注重的两个方面,用好历史叙述,做好历史解释,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至关重要。用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铸历史之魂,育时代之人,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责任。
- 唐浩
- 关键词:历史叙述历史解释立德树人
- 中学历史:活用历史叙述,提升历史素养
- 2024年
- 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中学历史学科比赛的主题是“活用历史叙述,提升历史素养”。自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先后组织了三场主题为“叙事见人,论史求通,学史重法”的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对“叙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与运用策略,形成了初步的共识。近年来。
- 於以传
- 关键词:教学比赛历史素养教学研究室中青年教师学史历史叙述
- 历史叙述与言说中的1980年代女性诗歌及其反思
- 2024年
- 因主体性创作实践于1980年代发生的中国“女性诗歌”,历经民间(内部印行)刊物及稍后的公开出版物尤其是诗歌选本的筛选、发表、传播和甄别,再经过21世纪前后出现的一波文学(诗歌)研究和史著叙述,完成了一个完整地被“经典化”和“历史化”的早期进程。这类具有相对“现场性”的归纳、总结或概述建构的女性诗歌发生期的历史知识系统和历史形态,逐步在批评界和研究界沉积为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不言自明”的历史认知结构,更给其后的研究造成相对于“本事”而言的错谬性困扰——甚至有研究者以这种认知指导进一步追述其发生期及其文学与理论话语空间的研究工作。因此,以那些初步形成的经典化、历史化成果为基础和先验性结论生成了一系列被误解的甚至具“本质化”症候、因果逻辑倒置的论证与叙事。
- 冰马
- 关键词:女性诗歌历史叙述文学史叙述历史化
- 百廿师范的历史叙述与文化传承——关于太原师范学院校史追叙的讨论
- 2024年
- 1905年山西巡抚张曾敭奏请设立山西师范学堂,次年增设优级师范学堂,称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山西现代师范教育从此起步。民国时期,山西师范教育历经曲折,但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为培育新国民、发展新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育了基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成立山西省教育学院,并在太原第一师范、第二师范和太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太原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成立山西大学师范学院。1999年,原山西省教育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太原师范学院。从1905年至今,太原师范学院与其前身学校之间的承继关系完整,历史沿革清楚,有连续120年的师范教育传统。百廿太师,既是山西现代师范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山西现代师范教育的缩影。
- 陈亚平
- 关键词:校史历史沿革
- 新课标视角下如何用史料建构学生的历史叙述与解释被引量:1
- 2024年
- 新课标语境下,如何用史料建构学生的历史叙述与解释,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命题。用史料建构学生的历史叙述,是赋予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是什么”的历史叙述素养,主要涉及用史料确证史实;用史料建构史事。用史料建构学生的历史解释,是赋予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为什么”的历史解释素养,主要涉及用史料孕育证据素养;用史料孕育批判性思维。史料参与学生的历史建构,受教育主题、课程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有其参与建构的广度、深度与限度。
- 王德民李应平
- 关键词: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史料运用
相关作者
- 李道新

- 作品数:204被引量:1,32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中国电影史 电影史 中国早期电影
- 陈新

- 作品数:46被引量:25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 研究主题:历史学 历史叙述 历史哲学 后现代主义 史学理论
- 陈新

- 作品数:15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 研究主题:历史叙述 历史认识论 年鉴学派 历史学家 西方历史
- 程光炜

- 作品数:311被引量:1,517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 文学批评
- 王太元

- 作品数:9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市新华中学
- 研究主题:历史叙述 历史理解 红色文化 涵养 文化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