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91篇“ 单采血小板“的相关文章
- 系统性护理模式在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系统性护理模式在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12月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的100例首次献血者,将2022年9—10月捐献血小板的50例首次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1—12月捐献血小板的50例首次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献血知识掌握情况、献血满意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血小板作用知晓率及对本次献血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担心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和对献血安全存在顾虑比例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负性情绪,降低献血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提高其对献血知识掌握程度和献血满意度。
- 李小丹王丽
- 关键词:献血单采血小板负性情绪
- 基于血小板代谢组学探究4℃冷藏对单采血小板保存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单采血小板于4℃冷藏保存与22℃振荡保存在代谢组学上的差异,为单采血小板的冷藏保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d1、d5、d10、d154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d1、d52个时间点采集标本,用液质联用(LC-MS/MS)技术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代谢组水平的变化。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TEG-MA值与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的CD62P活化率。结果糖代谢通路的多种代谢物、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代谢物(柠檬酸、α-酮戊二酸)、嘌呤代谢途径中的代谢物(腺嘌呤、腺苷次黄嘌呤核苷、鸟嘌呤等)与氨基酸代谢产物在对照组保存d5时含量显著降低,而在实验组中相对稳定。脂肪酸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G2、13(S)-HOTrE、亚油酸等含量在对照组显著升高。保存d1与d5时MA值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有差异(P<0.05),实验组随保存时间延长,MA值d10与d15时实验组与对照组d5比较无差异(P>0.05)。2组间CD62P活化率比较有差异(P<0.05),CD62P活化率对照组从d1起快速升高,而实验组升高缓慢。结论4℃冷藏保存的血小板代谢活动更为稳定和缓慢,有利于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期。
- 夏小叶李雪晶苏爱华郝萧叶红艳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代谢组学
-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 评估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风险,提高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2023年本中心质量抽检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阳性及因输注血小板导致的输血传播细菌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bacterial infection, TTBI)的病例11例,并对血小板细菌检测阳性结果及临床输血反应的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共有9例供者,其中3例为临床输血反应上报,4例为质量抽检发现,2例为输血前的外观检测发现,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约为0.08%(9/10 762);污染的血小板涉及11例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输血反应,TTBI的发生率约为0.05%(11/21 916)。只有3例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报,其余均为质量抽检血小板细菌检测阳性结果的病例追踪,TTBI的临床上报率为27.27%(3/11),平均上报时间为发生输血反应后8.12 h。检出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多为储存的终末期,采集后d4的血小板占55.56%(5/9)。部分细菌污染的血小板为质量抽检发现,质量抽检的阳性率为2.78%(4/144)。结论 血小板细菌污染率较高,临床反馈率较低,建议常规进行血小板细菌监测并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罗圆圆马春娅付丽辉王泽珊于洋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诊断率
- 920例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铁营养状况调查
- 2025年
-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血常规和铁营养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献血者关爱措施,保护献血者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天津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的920例男性固定献血者,检测血常规、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从年龄、体质指数(BMI)、献血间隔和年度单采次数四个维度,分析献血者血常规、SI和SF,比较各组低SF发生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低SF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组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随着BMI增高,RBC、Hb、HCT和SF浓度呈上升趋势。不同献血间隔组间的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PLT、SF、S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间隔为31~60d的献血者SF和SI总体水平较其他两组高。随着单采次数增加,献血者Hb、HCT、MCV、MCH、MCHC、SF和SI呈下降趋势,PLT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贫血症状。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低SF发生率是30.43%,但不同年龄组和不同BMI组间的低SF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间隔≤30d组的低SF发生率为33.93%,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随着年度单采次数增加,低SF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也证实年度单采次数是影响低SF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男性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存在铁营养状态降低的情况,但未导致机体出现贫血症状。随着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间隔缩短、年度单采次数增加,SF浓度呈下降趋势,铁储备量降低。采供血机构应及时监测固定献血者的铁营养状况,增加献血者铁营养的健康管理和补铁策略,为献血者制定个性化关爱措施,保障献血者身体健康和血液充足供应。
- 相平张然高志刚高放刘军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铁营养血清铁蛋白血清铁
- 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及优化措施探究
- 2025年
- 分析宿州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探讨相应优化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临床用血提供可靠保障。对宿州市中心血站2021—2023年单采血小板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导致单采血小板报废的相关因素,结合血站的管理措施,总结经验并明确不足。统计结果显示,2021—2023年3个年度宿州市中心血站共有7964人次参与单采血小板捐献,共计报废37袋,总报废率为0.46%。其中,非检验性报废17袋,占比为0.21%;检验性因素造成报废20袋,占比为0.25%,检验性因素报废占比相对较高。研究发现,宿州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报废率相对较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过期血、肝炎病毒、梅毒等,需要相关人员足够重视,并进一步采取优化措施。
- 陈静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
- 解聚对单采血小板产品活化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解聚对单采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为输血安全和血液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5例采集结束后肉眼可见聚集,并于24小时内完全解聚的单采血小板为实验组,同期45例无聚集的单采血小板产品为对照组,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同时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血小板活化情况。结果:解聚后电镜观察单采血小板体积形态无明显变化。CD62P在解聚后血小板产品中的表达率为(28.2±17.9)%,与无聚集的血小板产品的(16.6±9.8)%相比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聚后血小板产品中Annexin V阳性率为(55.3±19.3)%,血浆中PF4和β-TG含量分别为(10.4±6.9)ng/mL和(94.6±49.8)pg/mL,无聚集的血小板产品中Annexin V阳性率为(60.8±21.8)%,血浆中PF4和β-TG含量分别为(8.3±6.3)ng/mL和(96.7±63.2)pg/mL,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聚后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活化率有所增高,血小板凋亡比例和释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临床上可根据解聚后血小板产品特性,结合患者病情,合理科学使用血小板。
- 林绮文刘宇健肖媚李晓帆游冉冉李华恒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解聚活化
- 单采血小板定期献血者队伍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单采血小板定期献血者队伍的长效机制,以保障单采血小板稳定、充足、安全供应。方法通过在献血全流程运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开展健康管理指导等措施,为单采血小板定期献血者提供献血后延伸服务。对2018—2022年41322名单采血小板定期献血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2018年相比,2022年单采血小板重复献血人次占比、定期献血人次占比分别增长了26.2%、31.1%,单采重复献血量、定期献血量占比分别增长了27.3%、33.4%。与2018年相比,2022年献血前血液检测指标不合格人次、占比分别下降51.7%、47.9%,二者献血前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024,P<0.01)。结论合理应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提供献血后延伸服务等措施不仅有助于单采血小板定期献血者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建立定期献血者队伍长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建道林皕郑盈盈陈通陈荣仓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健康管理
-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致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统计分析
- 2025年
- 目的辨别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类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对2021─2023年我院因血小板细菌污染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同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检测指标,了解其个体差异。结果共统计11例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输血反应,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多数为血液病患者,表现为体温升高,严重的输血反应出现持续的高热。不同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有所差异,鉴别时容易和其他输血反应相混淆。由于病种及输血前用药情况,白系细胞输血反应前后无明显差异,血小板计数在输血反应后有所上升但未达到有效输注标准。输血反应后的C反应蛋白均值约为输血反应前的2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反应后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检测的均值高于正常值百倍。输血反应发生后的体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发热为主要表现,鉴别相对困难,相关感染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
- 罗圆圆张晓娟马春娅付丽辉王泽珊于洋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输血不良反应
- 无偿单采血小板供者与多次输血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无偿单采血小板供者和多次输血住院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992名无偿单采血小板供者和2020年6—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38例多次输血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3 mL静脉血,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别比较两组人群不同性别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情况及不同临床科室多次输血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无偿单采血小板供者及多次输血住院患者中,女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男性;排名前10位临床科室多次输血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采供血机构对有多次妊娠史的女性无偿单采血小板供者常规开展血小板抗体筛查,医疗机构对多次输血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先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型,而后进行相合输注,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 杨松邹韬胡红梅陈臻黄文岳左亚平袁学文
-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输血住院患者
- 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在单采血小板献血前检测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BS-430)在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前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BS-430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丙氨酸转氨酶(ALT)、脂血、溶血和黄疸项目进行检测,并对BS-430使用前后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47例献血前样本与献血后复检仪器(AU5800)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BS-430与AU5800检测值比对y=0.9686x-1.1287,r^(2)=0.9854,差异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使用BS-430前,献血前检测ALT阳性率为3.5%,脂血阳性率为2.6%;血小板成品ALT报废率为0.02%,脂血报废率为0;使用BS-430后,献血前检测ALT阳性率为3.9%,脂血阳性率为2.6%,血小板成品ALT及脂血报废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S-430前、后ALT总检测人数日均值分别为149.4、159.6(t=-1.952,P=0.067);采用BS-430前、后ALT峰值检测人数均值分别为34.4、44.3(t=-3.725,P<0.05)。结论 BS-430在献血前检测环节的应用提升检测精度,降低血小板成品报废率,提升血液使用安全。
- 吴中秀李春燕郭倍婕陶丽剑巴若华郑茵红冯晴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液检测
相关作者
- 李军

- 作品数:39被引量:156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献血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预约
- 陈岑

- 作品数:30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省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抗凝剂 献血者 柠檬酸盐 机采血小板
- 周倩

- 作品数:42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成分献血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 单采
- 王明元

- 作品数:108被引量:291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无偿献血者 流式细胞术 间充质干细胞
- 李维洁

- 作品数:21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 CD62P 冲红 浓缩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