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3篇“ 单发病灶“的相关文章
- 单发病灶Ⅰ和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单发病灶的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01-01-2020-12-30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381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淋巴结转移和总生存期。采用χ2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38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6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10~85个月)。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098,95%CI为1.073~4.103,P=0.030)和术前癌胚抗原(CEA)≥3.47μg/L(OR=3.024,95%CI为1.713~5.339,P<0.001)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3.165,95%CI为1.827~5.483,P<0.001)、肿瘤最大径≥2.25 cm(HR=2.081,95%CI为1.209~3.581,P=0.008)、有脏层胸膜浸润(HR=3.193,95%CI为1.941~5.253,P<0.001)与患者较差的术后总生存期相关。结论临床上,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注重纵隔淋巴结的清除以及术后的相关辅助治疗。
- 张弘旺李雪汪延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
- SPECT/CT融合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 2021年
-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检测结果对于临床诊疗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75例脊柱单发病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全身平面骨显像诊断和SPECT/CT融合图像检查,分析图像特征,对比病变类型做出判断。结果: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良性病变54例,恶性病变结果21例。SPECT/CT融合图像检查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分别为96.23%、95.45%以及96.00%,显著高于全身平面骨显像诊断(84.91%、59.09%以及77.33%)。结论:在脊柱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中,SPECT/CT融合图像反映出的病变特征,可以更为准确的判断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 梁付奎李彩琴傅晓琴
- SPECT/CT显像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骼单发病灶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SPECT/CT显像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髂单发病灶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骨髂单发病灶定性诊断中采用SPECT/CT检查。观察融合显像诊断符合率、融合显像诊断情况分析、融合显像增益情况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病灶主要发生在脊柱、肋骨、胸骨、盆骨、四肢等位置。全身平面骨显像、局部CT成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0%、70.0%、9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平面骨显像、SPECT/CT融合图像定性病灶分别为32例、46例。其中,SPECT/CT融合显像可为全身骨平面显像诊断提供帮助。SPECT/CT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全身骨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ECT/CT显像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髂单发病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陈冉冉邓乐琦龚清全
- 关键词:SPECT恶性肿瘤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融合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融合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经病理证实存在骨外恶性肿瘤、全身骨显像发现脊柱单发病灶的患者86例,患者均加做了该部位SPECT/CT融合显像。以病理学检查结果或大于6个月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情况为最终诊断依据,对SPECT及SPECT/CT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脊柱单发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3.9%、75.7%、83.6%、90.3%、24.3%、6.1%,SPECT以上指标分别为93.9%、37.8%、66.7%、82.4%、62.2%、6.1%。SPECT/CT对脊柱单发病灶的诊断效能高于SPE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1)。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提高了脊柱单发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增益价值。
- 张茜任媛杨淑英郭晋纲
- 关键词:全身骨显像
- 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单发病灶的效果分析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分析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单发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存在乳腺单发病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术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单发病灶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宋彬
- 关键词:乳腺微创旋切术
- 乳腺单发病灶实施微创旋切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单发病灶实施微创旋切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乳腺单发病灶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旋切组和传统组,每组10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微创旋切组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旋切组皮肤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旋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传统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单发的微小病灶,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 丁斌
- 关键词:微创旋切术传统开放手术
- 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病灶鉴别诊断价值
- 2016年
-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我院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发现单发浓聚灶的乳癌病人62例,对单发浓聚部位行^(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有经验核医学医师对显像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诊断。结果 62例乳癌病人62个单发病灶最终诊断骨转移34例,良性病变28例。全身骨显像诊断准确率为64.5%(40/62),诊断灵敏度为70.5%(24/34),诊断特异度为57.1%(16/28);^(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准确率为93.5%(58/62),诊断灵敏度为100%(34/34),诊断特异度为85.7%(24/28);^(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有显著性(χ~2=5.600~10.641,P<0.05)。结论 ^(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乳癌骨单发浓聚灶有较高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对病变部位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 孔宁宁柳炳吉袁明刚赵莉裴妮慧于华
- 关键词:乳房肿瘤放射性核素显像
- 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骨单发病灶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99m Tc-亚甲基二磷酸盐(MDP)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骨单发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9m Tc-MDP全身骨显像提示单发病灶的92例患者同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核医学...
- 秦莎娜刘举珍奇小平白青山李婧
- 关键词:骨肿瘤肿瘤骨转移
- 文献传递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中单发病灶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近年来,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临床上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主要致死因素是肿瘤的转移。其中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恶性肿瘤较为主要的转移方式。骨转移癌不但大大提高了晚期恶性肿瘤患...
- 谢亦驰
-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单发病灶骨转移癌
- 文献传递
- 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结合CT骨显像在脊柱单发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15年
- 全身骨显像是临床用于筛查和监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用检查方法,具有检查方便、扫描范围广等优点,对于早期骨骼病变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但是该方法也存在特异性较差的缺点,对脊柱单发病灶的定性诊断仍存在很大困难。近年来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CT骨显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克服了全身骨显像假阳性率高的弊端,该方法将解剖显像和功能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确切定位阳性病灶,提供骨转移鉴别诊断能力,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改进[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2例脊柱单发病灶患者的SPECT/CT图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康国庆侯磊吴晓辉
-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扫描全身骨显像单发病灶脊柱病变单光子恶性肿瘤骨转移
相关作者
- 唐军

- 作品数:100被引量:326H指数:1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分布 TC 显像研究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肺癌
- 石怡珍

- 作品数:83被引量:282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碘放射性同位素 SPECT 脑血流量 脑出血 PROGRP
- 谢亦驰

-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MIBI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SPECT/CT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断层显像
- 刘增礼

- 作品数:114被引量:322H指数:1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显像 TC PROGRP 同位素标记
- 杨仪

- 作品数:55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学分布 肾小球滤过率 TC 放射免疫显像 单克隆抗体