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8篇“ 危重新生儿“的相关文章
危重新生儿急救与转运网络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急救与转运网络可以为危重新生儿提供迅速的医疗转运、及时和有效的救治,从而提高生存率,是医疗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本文回顾了危重新生儿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可行的优化策略,旨在强化卫生系统的协作机制,逐步提高国内急救与转运网络的整体水平,满足危重新生儿的医疗需求。
徐天慧翁惠婷王蓉侯敏杨丽王琴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
利用分类树模型构建危重新生儿预后预警模型
2025年
目的利用分类树模型构建危重新生儿预后预警模型,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在复杂的临床情境中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危重新生儿死亡风险。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儿科收治的143例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次住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n=105)和预后不良组(n=38)。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分类树模型构建危重新生儿预后预警模型,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准确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小于胎龄儿、胎儿窘迫、1 min Apgar评分<4分、5 min Apgar评分<4分、PaO 2<50 mmHg、碱剩余<-7 mmol/L、母亲年龄≥35岁、羊水异常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 min Apgar评分<4分、PaO 2<50 mmHg、碱剩余<-7 mmol/L、小于胎龄儿、胎儿窘迫、母亲年龄≥35岁、羊水异常进入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的危重新生儿预后预警的分类树模型包括4层、17个节点、9个终末节点,共筛选出7个解释变量,即1 min Apgar评分、PaO 2、碱剩余、小于胎龄儿、胎儿窘迫、母亲年龄、羊水异常,该模型的风险率为0.187,提示该模型拟合效果好。结论分类树模型能有效拟合危重新生儿预后危险因素的预测,对危重新生儿预后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陈云杰胡忠华梁晓燕戚利那
关键词:危重症新生儿预后分类树预警模型
生大黄粉防治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生大黄粉防治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予以常规预防性治疗及生大黄粉鼻胃管鼻饲,对照组予以常规预防性治疗,比较2组临床预后及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指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乳酸水平,统计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开奶时间、建立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NICU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胃肠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7/50)比46%(23/50),2%(1/50)比16%(8/50),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GAS、IL-6、PCT、CRP及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MTL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生大黄粉可有效预防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内环境,缩短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促进患儿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且应用安全。
谢秀春郭小霞宋晓波冯爱民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生大黄粉炎性因子乳酸
全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5年
分析为低体质量新生儿进行早期全静脉营养对其生化指标以及营养状态产生的影响。方法 便利地选择2023年四月至2024年四月间住院的重症新生儿8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支持疗法,观察组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及体重的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各项资料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早产儿血液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静脉营养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高娟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新生儿治疗
院前转运救治一体化对危重新生儿疾病预后的探讨
2025年
研究院前转运救治一体化对危重新生儿疾病预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通过院前急救转运网络收治的危重新生儿资料80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由非院前急救转运网络收治的危重新生儿资料8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指标、转归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生命体征比较,观察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体温、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情况比较,观察组放弃治疗、转上级医院、死亡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治愈/好转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转运救治一体化模式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改善患儿的预后。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和优化该模式,以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救治更多的危重新生儿
胡月李巍叶鹏于慕刚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疾病预后
危重新生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死亡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CRRT且校正日龄≤28 d的34例新生儿。根据CRRT过程中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n=16)和存活组(n=18)。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χ^(2)检验对2组患儿CRRT前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CRRT治疗模式、参数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CRRT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4例患儿中死亡率为48.6%(16/34),CRRT日龄为17 d(2~33 d);11例(32.3%)早产儿,其中胎龄最小为27周,CRRT开始前最低体重1700 g。死亡组患儿CRRT前6~12 h尿量、新生儿危重疾病评分均低于存活组[分别为0.05(0.02~1.00)ml/(kg·h)与0.50(0.20~1.05)ml/(kg·h)、(64.50±7.10)分与(77.67±3.65)分,Z或t值分别为10.97和3.91,P值均<0.05],但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asoactive inotropic score,VIS)、昏迷比例,以及血钾、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氨、血乳酸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86.88±15.80)分与(55.56±24.31)分、11/16与1/18、(7.02±1.73)mmol/L与(5.88±1.53)mmol/L、274.55(132.50~664.98)U/L与31.10(19.03~110.70)U/L、688.20(449.73~3618.13)U/L与96.65(44.15~439.00)U/L、232.75(70.33~1310.85)μmol/L与77.70(49.78~919.05)μmol/L、(11.17±3.36)U/L与(7.99+2.67)U/L及(99.57±39.74)s与(60.97±31.25)s,t、χ^(2)或Z值分别为-4.39、14.81、-2.03、-2.72、-11.81、-3.89、-3.06及-3.17,P值均<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RT前VIS值和血氨水平高为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150(1.035~1.278)和1.004(1.002~1.009),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CRRT死亡与治疗前VIS评分及血氨水平相关,同时提示治疗启动时要关注短时间尿量的急剧减少、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力度,以
张榕庄严彭小明张帆李军帅肖倬君谢晶晶郭琼
关键词:新生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二代测序技术在病因未明危重新生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病因未明危重新生儿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应用常规检查手段难以确诊而接受NGS检测的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遗传病组和未确诊遗传病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遗传病的高风险表型,评估NGS对医疗管理的影响,比较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231例新生儿,男134例,女97例,入院日龄8(3,21)d。前5位临床表型为先天性畸形、内分泌代谢/稳态异常、消化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血液和造血组织异常。其中181例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8例应用医学外显子组测序(medical exome sequencing,MES),42例应用靶向基因包测序(targeted panelsequencing,简称panel)检测。诊断为遗传病74例(74/231,32.0%),3种检测技术的分子诊断率分别为31.5%(57/181)、25.0%(2/8)、35.7%(1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8,P=0.792)。与未确诊遗传病组相比,先天性畸形(P=0.006,aOR=4.404,95%CI 1.539~12.607)和肌肉组织异常(P=0.027,aOR=13.498,95%CI 1.340~135.965)为遗传病组的高风险表型。42例(56.8%)遗传病患儿因NGS检测改变了后续医疗管理。结论对于应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危重新生儿,尽早选择合适的NGS技术有助于诊断和后续管理,尤其是有先天性畸形或肌肉组织异常表现的患儿,分子诊断率较高。
吕娜曹延延房军臣赵玉雪孟灵芝贾超夏耀方
关键词:新生儿遗传性疾病表型医疗管理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
2025年
旨在评估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60例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包括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和维生素注射液,对照组则采用相似的营养支持方法。结果 观察组在体重增长、营养状态评估、生长发育监测及感染控制效果评估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为体重增长、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铁蛋白、总蛋白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提升,以及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血小板计数的改善,P值均<0.05。结论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对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感染控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刘小兰
关键词:早产儿危重新生儿
预防性护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
2025年
危重新生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实施预防性护理,分析其对新生儿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样本病例为60例危重新生儿,样本病例纳入事件为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其中,实施常规护理的3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的30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两组不良事件情况、临床指标(置管时间、住院事件)、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局部出血、感染、血管堵塞、压疮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更低(P<0.05),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达90%,对照组的为66.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应用于危重新生儿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练丽珠覃欢邓英玲覃夏玲樊秋霞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危重新生儿满意度
STABLE联合SBAR模式实施区域性主动型危重新生儿安全转运的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维持患儿血糖稳定和保证新生儿安全、维持体温稳定、呼吸道管理、循环支持、实验室检查、情感支持(STABLE)联合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实施区域性主动型危重新生儿安全转运的效果。方法选取辽宁省儿童医院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区域性主动型危重新生儿转运440例纳入研究对象,将2022年1~12月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220例纳入对照组,2023年1~12月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220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采用STABLE联合SBAR模式。比较两组"过低症"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低血压、酸中毒"过低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交接完整率、病情交接主动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区域性主动型危重新生儿应用STABLE联合SBAR模式转运,可进一步减少转运"过低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交接的完整率与病情交接的主动性。
伊婷婷韦爽徐越孟园园张蕊刘阳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

相关作者

陈运彬
作品数:229被引量:1,443H指数:19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吴婕翎
作品数:90被引量:578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研究主题:儿童 新生儿 早产儿 婴幼儿 孩子
杨杰
作品数:172被引量:1,333H指数:1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极低出生体重儿
封志纯
作品数:848被引量:4,560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婴儿 儿童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余加林
作品数:397被引量:3,551H指数:2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儿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早产儿 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