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篇“ 博格达山“的相关文章
博格达山北缘构造特征解析
2024年
博格达带夹持于吐哈和准噶尔盆地之间,经历多期隆升、剥蚀、沉降,遭受多次构造运动叠加,形成复杂的构造特征,其前构造特征横向变化对油气分布有重要意义。利用准东最新二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博格达山北缘准噶尔盆地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指出沿博格达山从东向西,构造样式上存在由基底卷入的高角度冲断到铲式滑脱冲断再到基底卷入的低角度叠瓦冲断(并发育断裂相关褶皱)的变化,分析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控制机制主要为早期前凸起控制和软弱滑脱层控制。
赵建成
关键词:凸起滑脱层
清代新疆博格达山地理意象的演变
2024年
博格达山作为新疆天脉的组成部分,以其相对的独立性,成为周边区域景观体系构建的核心地理单元。清代的博格达山以“神”信仰及国家祭祀为基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景观体系,实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逐渐融合。在这一进程中,博格达山的自然地理景观由三座主峰的可视化形象承载,并在与周边区域和城市景观的建构中形成了完整的人文景观叙事,虽然该经济开发的效果有限,但却实现了文化景观的进一步提升。博格达山被纳入到整个华夏地理水景观体系的进程,反映了边疆与中原地区地理知识、治理体系的一体化进程,对历史地理学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启示。
武强
关键词:博格达山地理景观地理意象景观要素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被引量:1
2024年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鲁智帅谢庆宾谢庆宾祁利祺许涛陈佳相泓含
关键词:博格达山沉积相
阜康凹陷下侏罗统物源变化对博格达山隆升的响应
2024年
【目的】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中东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是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但由于其物源体系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沉积体系研究和油气勘探进程。【方法】基于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的碎屑成分、古流向、重矿物、阴极发光和砂地比平面分布等相关分析,对阜康凹陷中东部早侏罗世物源体系及对博格达山隆升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研究区八道湾组主要受控于东北部克拉美丽物源体系,北天博格达山物源的影响程度有限;而三工河组不仅存在继承性的克拉美丽及北天物源输入,又叠加了来自博格达山的分支物源,且博格达山物源的影响不断增强。研究区下侏罗统物源变化清晰地响应了博格达山自东向西不断增强的隆升过程。阜康凹陷南斜坡表现为构造南倾的特征,下侏罗统东南物源的存在为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杨仁超邸建强庞玉茂张学才方旭庆冯乔汪勇李阳董亮
关键词:博格达山下侏罗统物源分析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博格达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处关键位置,是研究准噶尔盆地较优切入点,近些年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踏勘、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地震资料解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和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手...
鲁智帅
关键词:博格达山烃源岩发育模式油气富集
双滑脱层强度对博格达山北缘构造变形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23年
博格达山北缘褶皱冲断带以横向分段、纵向分层、多期构造变形叠加、先存构造发育为主要特征,发育有中侏罗统西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两套滑脱层,为探究这两套滑脱层内聚力强度差异及先存构造对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影响,研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在布设先存构造的基础上设计了无滑脱层模型和不同内聚力强度组合的双滑脱层模型共5组数值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内聚力强度相同时,上滑脱层在应力传播中占据优势;双滑脱层内聚力强度不同时,应力会优先沿弱内聚力滑脱层传递,且当下滑脱层内聚力较弱时,上滑脱层可能不发挥作用.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剖面,认为先存构造控制了冲断带构造变形的总体样式,而两套滑脱层共同控制了冲断带纵向上的变形解耦,上部滑脱层内聚力弱于下部滑脱层是影响研究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关键性因素.
屈梦雪程晓敢田禾丰陈汉林于洪洲陈昌锦孙思瑶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构造地质学
基于云模型的白马雪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林线作为重要的地理和生态界线,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林线和树线之间的过渡区内不同类型的植被斑块交错分布,呈现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林线和树线的分布界线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目前大多数研究将林线/树线简化为连续变化的曲线,难以表达和分析林线与树线的模糊性和过渡区内不同类型植被斑块分布的随机性。本研究采用复合高程信息的NDVI数据提取白马雪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数据点,构建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云模型,定量分析林线和树线分布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比较白马雪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影响因素的差异。主要结论:①构建了白马雪博格达山林线/树线分布高度云模型,以林线、树线分布高度云模型用期望(Ex)、熵(En)、超熵(He)3个数字特征来表达林线、树线分布的整体特性。②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云模型的熵(林线410.71 m、树线597.32 m)和超熵(林线66.22 m、树线280.86 m)大于白马雪(熵:林线182.33 m、树线193.96 m;超熵:林线56.26 m、树线65.86 m),即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分布的不确定性高于白马雪。③干燥度是白马雪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贡献率最高的影响因素(50.26%、44.11%),其次是7月均温(12.76%、17.93%)和积雪效应(23.97%、11.48%),而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贡献率最高的影响因素是7月均温(48.15%、60.59%),其次是干燥度(28.57%、17.67%)。两地林线和树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明显差异。本研究以白马雪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分布高度云模型的数字特征,表达林线和树线分布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并比较分析两地林线与树线影响因素的差异,为精细分析垂直带分布的复杂性、定量分析垂直带影响因子的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穆豪祥韩芳唐秀美王志勇王哲
关键词:林线云模型影响因素白马雪山博格达山
博格达山周缘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的控制被引量:3
2023年
为研究博格达山周缘芦草沟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合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沉积环境以淡水—半咸水贫氧弱还原条件为主;芦草沟组岩性以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为主,储层物性与沉积微相类型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受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储集物性更优,且临近烃源岩,溶蚀孔隙较发育,为有利储层沉积相带。该成果可为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李万安韩长城田继军曾治平闫嘉启罗锦昌李璐
关键词:储层物性成岩作用储集空间芦草沟组
博格达山冰川表面高程多源遥感监测与时空变化分析
东天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其退缩和对气候的响应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由于该区常年低温,水分的降落和保存多处于固体状态,多年积雪在自身压力和阳光照射影响下,雪层逐渐转变为冰,只要地形有一定坡度,冰在上层压力和重...
史宁可
关键词:博格达山遥感监测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与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4
2022年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博格达山周缘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主要以深水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重力流沉积;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砂体;中晚三叠世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以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
杨有星张君峰张金虎高永进周新桂孙相灿文磊苗苗青
关键词:博格达山芦草沟组三叠系

相关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作品数:102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地衣 物种多样性 多样性 群落 生态位重叠
王宗秀
作品数:128被引量:1,32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页岩 隆升 博格达山 地质意义 裂变径迹
李涛
作品数:74被引量:81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背斜 晚第四纪 地震 隆升 博格达山
柳永清
作品数:208被引量:1,433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沉积环境 新元古代 早白垩世 古地理 晚中生代
张关龙
作品数:62被引量:39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沉积相 烃源岩 芦草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