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3篇“ 卧不安“的相关文章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从现代医学视角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科学内涵
- 2025年
-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探究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失眠症状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传统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理论现代化拓宽思路。方法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将P<5×10-8作为阈值筛选与GERD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加权中位法(Weighted median)、MR-Egger、Simple mode和Weighted mode五种方法,使用选定的工具变量评估GERD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两样本MR的IVW显示,GERD与失眠风险存在显著关联(OR=1.418;95%CI=1.272,1.581;P=2.96E-10),此外,MR-Egger、Simple mode、Weighted median和Weighted mode方法分析也有相似的结果。经检验分析结果中未发现存在多效性偏倚[截距项为-0.012(P=0.232)],异质性较小;敏感性分析显示MR分析结果稳健。文中所选77个工具变量均为非弱工具变量。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ERD与失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进一步证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可靠性。
- 王晨周立捷徐楚楚赵婷婷王彦刚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分析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炎症性肠病共病睡眠障碍的效应机制
- 2025年
-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入手,探讨睡眠障碍与胃肠疾病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认为炎症反应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与睡眠障碍的共同靶点,并系统论证了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IBD共病失眠障碍的效应机制,以期为治疗IBD共病睡眠障碍提供更多的临床诊疗思路。
- 解晓霞张瑞环姚震何旭杨正宁陈钧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睡眠障碍
- 论肠不和则卧不安
- 2025年
- 该文通过查阅古籍及相关文献,从大肠的基本生理功能出发,挖掘及梳理大肠与其他脏腑、营卫气血、元神等的关系,从而推导大肠与不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可以通过营卫气血、脏腑、元神等与不寐建立联系,大肠发生病变可以导致营卫失调、元神不安、魂魄不和、五脏失常,从而影响睡眠。
- 陈新博胡汉楚
- 关键词:营卫失调
- 基于《内经》寤寐理论探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卧不安
- 2025年
- 中医学认为,寤寐正常有赖于脏腑功能、精神调摄、营卫运行三者和谐运作。若神有所扰,轻者虽卧能寐,必不安,症见眠浅梦多、寐而易醒;若兼有营卫失和、卫不入阴者,甚者表现为卧即不安,症见辗转难寐、入睡困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主治失精家诸症,但因其擅“调阴阳、和营卫”,兼“潜心神、安心肾”,故对于虚性“卧不安”,能使阴平阳秘,营卫调和,心肾交好,心神自然得安,寤寐便可恢复如常。
- 李红培胡文悦牟雷武越陈润铭韩振蕴
- 关键词:入睡困难营卫不和心肾不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 “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赜被引量:1
- 2024年
- 梳理古今医家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不同认识,明确分歧在于对“卧不安”是不能安卧还是不能安眠这个焦点,并指出两种观点的局限性。提出《素问·逆调论篇》该段经文以气逆为纲,肺、胃、肾三脏腑气机不利所致“息”不利为目,以是否“得卧”和活动为标准,阐释了气逆证的病因、病位和病情;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非《黄帝内经》原文,可能是一句点评语误植后的衍文。
- 林绍志
- 关键词:胃不和卧不安失眠喘证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讨和胃法论治失眠
- 2024年
-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当下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古今医家在不寐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上有着丰富而多样的见解。此文立足于《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详细阐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西医理论基础和病因病机,并运用和法的思想分别从消散和胃、建中和胃、调肝和胃、健脾和胃4个方面进行剖析,主张将调理顾护中焦脾胃的理论贯穿于治疗不寐的始终,探讨和胃安神治疗不寐的辨证论治,以期为临床诊治不寐拓宽思路。
- 任璐露梅妍
- 关键词:不寐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伴失眠
- 2024年
-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反酸、灼热是本病的典型表现,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复发率较高。长期反复的不适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这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且易引起失眠。《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论述了胃阳明之气上逆致喘,由此出现卧不安。本文从该理论入手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伴失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 李梓睿陈颜安祯祥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失眠睡眠障碍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经验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对失眠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 2024年
- 《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而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失眠,此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肠和脑的中间纽带,将胃肠道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这与中医论述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讨胃肠不舒与失眠发生的内在联系,将现代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 刘杨圣洁张红石矫俊东郑旭纪媛媛郅晓宇刘家邑佟雪刘鹏
- 关键词:胃不和卧不安失眠肠道菌群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讨Hp相关慢性胃炎对患者睡眠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及具体表现形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Hp相关慢性胃炎及非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睡眠的具体特点。结果Hp相关慢性胃炎男性患者总体睡眠显著优于非Hp相关慢性胃炎男性患者及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明显较非Hp相关慢性胃炎男性患者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间长、睡眠效率高,明显较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睡眠质量好、入睡时间短、睡眠效率高、睡眠障碍少、催眠药物使用少(P<0.05);Hp相关慢性胃炎男性患者较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明显更少出现夜间易醒或早醒、呼吸不畅、感觉冷、做噩梦及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更易咳嗽或鼾声高(P<0.05);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催眠药物使用显著多于非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咳嗽或鼾声高显著多于非Hp相关慢性胃炎女性患者(P<0.05)。结论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常有睡眠异常且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 刘海华林唐唐唐杨谢云邓六香刘金明
-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
- 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浅析马万千主任医师治疗失眠临证经验
- 2024年
-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状,往往呈现出反复发作、难以冶愈的特点。长期受到失眠的困扰,不仅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能显著提高患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现阶段西药治疗主要依赖于安眠药和抗抑郁药,虽然见效迅速,但副作用明显,且长期使用易形成药物依赖。中医药辨证论治失眠,治疗灵活,疗效稳定,为个体化治疗,复发率低。马万千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指出,胃脘部的不适是影响睡眠的关键,他治疗失眠症状时始终强调注重脾胃运化功能。对于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他通过对归脾汤方剂的调整与改良施于临床,有所成效。本文对他治疗失眠的经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王晨马万千王昀王美玉邱新萍
- 关键词:失眠归脾汤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经验
相关作者
- 杨明会

- 作品数:331被引量:2,147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补肾活血颗粒 放射性肺损伤 失眠 中医药疗法
- 魏玮

- 作品数:390被引量:3,802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萎缩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
- 李绍旦

- 作品数:194被引量:1,43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补肾活血颗粒 失眠 帕金森病 和胃 安神方
- 苏晓兰

- 作品数:192被引量:1,379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研究主题: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温肾健脾法
- 梁超

- 作品数:86被引量:39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医院
- 研究主题:功能性消化不良 黄芪建中汤 溃疡性结肠炎 便秘 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